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竟然偷偷花掉了12万,全都用在了游戏上!”我站在儿子面前,手里拿着那张被刷爆的银行卡,气得浑身发抖。
老公在一旁怒吼,啪的一声掴了儿子一巴掌。
没想到,这一下我们竟惹来了警察。
那天,儿子打110报警,说他爸家暴。
看着儿子站在门口对着警察恶狠狠嘲笑的样子,我顿时感觉自己的世界崩塌了。
再看看躺在病床上的老公,我第一次意识到,儿子的问题不仅仅是玩游戏花钱那么简单。
儿子沉迷游戏,一年花光12万儿子的游戏迷恋其实早有端倪。
老公常年在外出差,家里就我和婆婆照顾孩子。
婆婆从儿子3岁时就开始用手机哄他吃饭。
不知不觉,手机成了儿子饭桌上的“常客”。
小学时,我尽量不让他迷恋手机,天天盯着他写作业。
可上了初中后,儿子简直脱缰野马,无论怎么打骂都无济于事。
第一次出事,是他卖游戏账号被骗了五千块。
老公气得用皮带狠狠抽了他一顿,当时他眼神里的愤恨让我不寒而栗。
那次之后,我们以为他会听从教诲,没想到他变本加厉,开始独自偷偷充钱买游戏装备。
那一天,我发现卡里备用的教育基金十二万全没了,全花在了游戏上。
面对我们的质问,他不屑一顾。
“同学都充,你们才抠门。”那一刻,我才感到真正的危机,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禁果效应”让儿子对游戏更沉迷为了搞明白儿子的心态,我抱着最后的希望联系了一位家庭教育咨询师。
一开始,我只是抱怨:“老师,我真的不理解,游戏难道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吗?”
咨询师耐心解释,说这是所谓的“禁果效应”。
越是禁止,孩子就越好奇、越执着。
尤其追求成就感和认可的孩子,游戏成了他们的避风港。
他们可以在里面逃避学习压力,感受虚拟世界的掌声和荣耀。
听了这些,我才意识到,我们的强制措施就像使劲按住孩子的脑袋,反而让他越发反抗。
从“敌人”到“队友”,帮孩子建立游戏和现实中的链接认识到问题的根本,我决定改变策略。
与其一直对抗,不如加入儿子的世界,让他感觉到理解和支持。
我下载了他的游戏,成了他游戏里的队友。
看着我认真的模样,儿子一开始惊讶,但后来他发现我是真心的。
我们一起在游戏中打怪升级,他教我怎么玩。
渐渐地,儿子开始和我分享游戏中的趣事,也愈发愿意和我交流。
有次,他对我说:“妈,其实我知道充钱不对,当时真的很后悔。”听着他低声的道歉,我内心一阵欣慰,原来他还是懂事的孩子,只是缺少了被理解和认可。
儿子主动复学,放下手机咨询师的话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儿子的态度。
我们不再逼迫他做什么,而是用信任和尊重打破他内心的反抗。
逐渐地,我们把选择权还给他,让他自己决定未来的路。
当他开始提起学校,我更多的是倾听,不急着给建议。
让他觉得自己被尊重,慢慢地,儿子主动做出了调整。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一位职业游戏主播聊了聊,里面的辛酸和不为人知的压力让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梦想。
当晚,儿子对我说:“妈,我还是觉得上学更靠谱。”从那天起,他回归了课堂,重新梳理自己的生活。
他设立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游戏时间严格控制,重拾了曾经的兴趣爱好。
现在的他每天认真写作业,周末和同学打篮球,与之前判若两人。
看着他月考成绩前进了15名的样子,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结尾: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教育孩子不能是简单的打压和控制,而是需要理解、信任和共成长。
儿子的改变也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力量和温度。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提供支持、引导,让他们有勇气面对现实,找到自己的方向。
教育,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是陪伴他们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