
泪光与军礼:毛主席纪念堂的动人瞬间
2023年7月的北京,盛夏的阳光洒在毛主席纪念堂前的广场上,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齐塞克迪手捧一束鲜花,缓缓走近雕像,将花束轻轻放在基座前。他停下脚步,目光久久停留在雕像上,眼眶中隐约闪动着泪光。
几天后,另一位非洲领导人——82岁的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阿费沃基,也来到了这座纪念堂。进入纪念堂后,伊萨亚斯径直走向雕像,停下脚步,挺直腰板,向汉白玉雕像郑重地行了一个军礼。

随行的厄立特里亚代表团成员低头肃立,中方工作人员也以同样的安静回应这一刻的庄严。这两幕场景被现场的摄影师完整记录,通过新闻画面传遍了世界。镜头定格的瞬间,齐塞克迪的泪光与伊萨亚斯的军礼,深深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
在毛主席纪念堂的留言簿上,齐塞克迪用钢笔工整地写下了一句话:“照亮第三世界的火炬。”留言簿翻到下一页,伊萨亚斯的笔迹则显得更为遒劲,他写下“实践出真知”四个字。这句简洁的评语,浓缩了毛主席思想对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及其后续发展的深远启迪。伊萨亚斯曾在1993年的独立战争中,借鉴“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带领游击队取得胜利。

刚果(金)的历史回响:中刚建交60年的记忆
2023年7月,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的访华之旅承载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年恰逢中刚两国建交62周年,齐塞克迪此行不仅为深化双边合作,更为缅怀毛主席时代中国对刚果(金)的深厚支持。他特意提出参观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行程安排中,这成为他北京之行的重要一站。
在博物馆内,齐塞克迪缓步走向记录中国援非历史的展区,目光停留在玻璃展柜前。展柜中陈列着泛黄的文件、老照片和实物,诉说着上世纪中国与非洲国家并肩奋斗的岁月。工作人员向他介绍了一份珍贵的手稿——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时提出的“对外援助八项原则”原件。

上世纪60年代,刚果(金)正处于民族解放斗争的艰难时刻。1967年,爱国武装力量面临物资匮乏和外部压力的双重困境,斗争陷入低谷。毛主席时代的中国,尽管自身经济尚未完全恢复,仍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中国向刚果(金)运送了成船的粮食、药品和军需物资,包括步枪、弹药和医疗设备,这些物资通过海路辗转抵达非洲港口,极大缓解了当地武装的燃眉之急。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派遣军事顾问,协助训练了超过3000名刚果(金)军事骨干。受训人员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刚果(金)独立运动的中坚力量,他们将中国援助的痕迹深深融入民族解放的历史中。齐塞克迪在博物馆内看到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中记录了当年中国顾问与刚果(金)士兵共同训练的场景。

齐塞克迪的行程中还包括参观中非合作论坛成果展。在展厅内,他停下脚步,仔细观察一座精致的金沙萨新城规划模型。齐塞克迪的目光扫过模型的每一个细节,随后说道:“这让我想起毛主席时代修建坦赞铁路的开拓精神。”
坦赞铁路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援非的标志性工程,全长1860公里,连接坦桑尼亚与赞比亚,打破了南部非洲国家的运输瓶颈。中国为此投入了近10亿元人民币,数万名中国工人远赴非洲,与当地工人共同施工,期间甚至有60多人献出了生命。

齐塞克迪的访问还包括与中方领导人的会谈。在会谈间隙,他多次提及毛主席时代中国对刚果(金)的援助,特别提到1960年代中国援建的一座纺织厂。这座工厂曾为当地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生产的布料供应了周边多个省份,至今仍是刚果(金)人记忆中的中非合作象征。
厄立特里亚的“寻根之旅”:毛主席思想的战略启迪
2023年7月,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阿费沃基多年来深受毛主席思想影响,他的办公室案头常年摆放着一套1972年英文版《毛主席选集》,书页边角已被翻阅得微微卷曲。1993年,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伊萨亚斯作为民族解放阵线的领袖,面临装备精良的埃塞俄比亚政府军的围剿。物资匮乏、国际孤立的困境下,他反复研读《毛主席选集》中的军事篇章,最终决定借鉴“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他将游击队部署到山区,依托地形开展灵活作战,逐步蚕食敌方据点。战斗中,游击队以小规模夜袭和伏击为主,成功牵制了政府军的重型装备。经过数年坚持,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从山区走向平原,最终在1993年5月迫使政府军投降,赢得了国家独立。
独立后的厄立特里亚百废待兴,伊萨亚斯在国家建设中继续从毛主席思想中汲取智慧。他尤其推崇《论十大关系》中关于经济平衡发展的论述,这份1956年毛主席提出的文件,强调工业与农业、中央与地方的协调发展。伊萨亚斯据此制定了厄立特里亚的经济改革蓝图,优先发展农业灌溉系统,确保粮食自给,同时在沿海地区建设小型工厂,生产日用品和建材。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厄立特里亚自2010年起,GDP增速连续十年保持在6%以上,2018年更达到8.1%,被誉为“非洲发展奇迹”。伊萨亚斯还推动了全国范围的扫盲运动,截至2020年,厄立特里亚的成人识字率从独立初期的20%提升至80%以上,这与《论十大关系》中重视教育与经济并重的理念不谋而合。
伊萨亚斯此次访华期间,特意安排了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了一则历史细节:1970年代,厄立特里亚民族解放阵线陷入低谷,中国顶住国际压力,秘密运送了五十车皮武器装备,包括轻机枪、手榴弹和迫击炮。这些物资通过隐秘渠道送抵游击队手中,成为他们坚持作战的关键助力。

伊萨亚斯随后引用《愚公移山》的典故,缓缓说道:“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也会子子孙孙挖山不止,直到实现非洲复兴。”这句话引发了台下师生的热烈掌声。演讲结束后,现场照片被上传至非洲社交媒体,迅速引发热议,数万条留言中频频出现“毛主席思想永不过时”的赞叹。
伊萨亚斯的访问还包括参观中非合作论坛成果展。他在展厅内驻足于一幅记录中国援建厄立特里亚水坝的照片前。1975年,中国工程队曾在厄立特里亚北部修建一座小型水坝,解决了周边村庄的灌溉难题,至今仍在使用。伊萨亚斯向中方人员询问了水坝的维护情况,并提及厄立特里亚计划在未来引入更多中国技术,升级当地基础设施。

尘封的档案:毛主席时代的援非壮举
毛主席时代,中国的援非行动远不止于刚果(金)和厄立特里亚。据档案记录,1956年至1976年间,中国向2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援助,涵盖农业、医疗、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1965年,中国在加纳援建了一座水稻种植试验站,培训了2000名农民,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使当地水稻产量提升了30%。
同年,中国在马里建立了第一支医疗队,10年间为10万名村民接种了天花疫苗,控制了疫情蔓延。在教育领域,中国为非洲国家培养了超过5万名专业技术人才。1968年,阿尔及利亚的一所技术学校迎来首批中国教师,他们教授机械维修和电气工程,毕业的800名学生中,许多人成为当地工厂的技术骨干。

2023年7月,刚果(金)总统齐塞克迪和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结束访华后,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迎来了特别的一幕。7月下旬,30多名刚果(金)留学生聚集在纪念碑下,他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刚果(金)和中国两国国旗,展开一条长达5米的横幅,上面写着“中非友谊薪火相传”。
中非合作的传承在新时代得以延续。1970年代的坦赞铁路奠定了基础,而今“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更多基础设施项目落地。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通过了《北京行动计划》,中国承诺为非洲提供600亿美元支持,涉及铁路、港口和新能源项目。

2023年,中国企业在刚果(金)承建的输电线路投入使用,覆盖了东部三个省份,惠及200万居民。厄立特里亚则与中国合作建设了一座太阳能电站,2022年并网发电,为沿海城市提供了20%的电力。
参考资料:[1]姚乐.共同目标与差异化方案:中非、欧非能源转型合作比较[J].国际展望,2025,17(2):154-179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