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后四十回的缺失一直是文学界的一大遗憾。如今,AI 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弥补这一遗憾的可能性。然而,这一创新之举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AI 生成的后四十回会让红学研究失去意义吗?
红学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曹雪芹原著的深入分析与解读。学者们通过对前八十回的字句推敲、人物分析、版本研究,还原清代历史风貌、探索封建家族兴衰,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性、社会与哲学深意。即使 AI 能续写后四十回,它改变不了原著的文学价值和研究地位。学者们对原著的研究已经构成庞大知识体系,不会因续写而过时。相反,对比 AI 续写与原著,还能帮我们看清 AI 思维局限,比如它可能模仿原著文风,却难以还原曹雪芹在人物心理刻画上的细腻笔触,这种差异对比能凸显原著在文学创作上的不可逾越。
AI 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基于其算法和海量数据学习进行的文本生成。它能模仿原著文风、人物性格,编织情节,但本质上是数据重组,缺乏人类作者的情感、人生阅历和时代感悟。文学创作不仅是文字排列组合,更是作者思想、情感、价值观融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倾注了他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洞察、对人性的细腻体察,这些源于他独特生活经历。AI 缺乏情感体验和独立思考,其创作是技术模拟,不是文学创作本质。这种局限性决定了 AI 续写虽能丰富《红楼梦》情节,却难达到原著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无法替代原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红学研究除文本分析,还涉及版本学、脂砚斋批语、曹雪芹家族史等方面。这些研究领域与 AI 续写的内容无关,它们扎根于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红学家通过研究《红楼梦》不同版本差异,追溯文本传播与演变;借助脂砚斋批语,洞察曹雪芹创作意图和小说未完情节暗示;探寻曹雪芹家族兴衰,揭示小说与清代历史的紧密联系。这些研究不因后四十回是否由 AI 续写而受影响。比如对甲戌本、庚辰本等早期抄本的研究,为了解《红楼梦》早期传播提供珍贵资料,与续写内容无关;脂砚斋批语中提到的 “狱神庙”“卫若兰射圃” 等未完情节,为学者们解读原著悬念和人物命运走向提供线索,与 AI 续写情节不同;曹雪芹家族从兴盛到衰败的经历,是理解《红楼梦》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的关键,这些历史研究不会因 AI 续写而改变。
红学研究的目标不仅是还原曹雪芹想要展现的完整大观园世界,更在于借助这部作品,深入理解清代社会和人性。AI 续写虽能补充后四十回情节,但无法替代原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红学研究会把 AI 续写当作新研究资料,对比分析其与原著的异同,探讨 AI 创作边界和人类文学追求,继续在原著研究、历史文化挖掘等领域深耕,不会因 AI 续写而失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