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有一人本可提前篡位,相比司马懿占尽优势的他为何失败?

高旭评历史 2024-08-01 23:37:56

诸葛恪实在太急了,稳妥的做法应该是靠着东兴之战的余威回到朝堂,先掌握大权再徐图进取。这次急于出兵,朝堂中的孙鲁班一党和宗室党都等着看笑话,而江东本土士族也不支持,诸葛恪一意孤行,如果赢了自然没问题,败了回去就要被清算,这也就是诸葛恪明知吴军战力不足以攻城还要强行打,不肯撤兵的原因。

诸葛恪其实极有可能先司马氏篡夺孙吴皇位,这位朋友分析的很有道理,咱们这里再展开下。

孙吴曹魏两大权臣的表现其实给如何夺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引。

诸葛恪的条件比司马懿强太多:

1、合法性

诸葛恪是孙权亲自辅政大臣(召恪、弘及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属以后事)

司马懿政变时,权力已经被曹爽剥夺一空,靠的是太后的懿旨,其合法性和诸葛恪就有点差距了。

2、帮手忠心

辅佐大臣之一的滕胤与诸葛恪是儿女亲家(滕胤之女嫁与诸葛恪之子诸葛竦为妻)

滕胤位高权重,担任卫将军、领尚书事,政务、军权都在他手里。

更关键的是他对诸葛恪忠心耿耿,诸葛恪每次出征,滕胤作为二把手接管国内一切事务。滕胤日夜勤劳工作,甚至整晚都不睡觉,所有表奏书疏,他都亲自批阅处理,从不随意交给属下代办(胤白日接宾客,夜省文书,或通晓不寐)

再来看司马懿政变的几位帮手,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假节代理大将军事,王观行中领军事,接管曹羲的禁军。他们的忠诚度就颇为可疑。

尤其是政变时和司马懿同坐一辆车驾的蒋济,蒋济历任中护军和中领军,在禁军关键领导岗位上干了十多年,威望甚高(昔宣帝废曹爽,引太尉蒋济参乘,以增威重)。在司马懿背誓杀掉曹爽,他竟颇为自责,不愿接受司马懿的封赏。

从司马师掌权后,这三人后代没有得到重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他们根本就不是司马氏的嫡系,和滕胤相差甚远!

3、权势最重

诸葛恪在托孤时,权势就是五大臣之最(权诏有司诸事一统於恪,惟杀生大事然后以闻)

之后又凭借东关大捷加授都督中外军事,兼任荆州牧、扬州牧(加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

了解东汉的朋友知道,州牧拥有一州的绝对军政大权,这也是造成东汉末年大乱的重要原因,到三国后已鲜有州牧。魏国的都督和刺史,一个管军,另一个管民,实际上是将州牧的职权进行拆分。

更何况,吴国总共只有三州:扬州、荆州和最偏远的交州,诸葛恪一人就兼任了两个州,几乎握有吴国全境的军政大权。

虽然司马懿也控制了尚书台、掌握了禁军军权,但从实际权力来讲,还是比不上诸葛恪。

4、名望最高

诸葛恪上台后第一把火便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

“息校官”就是废止校事制度,孙权建立的校事制度令江东大姓十分胆寒,对此深恶痛绝,详见:弹劾丞相顾雍、诬陷驸马爷朱据,令吴郡四姓胆寒的小人物是谁?

废除校事制度,是诸葛恪送给江东大姓的一份厚礼,赢得了他们的一致好感,由此诸葛恪在朝廷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之后,诸葛恪又广施德政,免掉拖欠的赋税,给百姓以德泽实惠,民众无不高兴(事崇恩泽,众莫不悦)

司马懿作为曹魏的四朝老臣,也具备极高的声望,但在曹爽的压制下,司马懿退出中央、军界已经有很长时间,对其声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5、地方实权派

经过孙权多轮清洗,尤其是最惨烈的南鲁党争后,江东的豪族尤其是吴郡四大姓里的陆氏、顾氏实力遭到重创。

但是朱氏、全氏依然手握重兵。

尤其是全氏,在朝廷根深蒂固,全妃立为皇后,全氏五人被封爵,全尚被任命为城门校尉,其它全氏子弟都在禁军中任职(夫人立为皇后,以尚为城门校尉,事。时全氏侯有五人,并典兵马。其余为侍郎、骑都尉,宿卫左右)

司马懿也同样面临强大的挑战。

除了荆州战区的征南将军王昶比较放心外(他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其它几大战区都是刺头。

雍凉军区夏侯玄、夏侯霸两人都是曹魏宗室

淮南战区:王凌无论是资历、能力都可以与司马懿分庭抗礼。王凌的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原先是曹爽的人,曾在曹爽手下干大将军长史(正始中,为曹爽长史,后出为兖州刺史),曹爽被司马懿弄死后,怕被司马懿清算的令狐愚和他舅舅已经暗地里开始了不谋而合(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

相比较,诸葛恪的环境还是稍好一点,毕竟朱氏、全氏并没有在明面上公开反对他。

就是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诸葛恪还是被人轻松刺杀,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先来回顾整个刺杀过程。

同为辅政大臣的孙峻在全氏的蛊惑下,和孙亮定下计策,在宫内宴请诸葛恪,伺机干掉他(孙峻因民之多怨,众之所嫌,构恪欲为变,与亮谋,置酒请恪)

孙峻的姐姐就是全尚的妻子,孙峻和孙鲁班有啥关系呢?

私通(奸乱宫人,与公主鲁班私通)

全氏对诸葛恪专政私底下是很不满意的,因为他们家权势也很大,自孙吴建国以来,还没有哪家外戚有如此权势(自吴兴,外戚贵盛莫及)

这点,邓艾早就料到(孙权已没,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恪新秉国政,而内无其主,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竞于外事,虐用其民,悉国之众,顿于坚城,死者万数,载祸而归,此恪获罪之日也)

孙峻的计划也很简单,把诸葛恪骗进皇宫,然后安排人动手。

皇宫这地方是可以随便进的吗?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从来没有踏进过皇宫半步!

诸葛恪还是去了,但他的实力真的太强。安插在宫内的心腹散骑常侍张约、朱恩偷偷写条子给他,上面写着:今日宴会布置不同寻常,恐怕会有变故(散骑常侍张约、朱恩等密书与恪曰:今日张设非常,疑有他故)

张约等人冒死送出了这则宝贵消息,诸葛恪也很警觉,看到后第一反应就是赶快回去(恪省书而去)

结果在门口遇到了亲家太常滕胤,诸葛恪说:我突然腹痛,不能入见。

滕胤不知孙峻的计划,对诸葛恪说:陛下自从您回来就没见到您,今日设宴请您,您已到了门口,应当尽力入见(胤不知峻阴计,谓恪曰:“君自行旋未见,今上酒请君,君已至门,宜当力进)

这个时候如果换成是你,会怎么做?

顾及亲家的面子,在已经有人预警的情况下重新回去?还是扭头回家?

按说诸葛恪应该毫不犹豫选后者,毕竟之前他反杀孙弘是相当果断干脆的。

中书令孙弘作为孙权的脏手套,之前弄死了多位重臣:

谗言逼死张休(中书令孙弘佞伪险诐,休素所忿,二弘因是谮诉,下诏书赐休死)

矫诏枉杀朱据(中书令孙弘谮润据,因权寝疾,弘为诏书追赐死)

孙权死后,平时与诸葛恪不和的孙弘害怕以后受制于他,便封锁去世的消息,想矫诏除掉他(翌日,权薨,弘素与恪不平,惧为恪所治,秘权死问,欲矫诏除恪)

诸葛恪得到密报后,迅速发兵,杀死孙弘。

但这次,诸葛恪犹豫了:恪踌躇而还,剑履上殿

这种时候还在考虑礼数!他低估了权力斗争的险恶,历史上的权力斗争归结起来就是一些极其浓缩的短语,比如:谨慎,低调,除恶务尽等等

权力博弈和战争一样来不得一点疏漏。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诸葛亮先前就担忧这点,他特意写信给陆逊:诸葛瑾年纪大了,而诸葛恪性格疏漏,现在他主管粮食供应,粮谷是军中最要紧的东西,我虽然在远处,也暗地感到不安。请足下特别为我转告至尊。(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足下特为启至尊转之)

诸葛恪的劣势连远在四川的丞相都知道了!

司马懿最后为啥能成功, 他一辈子就没犯过什么错!

演戏一级棒、政变迅速果断、不要脸面地忽悠人、安抚老臣、软禁曹氏所有宗亲、将淮南势力最大的王凌干掉。

司马宣王做的真是滴水不漏啊!

1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