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印度裔经济学家贾扬特·班达里抛出一句石破天惊的话:印度若想成为超级大国,就得让中国或美国来“殖民”100年。这话一出,瞬间在印度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网友们气得跳脚,社交媒体上骂声一片,纷纷指责他是“叛国贼”。
到了2025年,班达里变本加厉,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直言不讳:给我10亿美元我都不愿住在印度,这地方简直是个地狱般的粪坑!他还毫不留情地痛批印度政府,称其办事效率低下,做生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些言论让印度人彻底破防,愤怒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然而,现实却给了印度人当头一棒:2025年3月21日,印度政府无奈宣布,耗资230亿美元、承载莫迪雄心的“生产挂钩激励计划”彻底失败,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不升反降,从15.4%滑落至14.3%。曾经豪情万丈的“印度制造”计划,如今成了国际社会的笑柄。
班达里的刺耳言论,究竟是无稽之谈,还是点中了印度经济的命门?印度为何总是雄心勃勃却屡战屡败?超级大国之梦又为何遥不可及?
本文将从班达里的争议观点出发,结合具体事例和权威数据,深入剖析印度经济困境的根源,探讨“殖民100年”论的深层含义,并试着为印度的未来寻找一丝光亮。
2014年,莫迪刚刚上台时,曾信心满满地推出了“印度制造”计划,并立下宏伟目标:到2025年,将制造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提升至25%,让印度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媲美甚至取代咱们国家的地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20年,印度政府又推出了“生产挂钩激励计划”,计划投入230亿美元,通过补贴吸引企业扩大生产,涵盖电信、纺织、汽车、光伏等14个领域。计划不可谓不宏大,参与的企业也不少,包括苹果的供应商富士康、印度本土巨头信实工业等约750家公司。
莫迪政府甚至放出豪言,要趁着全球供应链调整的窗口期,承接从咱们国家外溢的制造业产能,把印度打造成“下一个世界工厂”。然而,现实却像一盆冷水,狠狠浇灭了这些美梦。根据印度工信部2025年3月发布的报告,制造业占比不仅没有达到25%,反而从15.4%跌至14.3%。更令人咋舌的是,230亿美元的补贴承诺,最终只到位了17.3亿美元,不足8%。这操作,简直让人怀疑印度政府是不是连钱都不会花!
补贴为何迟迟不到位?印度媒体《印度斯坦时报》揭露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真相:审批流程繁琐得像迷宫,腐败问题更是无孔不入。大量资金被地方官员中饱私囊,有的甚至被挪用到非制造业项目,比如修路、建楼。
2023年,PLI计划的拨款中至少30%流向了无关领域,真正惠及企业的少得可怜。班达里对此早有切肤之痛。他曾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2010年,他带着2亿美元回印度投资物流园,满心以为能为家乡经济发展出一份力。
结果呢?厂房刚建好,政府就翻脸开出天价罚单,官员明目张胆索要贿赂,合作伙伴的注册地址居然是个牛棚!更离谱的是,他试图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法院传票等了10年,开庭还得再等20年。
这经历,简直像一部黑色喜剧,难怪班达里直呼印度是“地狱”。他的遭遇并非个例。世界银行2024年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印度在19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63位,远落后于咱们国家的第31位。
开办企业需要17个步骤,耗时35天;办理建筑许可更是要98天,成本占收入的4.7%。合同纠纷的平均解决时间长达1445天,全球倒数第二。这种营商环境,别说吸引外资,留住本土企业都难。
制造业的困境,还体现在出口表现上。莫迪上台时,信誓旦旦要让印度制造走向世界,可十年过去了,印度在全球商品出口中的份额依然低得可怜。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50年以来,印度出口占比长期低于2%,2024年更是跌至1.7%,创50年新低。
商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2014年的70%降至2024年的65%。相比之下,咱们国家2024年制造业出口占全球市场的13.8%,是印度的好几倍。PLI计划的执行情况同样惨淡。根据印度商务部的数据,截至2024年10月,参与计划的企业总产值仅1519.3亿美元,完成目标的37%。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企业要么没启动生产,要么达不到补贴标准。
路透社援引印度智库学者的评论一针见血:如果连这种国家级计划都失败了,还能指望什么成功呢?PLI的崩盘,不仅让莫迪的制造业梦想破灭,也让“印度制造”成了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笑话。
印度人却不这么看。面对接连不断的失败,他们更愿意把责任推给外部。2025年3月,印度外长苏杰生在峰会上发表了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称西方世界几百年来一直在“捧华贬印”,英美等国组成了“邪恶轴心联盟”,专门围堵印度的发展。
《印度论坛报》紧随其后,列举了一堆“证据”:2019年,美国取消了印度的普惠制待遇;2024年,又对印度发起贸易调查;更过分的是,美国2025年的情报报告居然指责印度是“芬太尼供应国”。印度媒体义愤填膺地辩称,这不过是印度在咱们国家减少芬太尼出口后,填补市场空白的“正当行为”。对咱们国家,印度的怨气更是溢于言表。
《今日印度》宣称,咱们国家故意不转让核心技术,让印度沦为“奴隶”;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咱们国家收紧赴印签证,导致多个项目停工;2024年,中印贸易顺差高达1024亿美元,印度媒体直呼这是“吸血”。
还有报道说,咱们国家在钢铁、纺织、太阳能设备上“卡脖子”,让印度这些行业举步维艰。更夸张的是,《印度斯坦时报》2025年3月刊文,指责咱们国家的“一带一路”税收机制覆盖151个国家,投资超万亿美元,却故意冷落印度,威胁其经济发展。
这波“阴谋论”背后,是印度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靠民族主义凝聚民心,经济上不去,就把锅甩给外国,既能转移国内矛盾,又能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可这种“怪天怪地”的心态,恰恰暴露了印度不愿正视自身问题的软肋。
班达里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印度人从不抗议腐败,他们甚至乐于行贿以换取不公平的优势。这话虽毒,却点中了印度社会的一个深层痼疾。腐败不仅侵蚀了政府的公信力,也让营商环境雪上加霜。2023年,透明国际的腐败感知指数显示,印度在180个国家中排名第93位,远低于咱们国家的第76位。
审批一个项目动辄数年,官员索贿成了潜规则,哪个企业敢放心投资?更别提基础设施的落后。印度号称“基建狂魔”,但质量却让人捏把汗。2023年,比哈尔邦一座在建桥梁两次坍塌,视频在网上疯传,成了“印度制造”的耻辱。
《印度斯坦时报》估算,印度每年因基础设施老化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美元。铁路系统陈旧,港口效率低下,物流成本占GDP的14%,而咱们国家仅为8%。2024年,印度集装箱港口的平均周转时间为2.7天,咱们国家只需1.2天。这种差距,直接让印度制造的竞争力折了大半。
劳动力素质也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印度人口13亿,年龄中位数仅28.4岁,号称“人口红利”,但教育水平却让人头疼。2023年,印度成人识字率仅74.4%,远低于咱们国家的96.8%。职业教育更是薄弱,世界经济论坛数据显示,印度劳动力的技能匹配度仅为47%,全球倒数第十。
苹果公司在印度建厂,原本指望低成本劳动力,结果发现工人效率低下,2023年iPhone 15的产能暴跌50%,零件报废率高达35%,比咱们国家高18%。这效率,难怪苹果宁愿多花成本也要回咱们国家生产。
世界银行统计,2017年至2022年,印度失业率普遍高于7%,远超世界平均水平。2022年,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失业率高达14.3%,而基础教育群体的失业率仅1.8%。这说明,印度的教育体系培养出的高学历人才,往往与制造业需求脱节,空有文凭却无实用技能。反观咱们国家,2024年职业教育的投入占教育总支出的20%,培养了大量适应制造业的技术工人。这差距,可不是一朝一夕能追上的。
班达里为何提出“殖民100年”这么离谱的建议?细想之下,他的逻辑并非全无道理。他可能认为,印度缺乏现代化的治理体系、文化根基和工业基础,只有外部强力介入,才能补齐这些短板。回顾历史,英国殖民印度200年,确实带来了铁路、官僚体系和英语教育,但也榨取了巨额财富。经济学家乌萨·帕特奈克估算,从1757年到1947年,英国从印度掠夺了约45万亿美元的财富(按2018年价值计算),摧毁了印度的手工业和农业经济。
班达里或许觉得,咱们国家或美国作为现代化的“优等生”,能给印度带来高效的治理和技术,类似英国当年的作用,但少了掠夺,多了建设。可这想法在现实面前,简直是天方夜谭。印度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任何涉及“殖民”的言论都会被视为大逆不道。莫迪政府靠“印度优先”口号拉选票,民众对外国干预极其敏感,谁敢提“殖民”,谁就是自找麻烦。
更何况,咱们国家的集权体制强调效率和执行力,适合高度统一的社会,但印度多元化得像个大杂烩,宗教、种姓、语言千差万别,强行套用恐怕适得其反。美国式民主看似自由,却常陷入党争泥潭,印度已有类似问题,再“殖民”无异于火上浇油。班达里的观点,更像是一种绝望的呐喊,而非切实可行的方案。
印度经济的困境,还体现在畸形的产业结构上。咱们国家走的是从劳动密集型到高端制造的渐进式工业化道路,印度却想一步登天,直接跳到服务业。20世纪90年代,印度大力扶持信息技术产业,服务业占比从1990年的37.95%升至2024年的55.6%,成了经济支柱。可服务业创造的就业岗位有限,且对技能要求高,只能惠及少数精英。
2024年,农业仍占印度GDP的16.8%,却吸纳了45.9%的劳动力,服务业虽占大头,却只提供了30%的就业岗位。制造业夹在中间,成了“瘸腿”的短板。印度农业和农民福利部的数据显示,2017-2018财年,印度水稻、小麦、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仅为咱们国家的一半,农业生产率低下,导致农村消费力不足,工业化所需的内需市场迟迟无法扩张。
服务业的高增长,掩盖了制造业的萎靡,却无法解决1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印度前央行行长拉格拉姆·拉詹曾直言:印度学咱们国家搞“制造业立国”注定没出路,不如专注高端服务业,通过财富滴漏效应惠及底层。可这想法,简直匪夷所思。没有制造业的物质基础,服务业就是空中楼阁,哪来的滴漏?更别提印度1亿精英和13亿底层的割裂现状,滴漏效应几乎不存在。
财政问题更是雪上加霜。印度外债高达2.1万亿美元,政府每年需借2000亿美元新债才能支付利息。世界银行预测,若按当前增速,2027年印度债务占GDP的比例将突破102%,超过美国的98%。财政赤字也居高不下,2023-24财年高达17.33万亿卢比,占GDP的5.9%。缺钱的政府只能四处“薅羊毛”,外资企业成了首要目标。
2025年2月,印度以进口分类问题为由,要求德国大众补缴28亿美元税款和罚款;3月,又以逃税为由,要求三星补缴6.01亿美元。这两家企业的印度业务利润远不及罚款金额,气得直接上诉。可印度的司法效率,谁不知道?上诉基本是凶多吉少。
过去十年,谷歌、亚马逊、诺基亚等企业都吃过类似亏,动辄几十亿美元的罚单,让外资望而却步。印度储备银行数据显示,2022-2023财年,印度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16.3%,2024年4月至12月,FDI净流入更是暴跌85%,创十年最差。外资跑路,制造业缺血,恶性循环就此形成。
面对这些困境,印度该何去何从?世界银行预测,若保持5%的年均增长,到2047年,印度经济总量(按购买力平价)可能追平美国,但前提是补齐制造业短板。2024年,印度GDP为3.9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五,人均GDP却仅2835美元,排名第147位。相比之下,咱们国家2024年GDP达18.3万亿美元,人均1.3万美元,制造业产值占全球30%。
印度的“人口红利”若无技能加持,只会变成“人口负担”。要破局,首先得改善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打击腐败,提高司法效率。其次,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职业教育。2024年,印度教育支出占GDP的4.6%,低于咱们国家的5.2%。第三,基础设施必须提质增效,学习咱们国家的高铁、港口建设经验。最后,放下“阴谋论”,开放市场,吸引外资。
莫迪近期表态要缓和中印关系,欢迎咱们国家投资,可惜信任已难修复。2014年至2019年,咱们国家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年均约3.6亿美元,2020年边境冲突后骤降至2亿美元。咱们国家企业吃了太多亏,谁还敢轻易冒险?
班达里的“殖民100年”论,像一面刺眼的镜子,映出印度经济的深层病灶。制造业的滑坡、营商环境的恶劣、基础设施的落后、劳动力的低效,无不指向一个真相:超级大国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印度若继续沉迷于甩锅外国,拒不自省,莫迪的2047年愿景恐怕只是空想。反之,若能正视问题,踏实改革,13亿人口的潜力,或许真能绽放光芒。崛起之路,从来没有捷径,印度,你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印度发展慢的原因在于政府在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低效率运行。欧美发达国家虽然是资本主义,但人口少,前期走工业化道路,在全球又夺取资源,现在这条路复制不了。
臭烘烘的印度滚远点儿!
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由利益驱动的,没有利益,哪个殖民者会去印度殖民呢?
它那点资源都不够养自己[呲牙笑]
瞎说,阿三永远是宇宙第一,这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
一个腐败,种性制度,外资坟墓的印度,再过一百年,也不可能崛起,
就这尿性,不值得中国殖民!谁去殖民他们,谁被坑。
这位是印度人里面头恼清晰的一个!
这个世界还是有种族优劣之分的,碍于'种族歧视'是个不能碰的东西,掩盖了种族的优劣,为什么人类文明总是在那些相同的地方出现,其他地方的人总是创造混乱和愚昧,非洲有没有白人殖民和掠夺与非洲的贫穷和混乱有屁关系,非洲、东南亚、南亚地区……,白人如果从没去过,会是什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