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日本的“治沙愚公”,为赎罪来中国种树14年,遗嘱是葬在中国

狐语幽林梦落花 2025-01-11 18:41:08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加入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在中国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深处,有一片绿洲,曾经被黄沙肆虐的土地,如今变得生机盎然,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棵树,都见证了一位外国老人感天动地的坚守。

他是一名日本人,年逾八十,却义无反顾来到这片荒漠,用自己的双手和心血将沙漠变成了绿洲。

这个老人为何选择在中国的沙漠中度过自己生命的最后十四年?甚至,他为何会在遗嘱中要求将骨灰埋在这片土地上?

治沙愚公

1989年,中国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中,荒凉与绝望交织,风沙肆虐,几乎没有任何生命迹象。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位来自日本的83岁老人——远山正瑛,拖着衰老的身体,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片“死亡之地”。

他没有来旅游,也没有来拍纪录片,而是决定在这里开始一场人生中最艰巨的挑战,绿化沙漠。

他相信这片寸草不生的土地会有一天被绿色覆盖,而他要亲自参与这一场从不被看好的斗争。

在库布齐,他遇到了中国的“治沙部落”,这个团队由企业家王明海带领,刚刚成立不久,几乎一无所有,缺乏资金、技术和资源。

他们的目标简单而遥远:在荒漠里种出一片绿洲,看到这样的队伍,远山毫不犹豫加入,和王明海约定,“今生今世,不治住沙,不离开!”

两人虽语言不同,却用共同的信念达成了心灵的默契。谁能想到,刚到沙漠不久的远山,竟决定将余生奉献于此。

治沙并非看起来只是种几棵树那么简单,在库布齐,几乎所有治沙工作都需要靠人力完成。

种树前,挖坑需要精确到几十厘米,稍有偏差,树苗便无法扎根;挖好后,缺水又成了大难题,取水地距离远,每浇一棵树需要来回走数公里。

即便如此,头几年,树苗的成活率不到20%,远山却没有半句抱怨。

他常常拄着铁锹,亲自在烈日下测量坑洞的深度,甚至严格到一厘米都不允许出错,这让人感到他对治沙的执着和细致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而正是这种“苛刻”,让治沙团队逐步从最初的混乱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在这样高强度的劳动下,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并没有因为年纪而退缩,他每天工作十小时,亲手种树,亲手挖坑。

几乎所有志愿者都记得那位头戴遮阳帽、脚蹬雨靴、背着工具袋的老人,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治沙是实打实的体力活,不容偷懒。

这种坚韧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个志愿者,远山的治沙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抗争的毅力,也说明了改变环境的力量不只是技术,更需要人心的执着和行动的坚持。

对一位年迈的老人来说,荒漠并不是理想的养老之地,但远山却将这里视为他生命的战场,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一个老人将自己的暮年交付给黄沙?

“赎罪”使命

远山正瑛对中国沙漠的执着,其背后隐藏着一段少有人知的历史,1930年代,年轻的远山以农学博士的身份来到中国留学。

他目睹了黄沙覆盖的西北大地,也被中国丰富的农业资源与文化深深吸引,他对治理沙漠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在库布齐沙漠买下了一块实验地,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在这里种下绿色。

可这个年轻人充满希望的留学生活,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摧毁。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使中日关系急剧恶化,远山不得不匆忙逃回日本,就在这段逃亡的过程中,他第一次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挣扎。

在河北易县,他的老师和当地村民因为战争爆发而产生矛盾,由于远山的日本身份,村民对他充满敌意,甚至试图抓捕他,他的老师不得不冒险将他送离险境。

虽然逃脱了危机,但远山在船上遥望中国时,心中却多了一份复杂的情感,他原本满怀对土地的敬畏与梦想,如今却背负起国籍带来的敌对情绪。

回国后,日本侵华的战火越烧越烈,远山从广播与报纸中不断得知中国百姓的悲惨境遇,这种愧疚感逐渐在他心中扎根,成为他无法摆脱的阴影。

几十年来,远山一边继续研究治沙,一边被战争的罪恶感所折磨,他将沙漠治理视为一场迟来的赎罪,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弥补侵华战争带给中国的伤害。

他常对身边的人说:“绿化沙漠,是为了赎罪。”这种想法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选择,1972年,远山退休,毅然将目光重新投向中国的沙漠。

他不仅自己前往中国参与治沙,还在日本成立了沙漠绿化实践协会,并号召日本民众加入到这项事业中,他甚至公开表示:“日本曾对中国犯下罪行,我们应该用植树来弥补。”

1990年,远山应邀来到恩格贝考察时,正值这片土地被黄沙吞噬得几近绝望之际,面对茫茫沙漠,他重拾年轻时的梦想,并立下誓言:“治沙,是为了和平。”

这种跨越国界的情感让他的赎罪行动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可仅凭信念就能完成如此艰难的治沙任务吗?

治沙之路

在恩格贝,沙漠的恶劣环境几乎让一切希望显得遥不可及,这里夏季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冬天则骤降至零下20摄氏度,黄沙漫天,几乎没有水源。

树木的种植条件更是近乎苛刻:每一棵树苗都需要一个深度超过50厘米的树坑,树与树之间的间距必须精准,浇水时还需要从距离几公里外的水源处手提肩扛。

治沙团队的人常常为了浇活一棵树,要来回步行十几公里,耗费数小时。而即便付出了这些努力,树苗的成活率最初也只有20%。

在这样苛刻的环境中,远山正瑛带领的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他亲自在前线身体力行,还对治沙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严格把关。

树坑的深度、土壤的松软程度、树苗的间距,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眼中却至关重要,如果有人因为偷懒而少挖几厘米的坑,远山都会毫不留情地指出问题。

有一次,一位志愿者因疲惫偷工减料,结果被远山当场严厉批评,尽管他的态度看起来苛刻,但却是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让治沙工作逐渐步入了科学化和规范化。

长期缺水、风沙扑面的生活让很多志愿者萌生退意,即使是远山自己,也曾因过度劳累和高龄带来的健康问题,不得不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忍受身心的双重折磨。

一次,他因腿伤回到日本休养,但恢复后第一时间便乘坐飞机返回恩格贝,并直接赶往试验田,继续他的治沙工作,如此顽强的毅力,也深深感染了更多人加入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远山的感召下,治沙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批志愿者,其中有普通民众,还有他的子女和朋友,甚至一些日本的社会名人。

他们一边参与治沙,一边在恩格贝传递着远山的精神,可仅靠志愿者的坚持和努力,还不足以彻底扭转恩格贝的命运,种下的树能否存活?沙漠真的能被绿洲取代吗?

治沙奇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恩格贝这片曾经的“地球癌症”完成了一场令人惊叹的蜕变,在远山正瑛和无数志愿者几十年的坚持下,这片寸草不生的荒漠逐渐变得绿意盎然。

超过700万棵乔木和5万亩灌木扎根在黄沙中,植被覆盖率从零攀升至78%,森林覆盖率也达到41%,当年风沙肆虐、毫无生机的沙漠,如今成为鸟语花香、牛羊成群的绿洲。

治沙的成就并不仅仅停留在生态环境的恢复上,黄沙退去后,这片土地也为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库布齐沙漠的治理改善了气候条件,使这里具备了农耕的可能,直接带动了周边数十万农牧民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恩格贝被成功打造成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示范区,还荣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之誉,从而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它从荒漠走向绿洲的故事,向世界证明了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远山正瑛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精神却深深镌刻在恩格贝的每一寸土地上,他的骨灰按照遗愿安葬在一棵垂柳下,守望着这片他用生命改变的沙漠。

那棵垂柳,背靠绿洲,迎风起舞,仿佛诉说着这位“治沙愚公”传奇的一生。

结语:

远山正瑛的一生,是一首献给沙漠与和平的赞歌,他让黄沙退却,绿意盎然,让曾经的荒漠成为象征世界和平的绿洲。

他的“治沙愚公”精神,启迪我们珍惜环境,正是这些满怀赤诚之心的人,为世界注入了无尽的希望。

参考文献:

北方新报2016-10-12发布的《我与远山正瑛》

中国新闻网2004-04-14发布的《“沙漠之父”远山正瑛》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