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子看节度使脸色?节度使们要想保平安,却要看好这个职位

你已不要人间 2024-12-09 18:39:10

大唐天子看节度使脸色?节度使们要想保平安,却要看好这个职位

唐朝后期,天子要看节度使的脸色,甚至要将公主下嫁给他们。可就是这些呼风唤雨的节度使们,却也有一群让他们寝食难安的人。这些人表面上只是军中的一个普通职位,实际上却掌握着藩镇的生杀大权。他们可以在一夜之间,就让一个节度使失去所有权力,甚至性命。

这个让节度使们如此忌惮的职位,在唐朝初期连品级都没有,发工资时都要靠其他职务来支撑。可为什么到了唐朝后期,连皇帝都要关注这个职位的动向?为什么连成德军这样的大藩镇,都要把这个职位当作传位的关键?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从临时差遣到实权职位

贞观年间,唐太宗设立了一个毫不起眼的职位——兵马使。这个职位初设时,连品级都没有,在军中算是打杂的,发工资时还得靠其他职务来领钱。

当时的兵马使,主要负责军营里的杂务,比如巡营、传令、整顿军纪。每到打仗的时候,他们就得跟着大军东奔西走,负责传达将领的军令。打完仗,这些兵马使就得回去继续干杂活。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差事,在开元年间悄然发生了变化。当时的军队里出现了一个新规矩:凡是立过战功的将领,都可以兼任兵马使。这一来,兵马使就从打杂的变成了"功臣"的专属职位。

到了天宝年间,这个职位更是水涨船高。那会儿的节度使们,为了笼络军中的能人,经常把兵马使的差事派给自己信任的将领。这些兵马使不但能带兵打仗,还能替节度使管理军营里的大事小情。

有个叫李光弼的将领,就是从兵马使干起来的。他在朔方军当兵马使时,负责管理军中的粮草。因为干得出色,很快就升了官,后来更是当上了节度使。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兵马使渐渐成了军中升迁的重要跳板。

到了安史之乱前夕,兵马使的权力更大了。他们不但能带兵打仗,还能替节度使处理军政大事。就连安禄山这样的人物,在造反之前也是个兵马使出身。当时的朝廷也默认了这种做法,只要有战功在身,就能当兵马使。

随着时间推移,兵马使开始分化出不同的类型。有的管军务,有的管钱粮,有的负责守城,有的专门带兵打仗。一个节度使手下,往往有好几个兵马使,各自掌管一部分兵权。

到了德宗时期,兵马使已经完全不是当初那个打杂的差事了。他们手握重兵,掌管钱粮,有的权力甚至超过了节度使。在藩镇割据的地方,兵马使更是成了军中的实权人物,谁得到兵马使的支持,谁就能坐稳节度使的位子。这时的兵马使,已经从一个临时差遣,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军中巨头。

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并不是那么简单。有的节度使为了防止兵马使做大,开始...

二、权力更迭中的关键角色

天宝十四年,一场改变大唐命运的叛乱爆发了。而在这场叛乱中,兵马使们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

当时的平卢军兵马使安禄山,手握重兵,却并不满足于现状。这位出身胡人的将领,利用兵马使的职权,逐步扩充自己的势力。每到一处,他都以兵马使的名义征调精兵强将,不知不觉间就聚集了十万大军。

更有意思的是,安禄山麾下的两个重要人物——安庆绪和史思明,都曾担任过兵马使。按照唐朝的规定,他们都是朝廷任命的正牌兵马使。可这两人后来都背叛了安禄山,上演了一出夺权大戏。

先是安庆绪带着亲信兵马除掉了自己的父亲安禄山,继承了叛军大权。紧接着,史思明又联合其他兵马使,推翻了安庆绪的统治。这种以下克上的戏码,从此在藩镇中屡见不鲜。

在朝廷一方,兵马使的角色同样举足轻重。以安西北庭节度使的传承为例,一位名叫李嗣业的兵马使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他多次率军冲锋陷阵,最终从一个普通的兵马使,一路升到了节度使的位置。

可惜好景不长,李嗣业在攻打邺城时不幸中箭身亡。这时,另一位兵马使荔非元礼挺身而出,接过大旗继续率军作战。这位羌族出身的将领,就这样从兵马使变成了新的节度使。

到了德宗时期,河北藩镇更是形成了独特的规矩:要想当上节度使,必须先当兵马使。成德军就是个典型例子,历任节度使都会让自己的儿子先担任兵马使,积累军中威望,为日后接班做准备。

可这种规矩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一个藩镇里往往有多个兵马使,他们各自掌控着一支军队。前厢兵马使、后厢兵马使、州兵马使、衙前兵马使,这些头衔的背后都代表着实打实的军事力量。

这些兵马使们经常三三两两地结盟,时不时就搞些小动作。有时是联手废掉节度使的继承人,有时干脆把节度使赶出军中。就连名将李光弼接任朔方节度使时,也不得不先平定左厢兵马使张用济的叛乱。

藩镇内部的这种权力游戏,渐渐演变成了一种常态。节度使要防着兵马使,兵马使之间也互相提防。大家都知道,今天的盟友可能就是明天的敌人。这样的局面,为下一步的制度变革埋下了伏笔...

三、兵马使与节度使的微妙关系

在大唐的军政体系中,节度使和兵马使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出步步惊心的棋局。表面上,兵马使是节度使的部下,但实际上,这层关系远比看上去复杂得多。

以成德军为例,大历年间的节度使李宝臣就定下一条规矩:想要继承节度使之位,必须先在兵马使的位子上干出点名堂来。他的儿子李惟岳就是这样,从兵马使做起,一步步爬到节度使的位置。

可就是这样的"传统",却暗藏玄机。元和年间的节度使王士真,也让儿子王承宗先当了兵马使。谁知这一招反倒成了双刃剑。其他几位兵马使看不惯王承宗,经常在军中散布谣言,说王承宗不配当继承人。

更有趣的是军中的派系之争。一个节度使手下往往有好几个兵马使,大家都想着法子拉帮结派。前厢兵马使结交后院兵马使,州兵马使又和营田兵马使暗通款曲。贞元年间的魏博军就闹出个大新闻:三个兵马使联手,把节度使田悦的儿子赶出了军营。

兵马使们还有一套独特的敛财手段。他们打着训练士兵的旗号,私下里组建自己的亲兵队伍。这些亲兵不但要听命于兵马使,还得给兵马使上供。有的兵马使甚至在军营外开设商铺,让士兵们"自愿"在那里买东西。建中年间的太原兵马使就是这么干的,结果闹得满城风雨。

军饷分配更是个大问题。按理说,军饷发放该由节度使说了算。可实际上,兵马使们早就把这事儿给包圆了。他们控制着军需仓库,掌握着粮草调配,甚至连士兵的考勤都归他们管。大凡军中有油水的差事,准能在背后找到兵马使的影子。

贞元年间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振武军的几个兵马使觉得节度使克扣军饷,干脆带着手下兵丁"讨说法"去了。这一闹腾,节度使不得不把军饷发放权交给了兵马使们。从此以后,振武军的兵马使们就成了军中的"财神爷"。

节度使们也不是省油的灯。有的节度使玩起了分化瓦解的把戏,故意在兵马使之间挑起矛盾。有的则采取怀柔政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兵马使。更有甚者,干脆拉拢外地的武将,对付不听话的兵马使。

这种权力较量一直持续到德宗时期。当时的朝廷看不下去了,想出了个新招:让节度使和兵马使互相监督。可这一来,局面反而更乱了...

四、制度演变与权力扩张

随着时间推移,兵马使这个职位开始出现分化,各种新头衔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大历年间的河北藩镇里,光是兵马使的名目就有十几种之多。

且说这河北镇里,除了常见的前后厢兵马使外,还有负责管理军需的营田兵马使。大历二年,魏博军的营田兵马使李正己就在节度使田承嗣的授意下,开发了一大片军田。这些军田不但解决了军饷问题,还让兵马使们有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更有意思的是作坊兵马使的设置。贞元年间的成德军里就有这么个职位,专门负责军械制造。当时的作坊兵马使李万荣,靠着这个差事没几年就成了军中数得着的富翁。他不但掌管着军中的兵器作坊,还私下开设了铸造工坊,专门给富商们打造精良器具。

而在唐朝中央,禁军中的兵马使地位更是水涨船高。永泰年间,宦官鱼朝恩就担任了神策军兵马使。这位太监出身的将领,借着兵马使的权力,在军中培植了大量亲信。后来的神策军,甚至出现了"内外兵马使"的说法,把权力分给了更多的亲信。

到了元和年间,地方上的兵马使们更是权力膨胀。淮南镇的兵马使们居然自行设置了巡检司,派人四处收税。这事传到朝廷耳朵里,连宰相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这时的兵马使们,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听调遣的小官了。

就拿幽州来说,大历年间的兵马使张孝忠,手下就管着三千精兵。这些兵丁不但领他的饷,还要听他的调遣。节度使想动用这支人马,还得先跟张孝忠打个招呼。类似的情况在其他藩镇也屡见不鲜,兵马使们实际掌控的兵力,有时甚至超过了节度使。

兵马使们的权力扩张还体现在人事任命上。元和年间的河中镇里,兵马使们居然有权推荐下级军官。他们经常把亲朋好友安插到要害位置,形成了一个个小集团。这种做法虽然违反军规,但在当时已成了公开的秘密。

到了长庆年间,一些藩镇的兵马使甚至开始干预地方政务。他们以军事需要为由,随意调用地方资源,有时还插手民事纠纷。德宗年间的一位兵马使就因为这么做,闹出了不小的风波。这位兵马使以保护商队为名,在当地设卡收费,结果被御史弹劾...

五、走向没落的权力游戏

贞元年间,藩镇里的权力游戏开始出现新变化。一些精明的节度使发现,与其正面对抗兵马使,不如玩起更微妙的制衡之术。

当时河北镇的节度使王武俊就想出了个妙招:他把兵权分散给了五个兵马使,每人都管着一部分军队。这些兵马使表面上权力不小,实际上却互相牵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一招很快就在其他藩镇里流传开来。建中年间的魏博军也搞起了这套制度。节度使田悦给几个兵马使都分了兵权,还特意在城中不同地方给他们各自修建了营房。这样一来,就算哪个兵马使想要作乱,其他几个也不会坐视不管。

但制衡之术也有玩砸的时候。元和年间的幽州军就出了这么一档子事:节度使分别委任了三个实力相当的兵马使,结果这三人没斗来斗去,反倒联手把节度使给赶跑了。从此以后,幽州军的节度使换人时,都得先问问这三位兵马使的意见。

有意思的是,节度使们还琢磨出了"养兵马使"的门道。比如说,成德军的节度使就经常拿出一部分军饷,分给手下的兵马使。表面上是体恤下属,实际上是在给兵马使们戴上"金箍"。长庆年间的一位兵马使就因为收了太多好处,结果在关键时刻不敢背叛节度使。

到了穆宗时期,朝廷也看出了这里头的门道。于是就在禁军里也搞起了制衡:一支军队里设置多个兵马使,谁都别想独大。这一招还真管用,神策军里的兵马使们再也不敢像从前那样嚣张了。

但这种制衡也带来了新问题。元和年间的河中军就出了这么一档子事:几个兵马使为了争夺军中实权,在军营里打了起来。最后闹得节度使不得不向朝廷求援,请来了御史才平息这场风波。

有趣的是,到了晚唐时期,一些聪明的节度使开始重用文官,让他们来制衡兵马使。会昌年间的淮南军就是这么干的:节度使在军中设立了掌书记,专门负责监督兵马使的军费开支。这一来,兵马使们想要中饱私囊就没那么容易了。

到了宣宗时期,藩镇里的权力格局又有了新变化。一些老牌藩镇开始效仿朝廷,在军中设置专门的监察机构。这些机构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实际上却掌握着军中大小官员的考核权。就连兵马使们也得给这些监察官员几分薄面...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