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长沙城内人心惶惶,驻守这里的陈明仁将军静静地望着城外的烽火,他的脑海里闪过无数画面,从黄埔军校的点点滴滴到如今即将做出的重大抉择,这一切仿佛就在眼前。
陈明仁的求学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17岁考入省城中学时,家里人都觉得这孩子不务正业,可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就是要闯出一番天地。
在省城的日子里,他每天都泡在图书馆,看着外面的大世界慢慢在书本中展开,这让他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讲武学校明明都已经停止招生了,但他硬是找到了校长程潜,说了一大堆自己的理想抱负,最后竟然真的打动了对方。
在黄埔军校的训练非常苦,可是陈明仁从来没有喊过一声累,他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更清楚自己要去向何方。
惠州之战让蒋介石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年轻人,这场战役中陈明仁表现出色,展现了非常优秀的指挥才能。
在云南的那次争吵成了一个转折点,蒋介石看到陈明仁部队士兵衣衫褴褛,就想把他调走,谁知道这个年轻将军当场就顶了回去。
陈明仁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训练有成绩,作战有功劳,凭什么因为补给不足就要被贬职,这口气他咽不下。
那场争执后,军中给陈明仁起了个外号多人都在背后偷偷竖起大拇指。
蒋介石虽然被顶撞得很生气,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将领确实有两下子,而且在战场上非常需要他。
1945年的滇西战役中,陈明仁立下军令状说要在一天之内拿下回龙山,这让在场的盟军都觉得不可思思。
他带着部队采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战术,避开了敌人的主力,从侧翼突然发起进攻。
这场战斗不仅让蒋介石赞叹不已,就连远在延安的毛主席也称赞这是一场战术杰作。
回龙山一战之后,陈明仁在军中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但他心里却开始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当解放军向长沙推进的时候,陈明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了共产党的政策,这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程潜的暗中联络和毛主席的亲笔电报,让陈明仁看到了一条新的出路,他决定为湖南的和平解放做点什么。
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但陈明仁深知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为了更多将士的生命着想。
起义后的陈明仁受到了意想不到的热情接待,周总理提起惠州的往事,朱德同志以士兵的身份来拜访。
毛主席特意带他游览北京,还请他到家里吃饭,这种平等相待的感觉是他在国民党那里从未体会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