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唐狄公案》
太令人失望了,周一围的狄公服化道像刺客信条,言谈举止像市井混混,重要配角陶甘直接砍掉,莽撞汉子马荣改了性别。《御珠案》,一个充分展现狄仁杰推理能力,细节观察和政治智慧的案子,被草率拿来做了第一集开头的引子,原著没什么武则天的事情,甚至没什么在长安的事情,如今这般改编怕不是又要来几个小儿科的政治阴谋了,安心拍原著里江湖市井青楼佛儒道的人性贪婪不好吗?
2.《嫣语赋》
女权、心机女、野心女、双强大、女人互相扶持等这些因素是都很讨喜,但是如果没有能力融合好这热门元素,写不出好剧本,只能靠强行堆砌热门元素,靠堆砌人设来吸引女性观众,那未免让人太尴尬。说不好吧,毕竟跟宣传女德的雌竟的相比,确实大有进步;说好吧,说到底没那个能力没那个才华只是想靠堆砌热门人设迎合观众,还是打着女权旗号搞玛丽苏甜宠,搞得不伦不类的。
3.《清明上河图密码》
《清明上河图密码》拍得毫无章法,只有服化道是合格的,其余全方位拉胯,张颂文演古装真的违和感爆棚,台词别扭到完全入不了戏,整部剧给人的感觉就五个字:精致但虚假。张颂文的台词念法语气非常不适合古装剧,他演现代戏还可以,但放在古代,这个念台词的语气真的非常出戏,第一集我就出戏了,这可能是他的个人风格,但我觉得很不适配。
4.《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真的是非常受不了挤眉弄眼装腔作势的演技,演的是呆子,不是傻子。不过这个剧最大的问题倒不是演员,而是没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原著最吸引人的就是在大明盛世下,那些在正史中没有姓名但熠熠闪光的小人物,电视剧居然改成了一个像《庆余年》那样戏谑的漫不经心的调调,这也太南辕北辙了,完全和原著的精神气质没有任何关系,马伯庸的小说又一次翻拍折戟。
5.《九义人》
剧情儿戏、节奏拖沓、靠大量巧合堆砌起来的“复仇”,实在是让人难以下咽。其实剧集结构的创意很好,但叙事节奏实在是太慢了,故事过分单薄没有惊喜,角色塑造又非常扁平,女演员情绪给太多男演员过分克制,互动的戏份有一种割裂的违和感,结合色泽莫名其妙的滤镜,导演应该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悬疑没有悬念,悲情没有起伏,每个演员都在往错误的方向努力。
6.《大宋少年志2》
立意上是相较之前七斋面临的是更为现实的问题,体现成长的递进,整体立意也是偏宏大,矢志报国需要付诸行动,既要直面敌国还要周旋于国内各方实力。虽然刺杀多少有点牵强,但为了剧情推动倒无可厚非,尉迟源是一个亮点,妥妥的调味剂,不然只是主角间故弄玄虚打谜语显得过于单调,他代表了尘螨尘埃似的小人物,能支持他走下去的也许就是一点信念,并不是什么大义大情。
7.《唐朝诡事录》
逻辑真的很好,从一开始的长安红茶到后来经过驿站,然后是去破四子的案件有了经验又回来破了驿站的案子,回去之后大雨中遇到乞丐又接着破了一个举子的案子,之后可怜小卢又被贬又去橘洲破了楼里自命神医的案子,遇到了樱桃,和喜君也渐渐表明心意,之后就是两个人一起去破了人面花的案子,最后是回长安破了妖人的案子,感觉真的是环环相扣,小卢也不那么高傲,就是有些惨兮兮。
8.《莲花楼》
不错的古装悬疑剧,主线剧情层层推进,几个人物的塑造也很出彩。不过大部分演员都欠了点演技,作为悬疑探案武侠大部分案子有点弱,有时一些操作让我很无语,但李这个人物塑造相当漂亮,故事下面的底色、那种神气韵味非常正,是如今新剧少见的。最后一案按照“最后必须来个大的”原则安排在皇宫挖皇室血统秘辛,说好的江湖呢,险些把那个武侠味散尽,好在最后救了回来。
9.《繁城之下》
案件跨度二十年,但人物报复前后的心机抱负,卧薪尝胆,千辛万苦让人感同身受,迟来的公道,还算是公道吗?以身殉葬,才能换来清白,说明世道人心很复杂,官僚社会体制已经败絮其中。除了主角白宇帆演技差点火候,配角都太过精彩,宁理奉上了和《沉默的真相》一样精彩的忍辱负重伺机报复的形象,当代的某些事儿某些人不正是繁城之下苦苦挣扎的底层人们吗?
10.《唐朝诡事录之西行》
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小分队西行路上探查八大案件的古装悬疑剧。这部就是唐诡系列的第二部了,男主两个人从长安被贬到云鼎赴任,一路西行的路途中案件频发。其实唐诡里的案件还都比较有看头,整个逻辑思维都是符合常规的,唯一一点就是有的案件里那个巨大的怪物稍微有点抽象了,不过感觉这一部里卢凌风长进了不少,破案的同时更能为老百姓考虑了,与他师兄的配合真是越来越默契。
近5年“排片量”最高的10部古装剧,好坏参半,你避雷了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