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子们,今天跟你们说一件发生在重庆的事。有一位女子,在工作上打拼多年,终于迎来了升职的好消息,成为了部门主管。同事们都替她感到高兴,随即吵着让她请客庆祝一番。女子也是个爽快人,想着既然要请,那就得请得像样点,不能太寒酸,于是就在团购 APP 上精心挑选,最后选定了一家看起来挺不错的日料店。
为什么选这家呢?因为 APP 上明明白白地标着“302 元一位”,女子心里一盘算,18 个人(包括她自己),满打满算也就五千多块钱,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便毫不犹豫地带着大伙兴高采烈地去了。
到了店里,大家的兴致得更高了。点菜的时候,女子大手一挥,什么特大份的刺身拼盘,新鲜的食材、精致的摆盘,看着就特别诱人;还有肥美的帝王蟹,蟹腿粗壮,肉质饱满;现切的和牛,纹理清晰,一看就是上等的品质;再加上几瓶法国红酒,想着大家可以吃得开心,喝得尽兴。她一口气点了不少菜,心里还想着,反正按人头收费,随便吃就行。同事们也在一旁调侃她:“这次怎么这么大方了!”大家边吃边聊,欢声笑语不断,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祝贺着女子的升职之喜,这顿饭吃得那叫一个热闹。
然而,两个多小时过去了,酒足饭饱之后,他们正商量着去 KTV 继续欢乐时光,女子起身去吧台结账,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她彻底傻了眼。服务员把账单递过来,不紧不慢地说道:“您这桌一共消费了 14535 元。”这女子一听,顿时瞪大了眼睛,声音都提高了八度:“你们弄错了吧?怎么可能这么贵?我们就 18 个人,一个人 302 啊!”服务员却不慌不忙地指着账单解释道:“谁告诉您按人头收费了,我们是按菜品的价格收费的。”
女子这下可着急了,她连忙说道:“你们店在团购 APP 上明明写着 302 元/人,这不就是自助餐的意思吗?”这时候,日料店店长听到外面的吵闹声也赶了过来,一脸严肃地说:“我们从来没说过是自助餐,APP 上那是人均消费大概是一个人 302,而且您点菜的时候,我们的服务员也提醒过您可以看看套餐。”女子听了这话,心里又气又急,但又不想在同事面前闹得太难看,毕竟这是自己请客,要是因为这点事搞得大家都不愉快,也不好收场,于是只好咬着牙,心不甘情不愿地先把钱付了。
回到家后,女子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心里窝着一股火,怎么想都觉得这日料店是故意坑人。把“302 元/人”写得那么显眼,却又不把情况说清楚,这不明摆着误导消费者吗?第二天一大早,女子就气冲冲地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了这家店,坚称他们是虚假宣传。
后来呢,法律专业人士也介入了这件事,对这件事进行了分析。从法律角度来看,日料店在团购 APP 上标注“302 元/人”的这种做法确实存在问题。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明确。而日料店这样的标价方式显然不够清晰明确,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以为是按人头收费的自助餐模式。虽然女子在实际点餐时可以看到具体菜品的价格,但这并不能免除商家一开始就应该履行的价格告知义务。再根据《广告法》的规定,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日料店的标价虽然不能确凿地认定为主观故意的虚假广告,但确实带有引人误解的成分,“××元/人”的这种标价方式,在大多数消费者的认知里,很容易联想到是“按人头收费”或者“自助餐”的消费模式。这种价格表述方式虽然没有完全达到虚假广告的严重程度,但也已经触及到了误导消费者的边界。
在市场监管部门的耐心调解下,考虑到价格标注确实存在不够清晰准确的问题,商家最终退还了女子 1450 元作为和解补偿。这件事在网上也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网友义愤填膺地说:“在 302 元前面标明是人均消费有那么难吗?这明显就是日料店故意下套,太不地道了!”但也有一些网友比较理性,觉得双方其实都有一定的责任。女子在点菜的时候,如果能够多问一句,弄清楚价格的具体计算方式,也许就不会发生后面这些不愉快的事情;而日料店如果能够把价格标注得更加清晰准确,比如写成“人均消费参考价”或者“人均消费约 302 元”,并且在顾客点菜的时候更加明确地提醒,也就不会引发这场纠纷了。
宝子们,以后出去吃饭,一定要多长个心眼,把价格、收费方式这些关键信息都问得明明白白的,千万别稀里糊涂地就掏钱,不然到最后吃亏的可就是我们自己了。在这个消费的时代,我们既要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的权益,避免陷入类似的消费陷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