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聚与陆聚,名字一字之差,他们的结局是怎样的?

书童读史 2025-01-25 13:38:42

在元末明初,有两个人,一个叫费聚,一个叫陆聚。

费聚,他是朱元璋的早期部下,他年少的时候就喜欢学武,他和朱元璋的相遇是在濠州,朱元璋认为他是可塑之才,而且费聚给朱元璋的印象非常好。

我们从史书上能看出来,一个人如果长得相貌不凡,英俊魁梧,还是会有一定的形象分。就算是科举考试,皇帝如果认为一个人形象有问题,甚至名次都可能发生改变。

王艮,他是建文二年的进士,对策第一,但是因为相貌的问题,就变成了榜眼,那年的状元是胡广,第三是李贯。

王艮被朱允炆这样对待,但是在朱棣即将攻进南京城的时候,王艮却不愿意为朱棣效劳,王艮选择了忠于朱允炆。

在南京城即将陷落的前夕,解缙,吴溥,王艮,胡广聚集在一起。解缙说得大义凛然,胡广说得也是慷慨激昂,而王艮却是泪流不止。

吴溥断言,解缙,王艮,胡广这三人里,只有王艮会殉亡。事实也证明了吴溥的判断,王艮饮鸠而亡,解缙选择了投奔朱棣,还把胡广推荐给了朱棣,李贯也是迎附朱棣。

虽然朱允炆觉得王艮的相貌不足以当状元,但是那年的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人里,关键时候真正对朱允炆忠心的是王艮。

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相貌好,在有时候是占据优势的。

话题回到费聚,费聚认识朱元璋后,朱元璋逐渐器重费聚。

朱元璋去张家堡招降民兵,朱元璋非常大胆,这次招降,带的人很少,他让费聚骑马和他一起前往,还有9名步兵前行。

到了宝公河后,敌方队伍虎视眈眈,面对朱元璋等人的到来,非常警惕,这时候随行的步兵害怕了,打了退堂鼓。

朱元璋看得非常明白,即使这时候他们逃跑,对方用骑兵追赶的话,自己这边的人无处可逃。

于是他们就进了营地,商量招抚之事,等到招抚之事定好,朱元璋就先回去了,留下费聚等候。

虽然是约定好了,但是敌方的将领认为他们有更好的出路,于是反悔,不想跟着朱元璋了,是费聚回去果断和朱元璋汇报情况,朱元璋于是知道了情况有变。

后来朱元璋带着费聚等三百人,用计擒拿了对方的首领,这样,朱元璋才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队伍,收编士卒三千人。

这三千人,给了朱元璋信心,也让朱元璋有了更多的征战天下的资本。费聚跟随着朱元璋征战多年,攻克泗州、滁州、和州的战役中,费聚都立下了军功。费聚在后来讨伐张士诚的多次战役中的表现,也让朱元璋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费聚被封为平凉侯,岁禄1500石,并且朱元璋给了他铁券。

这铁券,在明初,某种意义上,反而就像催命符,不仅不能保命,还因为被赠予铁券的人,都是有显眼的功劳的之人,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对于这些功臣,有了猜忌之心。

费聚的结局暂且不提,先写写陆聚这人。

《明史·陆聚传》的第一句话,就是“陆聚,不知何许人。”《明史》写得也挺直接,这些编纂的史官,对于不知道的事,他们也没写。

陆聚最初是元朝的旧臣,在元末的混乱之际,他安抚流民,修缮城墙,后来陆聚以徐州、宿州两州归降朱元璋。

朱元璋还曾经说,徐州、宿州是他的故乡,他不忍心对这两个地方动用武力。所以对于陆聚的归降,朱元璋非常高兴。

在陆聚归附朱元璋后,朱元璋命令他依然镇守徐州。

陆聚在北伐中原的诸多战役中,立下了众多功劳。

1370年,陆聚被封为河南侯,岁禄900石,陆聚也被赠予了世卷。

费聚和陆聚,两人虽然跟随着朱元璋征战的时间不同,但是在1370年,两人都被封侯,这也可见朱元璋对于这两人的军功,在当时是比较认可的。

费聚的问题是,这人有时候会犯一些错。

朱元璋曾经让费聚去苏州安抚军民,结果他办事不力,嗜好酒色,后来朱元璋把他召回来,又派他到西北招降,这次办的事,还是让朱元璋不满。

作为一个帝王,朱元璋面对办事不力的臣子,自然会责备。

费聚还有一个难兄难弟陆仲亨,他因为擅自乘坐驿站车马被朱元璋训斥。费聚,陆仲亨,和胡惟庸往来密切。

1390年,陆仲亨的家奴封贴木告发,陆仲亨,费聚,唐胜宗,赵庸与胡惟庸共谋不轨。

《明史·费聚传》的记载是,朱元璋说,费聚因为在苏州安抚军民不力,他曾经责备费聚,于是费聚竟然想谋逆。

陆聚也是在1390年,因为牵扯进胡惟庸案而死。

费聚和陆聚的爵位都被除掉。

费聚和陆聚这两人都为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结局竟然都是在1390年,因为牵连进胡惟庸案而死。这两人都没逃过朱元璋的清洗。

明初的胡惟庸案,牵连人数众多,被诛杀者三万多人,朱元璋挥舞起镰刀,昔日的情分在这位帝王的眼中早就荡然无存,面对着他曾经的得力助手,他毫不留情。

这就是伴君如伴虎。

史料参考:《明史》《明太祖实录》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