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推动山东农业大学等省属高校突破国家一流学科,支持山东中医药大学等特色发展。推进优质本科扩容。
一、"双一流"浪潮下的齐鲁突围战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进入第三轮遴选的冲刺阶段,山东高等教育界正掀起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潮。作为经济总量全国第三、人口过亿的沿海大省,山东现有3所"双一流"高校的布局与其经济地位并不相称。2023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工程",每年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优势学科突破,这场高等教育攻坚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继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之后,谁能成为齐鲁大地第四所"双一流"高校?这个悬念牵动着全省上下的神经。2023年12月以来,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相继高调官宣冲刺计划,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三所高校背后,是山东省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布局——通过重点扶持不同领域的特色学科,构建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三强鼎力的局面正在形成
山东的高校近年来发展的很快(详见《山东高等教育的大反转已经开始》)。
1.山东农业大学首先吹响冲锋号角。《山东第4所“双一流”高校?》
2023年12月22日学校就明确提到:“省委省政府决定优先支持、重点支持我校冲击‘双一流’,在省属高校中唯一选择支持我校进入2026年国家第三轮‘双一流’建设范围。”
《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对此进一步予以明确。
山东省政府的支持力度空前,除将山农大纳入省属高校"双一流"突破计划外,更推动其与山东省农科院实质性合并,整合全省农业科技资源。2023年获批的"黄淮海现代农业省实验室",集聚了8位院士、32个国家级人才团队,正在打造万亿级农业产业集群的科技引擎。
山东农业大学手握"国家三大奖"的硬核筹码。该校在小麦生物育种领域持续突破,2017-2022年间累计获得6项国家科技奖,其中"小麦赤霉病防控关键技术"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作物学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已跻身全国前5%,建有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2024年,学校以第一单位获得2项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细胞》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1项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农林学科稳居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200强,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增至8个,前1‰学科增至2个。
2.山东师范大学不甘落后。《山东第4所“双一流”之争》
作为省属高校的排头兵(详见《山东2所省属高校的“一哥”之争》)山东师范大学也毫不示弱。
在其2024年10月29日的其官网上,我们看到,山东师范大学学科建设推进会召开。副省长邓云锋、省教育厅厅长李明出席会议。在会上,邓云峰指出:山东师范大学作为省属重点高校,历史底蕴深厚,学科体系完备,发展基础扎实,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育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为冲刺第三轮“双一流”打下了坚实基础”,“山东师范大学要扛牢主体责任,锚定建设标准,集全校之力“冲一流”。
山东师范大学同样获得了省里的大力支持。
在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师范院校迎来发展风口。山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化学两个学科已具备冲击实力。该校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A类学科突破,11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学科排名前1%。
2024年,学校获批各类国家级社科项目4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1项。

3.山东科技大学紧随其后。
2025年2月11日,山东科技大学召开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会上学校介绍了一流学科建设有关情况。
省委常委、副省长张海波出席会议并讲话。张海波要求,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必须协同联动、强化保障,凝聚工作合力。山东科技大学要扛牢主体责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握拳出击,集全校之力向“双一流”发起冲刺。
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明在会上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把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作为高等教育“头号工程”,全力推进落实。要扛牢责任担当,准确把握导向、聚合各方力量,全力支持山东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
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君松表示,山东科技大学将面向重大国家战略,聚焦行业安全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推进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高质量发展,积极对标国家“双一流”遴选条件,深度融合计算机、控制、电子通信等学科,当好省属高校“冲一流”排头兵,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山科力量。
据了解,学校形成了以2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潜力学科、9个山东省高水平学科与一流学科为核心的一流学科体系,其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2023年入选“811”项目A类潜力学科。该学科源自1951年成立的矿山安全教研室,现已发展为涵盖城市安全、化工安全、网络安全的新兴交叉学科。2023年获批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研发的"矿山智能通风系统"在全国37个大型矿区应用,近三年横向科研经费突破3亿元。
学校的"智能安全学科群"建设颇具特色:通过控制科学与工程(B+)、计算机科学(ESI1%)等优势学科的交叉赋能,开发出基于5G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基于AI的化工过程安全预警平台等创新成果。
三、三强争霸的深层逻辑
三所高校的冲刺路径折射出不同的发展哲学:山农大坚持"顶天立地",将基础研究与乡村振兴结合;山师大强调"交叉融合",用新技术重塑传统学科;山科大主张"需求导向",紧盯国家战略布局新兴领域。这种差异化竞争恰是山东高教布局的精妙之处——避免同质化内耗,形成多维突破态势。
三校各具胜场,山农大的国家奖、山师大的顶尖论文、山科大的产业转化都达到“双一流”门槛。最终可能取决于国家学科布局的平衡考量。
值得关注的是,三校都在打造"学科生态系统":山农大构建"农业+",山师大发展"教育+",山科大探索"安全+",这种学科集群模式更符合"双一流"2.0时代的要求。
这场竞赛正在重塑山东高等教育版图。烟台大学聚焦"药学+材料"、齐鲁工业大学强化"轻工+智能制造"、曲阜师范大学深耕"教师教育+国学",形成"重点突破+多点开花"的格局。
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势头强劲,挑战依然严峻。省属高校普遍存在高端人才短缺问题,学科建设存在"高原多高峰少"现象,全球前50的学科仍属空白。省教育厅正在实施"筑峰计划",未来三年拟投入15亿元引进30个顶尖团队。
教育部相关人士透露,第三轮"双一流"可能控制新增数量,强调动态调整机制。这意味着山东高校不仅要"冲进去",更要考虑"稳得住"。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建议:"应建立'省-校-院'三级共建机制,将学科建设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山东高校正在书写新的答卷。无论最终谁能成功突围,这场全力冲刺已然推动山东高等教育整体水位抬升。正如省委书记林武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双一流'建设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接力长跑。我们要的是整体提升,要的是持续突破,要的是为齐鲁大地孕育百年树人的深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