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2日正月初八,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坳河村举行声势浩大的“接爷”活动。“接爷”是当地人的叫法,准确地说是“接城隍神”。几公里长的接爷队伍载歌载舞,锣鼓喧天,古曲回荡,人们争相观看彩车、报马、锣鼓、秧歌、扇子舞、旱船等民俗表演。这一活动吸引了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前来观看、助阵,更吸引了不少城里人来观赏、拍照,成了当地乡村的狂欢节。图为迎城隍总指挥给报马发放令旗,意味着接爷活动正式开始。
鄠邑迎祭城隍活动主要在鄠邑北部乡村,有2000多年的历史,按地缘形成了三个城隍社,供奉祭祀着三个不同的城隍神。渭河南岸一带十九村为一社,奉纪信为城隍,称为大城隍。再往南,大官路东西二十一村为一社,奉韩成为城隍神,称二城隍。城区附近,涝河东西十三个村子为一社,奉周苛为城隍神,称三城隍。三个社迎祭城隍的规矩和形式基本相同,其规矩是城隍神在每个村子享祀一年,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由下一个村子迎至本村祭祀。
由于按村轮流接迎、祭祀城隍神,村子多的社要轮到一次时间就要长一些。这次坳河村迎接二城隍就是时隔21年之后,不少当年送走城隍的小伙子已步入中老年。所以大家都很珍惜这次活动,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还邀请了不少周边村子的民间艺人前来助阵。从祭祀仪式和艺术表演也不再拘泥于过去的形式,吸纳了很多现代内容。
报马开道是队伍的排头兵,承担传信和疏通道路的责任。过去一般是男人骑马开道,这次有一位美女骑马开道,吸引了不了少眼球。
在接爷的队伍中,不只有古乐声声,还有西班牙斗牛舞曲和舞蹈。
大冬天里,小伙子光着膀子擂鼓,成为一道奇观。
由于男人外出打工的很多,平时没有时间准备、排练,所以在家留守的妇女们参加活动的比例越来越高。她们不仅表演扇子舞、秧歌,还打起了大鼓和腰鼓。
幼儿园的孩子们也动员起来,跳舞打鼓。
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们更是踊跃,在她们的心目中,接爷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这两座轿子就是准备抬城隍神的。
这是2018年供奉祭祀在崔村的二城隍韩成和他的夫人的塑像。相传二城隍爷韩成是鄠邑区甘亭镇东韩村人,他的夫人是苍游镇李伯村人。韩成为明时朱元璋大将,鄱阳湖大战代替朱元璋死于汉王陈友谅之手。
顺便说一下另外两个城隍的传说:相传大城隍纪信纪信是大王镇王守村人,为汉时刘邦大将,荥阳之战代替刘邦死于西楚霸王项羽之手。纪信的夫人为苍游镇什王村人。三城隍周苛也是汉时刘邦大将,同样在荥阳之战代替刘邦死于西楚霸王项羽之手。虽然周苛本人不是本地人,他的夫人却玉蝉镇三旗村人。这三人虽然没有生前没有封侯,但在民间却被奉为神明,香火极旺,这就是公道自在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吧?图为崔村正在举行恭送城隍仪式。
崔村正在向坳村举行城隍印剑交接仪式。现在正在交接城隍的宝剑。
坳村接爷的神职人员正在为城隍净面拂尘。
坳村祭祀官宣读祭文。
众人恭恭敬敬地把“城隍婆”抬进轿子里。(王平良拍摄)
众人恭恭敬敬地把“城隍爷”抬进轿子里。不过这才完成了一小部分。把城隍爷接回村子以后,全村人要挨家挨户轮流守护,直到来年下一个村子迎走。这叫守爷。守爷人的职责第一是续香火,保证城隍爷香火不断。第二就是伺候城隍夫妇的起居,在庙里都摆着城隍夫妇的床铺和脸盆、毛巾等生活用具。守爷人每晚要给城隍夫妇铺好床铺,第二天早上再把被子叠起来,还要给爷洗漱,天天如此,这是自古沿袭下来的规矩。(王平良拍摄)
鄠邑北乡迎祭城隍是一种独特的城隍信仰文化,它不同于遍及我国大江南北的城镇城隍文化——它包含了地方民间信仰、宗教祭祀礼仪、民俗和民间艺术等多种内容,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地方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对各种地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鄠邑北乡迎城隍活动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迎送城隍爷是北乡人春节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迎送的村子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了准备、排练、彩排,直到仪式结束时都很辛苦,但大家都乐此不疲,提起城隍时都兴高采烈。而对于城里人,这个年就要过去了,不少人都觉得好像没有过年一样,究其原因是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平时的吃穿和娱乐和过年没有什么两样。城里人只有到了乡下,体验过这样的乡村过年习俗,才能找到那种消失多年,却在记忆里挥之不去的年味来。(本文照片除署名照片以外,其余均为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