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了胆结石,胆囊一切,万事大吉?不要让结石吓破你的“胆”

小崔崔维 2024-10-29 03:35:50

这些年,我发现身边“无胆英雄”是越来越多了。

只要是得了胆结石、胆囊息肉,或者胆囊炎频繁发作的,到了医院,医生常常就建议把胆囊给切了。这感觉就好像胆囊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从一开始就不该存在似的。然而,这些观点真的正确吗?

用事实说话,不吹不踩

首先表明态度,咱们秉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今天纯粹是探讨,深入剖析胆囊炎、胆结石的形成原因和影响,供大家参考,至于如何应对,全由各位自行决定。

我的意见仅供参考,并不重要。

为何要谈论这个话题呢?

因为生活中关于胆囊炎、胆结石的传言五花八门最关键的是,很多切了胆囊的人还会出现胃肠道的问题,如上腹部疼痛、烧心反酸、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部胀气等,或结石又长到了胆管上,然后又辗转到中医这里。

归根结底是根本问题未得到解决。虽然切除胆囊,降低了反复发作以及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但不舒服的症状还会出现。下面详细展开说说。

胆囊炎、胆结石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提及这些病症时头头是道,可实际上对其内在机制并不清楚。现在就来详细讲讲:

从解剖角度来看,身体所有静脉血最终都要回流入肝脏,同时血内浊物也被带回。肝阳肝阴会把血中浊物分离出来,与肝阴结合化为胆汁,再通过胆管传输把胆汁存入胆内。

胆和胰脏之间有通道相连,胆汁通过此管道注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食物,尤其是油脂性食物。

如果一个人长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会导致血中浊物的比例过多,或总是熬夜导致肝脏运化分解的效率下降,而最终还是形成血中浊物的比例过多。

当血内的浊物过多时,那么回流到肝脏内的血液就难以被有效的运化分解,就会有部分浊物在肝脏内形成滞留,久而久之可能进入胆汁中。

湿热不断地灼烧、消耗体内津液,胆汁中的浊物逐渐凝结,凝则不通,久结为石,这就是胆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而胆结石的存在又容易刺激胆囊,引发胆囊炎。有了湿热其实就已经形成西医所说的炎症了,这也是胆囊炎形成的常见原因之一。

胆汁与胰液均为消化之液,具有腐蚀性,肠胃中有水谷时用其辅助消化,一旦郁而不通则灼烧脏器。

胆汁只能存于胆囊,胆囊根据肠胃中水谷的多少释放胆汁。胆汁释放于肠胃还会刺激肠道蠕动帮助排便。

如胆囊切除,胆汁存储功能则由肝脏代偿,而因为没有了胆囊这个存储释放的器具和媒介,胆汁则要么过量释放于肠道,要么郁于肝脏而不通。

人则容易运化失常,不能吃油腻食物,容易腹泻、或便秘。

切了胆囊带来的问题

从中医角度来看,胆还有藏精的作用,胆汁属于精的一种,是被运化提纯出来的,是木的精。它向肠胃中释放的时候就是肝木疏泄作用的具体化。

如果肝火旺,胆汁释放速度加快、数量增多,肠胃受到胆汁刺激后,就会食多善饥,这是肝火传胃火的一种表现。

而且,胆木主降,肝木主升,互相配合、循环往复,这样身体才能正常运转。

若胆木不降(即肝火不降),血就不降了。血为火,不降就会手心发烫发红,血受热变焦为苦,所以会口苦咽干。

火传入胆经人就容易出现偏头痛、肝胆经当令醒(半夜11~1点或凌晨1~3点醒)的情况。

肺主气降,胆主血降,若胆火不降,胆木邢金,就容易出现鼻血,很多鼻血情况除了治肺金还要治胆火。

血不能正常回流入肝胆,会导致胆汁分泌和排泄出现问题,进一步影响中焦运化功能,进而影响气血生成,出现中虚(如少气懒言、消化不良、腹胀、便秘、便溏等)兼上焦火不降(如心烦、失眠、口干、口苦等)的状态。

血少不能养心神,人就容易惊悸、受惊吓,还会影响胆量、睡眠和决断力,因为这些都和气血的多少及质量直接相关,而胆是运化水谷生成气血的关键,也是血与相火能否下降的关键。

关于胆囊手术

临床上并非一发现胆囊疾病就要手术的,通常是症状严重、发作频繁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中医如何解决胆囊问题

中医讲究治未病。

如果按照中医思维生活和保养,根本不会发展到反复发作以及有严重并发症这一步。

中医治疗胆囊疾病以疏肝利胆、清热化湿为主。

通过恢复肝胆的气机,清除体内湿热,辅以健脾和胃、化瘀止痛等,将身体里浊物排出去。

一旦病机消除,就彻底断绝了胆囊疾病的隐患,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不过前提是要改掉以前的坏习惯,重新建立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然后坚持用药。

切除胆囊,对于症状严重、发作频繁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目前仍是杜绝隐患的重要选择。

但是我们选择的时候要更加谨慎,而不要觉得切完就没事了,还要想一想手术后承担的风险。

我个人认为,治标不治本的医学方法,是不值得被提倡的,尤其是还有诸多副作用。

毕竟,最好的医学是治未病,防患于未然更为重要。



0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