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报
绽放精彩人生共享美好生活——“助残筑梦”的江苏实践
本报见习记者 曾宇昕 记者 郭 帅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2月13日 第 10 版)
11月26日,江苏省镇江市残疾人托养中心的学员在老师(右三)与志愿者(右一、左二)的陪同下学习制作香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我国残疾人事业开创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11月25日至29日,中国残联、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组织多家中央媒体深入基层一线进行采访。
在保障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权益方面,各地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实践与经验?面对残疾人从生存到发展、从福利到权利、从物质到精神的新期待,如何让残疾人幸福感成色更足?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随中国残联采访团走进江苏常州、镇江、徐州等地,探寻新时代残疾人奋斗与梦想的动人故事。
托起残疾人的“幸福大事”
“宝贝,我们把这块拼图换个位置会不会更好呢?”11月28日,记者走进江苏徐州市沛县残疾人康复中心,一个小女孩正在玩着拼图游戏。只见特教老师轻轻拿起一块彩色拼图,递到女孩手中,耐心引导她放到正确的位置。
多次尝试后,拼图初见成效,女孩攒在一起的眉毛终于舒展开来,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一旁,一位看上去有些沧桑的男士比女孩笑得更加灿烂。
“女儿很早就确诊了孤独症,但康复效果一直不是很好。”今年11岁的小萌(化名)父亲告诉记者,女儿已经在该康复中心进行了一年的干预,“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说话只会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现在可以表达一些简要的需求,饿了渴了困了,我们终于不用再靠猜了。”
这样的进步,让小萌一家重新燃起了希望,“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她将来能够进入一所普通中学,真正融入社会。”小萌爸爸哽咽地说。
小萌父母的期待,是每一个残疾人家庭对未来希冀的缩影。“康复是对生命的‘重建’,是残疾人的‘幸福大事’。”一位基层残联负责人说。
民有所盼,政有所为。近年来,我国持续开展精准康复行动,发布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健全社区康复标准,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稳定在85%以上。
此次参加“走基层”活动,记者走进教室、走进车间、走到残疾人身边,真切地看到了我国残疾人康复质效不断提升的生动实践。
在镇江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十几名残疾人围坐一圈,跟随音乐律动,敲动着腰间的花鼓,每个人都挺直腰板,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在睢城街道融康残疾人之家,各个年龄段的残疾人齐聚一堂,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为发箍安装配件,从事辅助性就业项目;在镇江市政府市民大厅“光影见证 共赏生命之美”残疾人主题摄影展上,摄影者用镜头捕捉残疾人朋友的康复、生活、奋斗等瞬间,尽显生命张力……
聚焦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截至目前,江苏省已有127家综合性“残疾人之家”达标,124家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改造提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其中103家儿童康复机构可提供孤独症康复服务,直接惠及1.4万名残疾儿童。
残疾人的需求所在
就是“家”之所在
清洁甲面甲缝、打磨修剪甲型、调配心仪色彩……在扬中市指悦美甲店,30岁的“无声美甲师”施颖动作娴熟,正全神贯注地为顾客绘制美甲图案。寥寥几笔,精致漂亮的美甲图案便跃然指尖。
“她的技术好得很呢,我们都愿意找她做美甲。”一旁的顾客连连夸赞道,“听力障碍并没什么影响。我们平时沟通就用手机,提前给她发去想要做的样式和需求,她都能很好地完成。”
“顾客们都很善良,店里有不少回头客,每次来的时候还会给我带些零食,时不时发朋友圈帮我宣传。”施颖笑着用文字表示。
对于残疾人来说,就业是其全面参与社会活动、成就理想与尊严的关键。在江苏,记者看到,无数个“施颖”凭借一门手艺,就地就近实现了就业创业梦想。他们乐观、勇敢、坚毅,在逆境中筑梦,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
在徐州市睢宁县久利电子厂的“残疾人之家”就业车间,36名残疾人职工整齐分坐在操作台旁边,他们着装统一、神情专注,双手熟练地编制线圈,有条不紊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
残疾人的需求所在,就是“家”之所在。“针对辅助性就业项目短缺、不稳定以及辐射半径有限等问题,我们今年将‘残疾人之家’开进了企业,探索出‘就业车间’+‘残疾人之家’的新模式。”睢宁县残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利用企业本身有生产项目的优势,我们实现了残疾人的辅助性就业和日间照料。”
活动期间,记者连线了刚刚在江苏结束调研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程凯。“在江苏,‘春天的事业’生机勃勃。”这是程凯和采访团共同的感受。
近年来,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通过“残疾人之家”“阳光家园”等基层残疾人综合性服务载体。“真正实现了‘托养照料一人,解放一家,造福一片’的综合成效,大大缓解了残疾人家庭的照护压力,为残疾人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和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和方式。”程凯说。
“但也要看到,这类残疾人服务载体建设区域不平衡的问题还相当突出。”程凯建议,要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推进“残疾人之家”等残疾人综合服务载体建设。
“此外,要进一步健全县以下残疾人综合服务载体运行机制。”程凯表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模式,加强对残疾人服务载体建设用地、运营成本、人员待遇的支持保障,统筹完善残疾人就业增收、辅助性就业等各类政策,“打通政策壁垒,才能充分形成政策与资源合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文化赋能
为残疾人幸福生活“加码”
“手撑稳!”“要撞上了,小心!”……11月27日,2024年镇江市残疾人大众冰雪运动季旱地冰壶赛拉开帷幕。
比赛现场,来自各市、区的10支参赛队伍的队员们在轮椅上俯身细瞄,认真研究路线、力度和角度,发球、撞击、入圈,力求“稳、准、狠”。
“旱地冰壶这个运动项目非常好,适合我们肢体残疾人。”来自丹阳市的残疾人运动员杨时建说。
今年56岁的杨时建是一名肢体残疾人,他告诉记者,接触旱地冰壶的6年时间里,除了日常训练,俱乐部平时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唱歌、跳舞甚至轮椅马拉松都会组织,队员们都比刚来时阳光了不少。”
“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关乎每一个残疾人能否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检验的是一座城市文明的底色和成色。”镇江市政协委员、市残联党组书记温小卫感慨道,“当前,镇江市残联聚力‘三化’,不断为残疾人幸福生活‘加码’——残疾人文体活动多样化、品质化、精品化。”
走“精品化”路线的并非只有镇江。在徐州市丰县志坚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劳动实践基地,一个“无声工作室”举办得有声有色。一把刻刀、一张彩纸,经过听障人士灵巧的双手,翻飞出大千世界……
走进志坚聋人剪纸工作室的展览厅,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一次次被剪纸作品震撼,百幅《永远跟党走》党史主题系列剪纸作品、8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刻画了136个人物肖像的抗疫剪纸长卷《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第一次看到这么栩栩如生的剪纸,知道这些作品出自身患残疾的叔叔阿姨之手,心里很感动。”刚刚结束基地课程的东关小学四年级学生惠诗贝笑着说,“突然觉得我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并没有那么难以克服。”
“爱是每天多付出一点点,双手合十不在乎考验。让爱传出去,它像阳光温暖我和你……”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心家园公益助残服务中心,一支残疾人文艺队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轮椅上的文艺队队长蒋小莉告诉记者,队里包含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听力障碍等各类残疾人,“8年来,我们从5人小团队壮大到22人,也从小舞台一路走上了大型专场演出现场。”
“最重要的是,每天热热闹闹的,我们都觉得未来可有盼头了。”蒋小莉说,“过去,残疾或许意味着重重困境和受限的人生。但生活在新时代,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在温暖包容的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