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职场这个大舞台上,加班似乎成了一出永不落幕的戏。尤其“表演式加班”现象,更是将这出戏演绎得淋漓尽致。你瞧,办公室里有的同事,天一黑就泡上一杯茶,打开电脑,摆出一副要大干一场的架势,可眼神却在发呆,手指也不见敲击键盘;有人频繁在茶水间、打印机旁“溜达”,故意让自己的身影多出现在公共区域,好让领导“恰巧”看到自己在加班;还有人等到领导准备离开时,突然打电话请教问题,顺便“汇报”下工作进度,仿佛在说“看,我还在呢”。
《2025职场白皮书》数据为我们揭开了这层“加班秀”的面纱:超七成员工有过“表演式加班”经历,其中近六成表示是为了在领导面前“刷存在感”,超五成坦言是因公司存在“加班文化”,不加班会担心被同事超越或被领导质疑工作态度。可这种加班方式带来的并非全是“好处”。
从工作效率来看,“表演式加班”实则是“磨洋工”的现代版。员工们看似在岗位上耗时良久,实则心不在焉,正常工作时间内该完成的任务被拖延,下班后又得花时间“装样子”,真正用于高效工作的时间被压缩,项目进度也因此延后。长此以往,整个团队的工作节奏被拖慢,企业运营成本增加,竞争力自然下降。

从心理健康角度,“表演式加班”给员工带来巨大压力。白天要应对工作任务,晚上还得“演戏”,时刻担心被揭穿,精神高度紧张。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接踵而至。数据显示,超八成员工因“表演式加班”感到身心疲惫,超七成表示工作热情因此降低,甚至产生离职念头。
那这究竟是内卷还是生存法则?从员工个人角度看,部分职场人处于内卷漩涡中,为避免被淘汰,不得不加入“加班秀”行列。可从企业管理层面看,这反映出部分公司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与健康的企业文化,将加班时长与工作成果挂钩,逼得员工只能用“表演”来应对。
要打破这一困局,企业需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以工作成果、工作质量、工作效率为核心衡量标准,让真正努力工作的员工得到认可。同时,倡导健康加班文化,鼓励员工高效工作,避免无意义的加班。员工自身也应提升工作效率,学会拒绝无谓的“表演”,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

最后,我想问问大家:“你支持取消加班文化吗?”支持的扣个“1”,不支持的扣个“2”,说说您的想法,让大家伙都听听。希望有一天,我们都能摆脱“表演式加班”,在职场上轻松自在地展现真实的自己,用高效工作与幸福生活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小伙伴们请关注我一下,后面有更精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