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邓公裁减11位高级干部,有人对此不满,邓公一句话让其冒冷汗

翀寒雪傲枝头 2025-03-20 12:10:45

1982年,邓公一项指令裁掉11位副总理,有人对此表示不满,然而他一句话让所有人冷汗直冒。事后更是有人直言,如果不是邓公的决定,我们可能步入苏联老大哥解体的后尘。那么,邓公这么做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而这样做又有何影响呢?

在1981年之前,我国副总理就多达13人,工作部门有100个,其中存在着多数部门职责重叠,职责难分的情况,效率很难得到保证。同时这也意味着会有许多公职人员出现懒政,怠政,混日子的现象,那么办事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比如群众办一件事,本来只需要一个相关部门处理就可以了,但是却层层申报,这个部门推脱到那个部门,那个部门找到人了之后,又将事情推回来。

而且部门众多,又有着一定的位置差距,这就使得原本半天就能处理好的事情,可能几天都解决不了,路没少跑,事倒是一件没办成,这样的办事效率就十分低下。另一方面,本来经济发展就需要大众来不断地创造物质财富,然而办事效率低下,也浪费了群众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同时,由于部门重叠,职能重叠,一个岗位会分为多个岗位,这就加大了国家运作成本,增大了财政压力。

比如在1981年初,福建就存在着办事不力的情况,高层颁发的指示,到地方竟然成了一纸空文。而这一切也是由于我们曾经学习苏联的经济模式,从而导致机构的臃肿。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一大批老干部重新出任了工作,在起初通过其丰富的经验,为我国的发展还是做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是这也导致了许多干部留恋权力,不愿意让贤,造成了在年龄架次上存在着严重的老龄化现象。如同人的身体一般,年轻时身体再好,到了老年也会感受到明显的活力下降,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国家就好比一个人的身体一般,身体老化时会容易出现多方面的问题,而机构就如同器官一般,多出来的组织如同寄生在器官上的瘤体,对整体形成拖累,甚至会因此导致灭亡。对此,邓公动用雷霆手段,让11位副总理停职,大量机关被取消,而这就是著名的机构改革。邓公在这场行动中,极力推动“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邓公表示,不能让老人,病人挡住比较年轻,有干劲,有能力人的路。革命化则是指这场精简行动为一场重大改革,比如取缔此大量部门,裁减相关人员等,而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则是对干部人员的要求条件。

邓公要推行这四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国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同时政府机构存在着臃肿的情况。比如苏联的老人治国情况便出现了问题,在1982年之后的三年里,连续三位元首因为年纪过大而离世,这就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政局动荡。最后其病急乱投医,最终导致了在短短几年后,这个超级大国便轰然解体。这也是邓公深谋远虑的一点,由于他长远的眼光,才让我国成功避免了走向苏联的结局。当时,我国存在干部老龄化严重,机构臃肿等问题,比如副总理就有11位之多,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成立初期,采取了“干部终身制”的政策,也就是除非是去世,否则就可以一直担任这个职务。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终身制此类现象呢?其实主要是内外两个方面。在内部影响方面,1980年8月,邓公在一场会议讲话中指出,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的形成,同封建主义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从秦始皇大一统开始,直到清帝退位,这期间都是封建专制主义,因此国民在思维上存在一定的思维固化,也就是受封建主义的影响较大。虽然我国近代化道路从基本都是围绕着反帝反封建斗争所开始,但是如同老蒋等人,都是一直居于领导地位。同时我国部分领导人都是接受的传统教育,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历史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当初领导班子都是我国的开国元勋以及元老级别的人物,具有深厚的影响力,相比于年轻人更加德高望重,经验老到,在建国初期发挥出了不俗的作用。但是也正是因为建国初期事务繁多,老干部们害怕缺乏经验的年轻人不能胜任工作。加之西方各国对我国一直虎视眈眈,若是接班人不能快速上手,那么也势必会对我国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还有一点就是,其中有部分干部是经历过一场动荡才重返政治舞台,自然是不愿意凳子还没坐热就挪坑,因此存在着老干部并不愿意将位置让给年轻人的现象。

在上世纪中期,伟人曾经尝试过对权力进行分层,也就是将领导层分为一线和二线,部分干部退居二线,让出权力,这也锻炼了年轻干部的能力。但是由于责任划分并没有明确规定,这就造成了一定的管理混乱,导致出现了一些权力人员抱团,进而推动“干部终身制”的发展。对外方面则是学习苏联,当时我国不仅在经济上学习计划经济,政治上也多有借鉴这位老大哥的模式。而当时的苏联便是实行的领导终身制,基本是任职到去世,提倡废除这个制度的赫鲁晓夫却被政变下台。

从其下台不难看出这种模式的弊端:会出现许多的权力斗争,甚至官僚主义。而权力斗争离不开势力的培养,培养又离不开年轻人,但是又没有几个人愿意把自己的位置让出来,于是就只能不断地增添机构,增设岗位,这也就导致了前面所提到的机构臃肿和职责重叠等现象。因此不论是机构臃肿,还是职责重叠,其根源都是“干部终身制”,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只能着手解决“干部终身制”这个核心点。1973年,邓公担任副总理职务,由于出色的工作能力,在两年后接了周总理的班,开始主持国务院工作。

但是此举却遭到有些人的不满,因为本来这份职位已经被某权利集团预定,并且还选出了“接班人”,然而邓公却横插一脚,这也使得其中一人放话,看十年后怎么样。要知道,邓公当时已经年近70,而那个人还不到40岁,年龄上的差距,邓公感受到了岁月的压迫。再过十年,已近耄耋之年的他怎能熬得过这些国家蛀虫,他们只会不断地腐蚀国家,因此邓公认识到,是时候改革了。

毕竟当时社会历经了多年的动荡,已是千疮百孔,要想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因为特殊原因他不得不急流勇退,直到1979年才重新接手国务院的主持工作。刚刚回归的他,就开始了各地的实地考察工作,在当年就发现不仅是国务院部门,就连地方政府单位和工厂副职过多,而且都出现了干部老年化问题。

次年,邓公发表了改革讲话,阐述了我国目前存在的种种弊端及原因,提出要有步骤地和稳妥地实行干部离休,退休的制度,废除实际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建立退休制度。于是在给老同志们做思想工作,为他们分析利弊,来劝说主动退休,在1982年,11位副总理宣布辞职。然而由于多年来对中青年干部的培养、提拔较少,缺乏合适的接班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邓公设立了顾问委员会,也就是在伟人权力分层的基础上所改进,让离职的老干部在幕后对新人进行指导。在实行老干部退位的同时,又提出了四化的要求,选拔新的年轻干部,在顾问们的帮助下进行培养。很快整个国家体质便焕然一新,上下充满了活力,国务院工作部门缩减了三分之一,工作人员缩减了3分之一, 领导平均年龄降了4岁。在会见巴西外长时,邓公还特地表扬了老干部们,说精简结构就是拆庙搬菩萨,称赞他们顾全大局。

随后不久便带头提出退休的念头,但是由于改革恰值关键时期,离不开这位总设计师,因此直到1989年,在新领导班子成熟之后,邓公做出了表态,带头辞去自身职务。反观未能及时改革的苏联,却走上了解体的道路,这个超级大国的下场着实令人唏嘘。邓公的英明决定,成功地挽救了我国,让我国得以在现代化道路上继续大步向前。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