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得突然,我打电话跟叔叔商量安葬事宜,泪流满面

橘子舟舟 2025-03-30 20:55:46

2024 年深秋,一个寒风瑟瑟的日子,我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 68 岁。那天,我刚结束出差,踏入家门,就接到了大伯焦急的电话,说父亲突然倒下,再也没有了呼吸。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无光,手脚瞬间冰凉,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丧葬抉择间:家族记忆与地域羁绊

2024 年深秋,一个寒风瑟瑟的日子,我的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 68 岁。那天,我刚结束出差,踏入家门,就接到了大伯焦急的电话,说父亲突然倒下,再也没有了呼吸。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无光,手脚瞬间冰凉,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

当我心急如焚地赶到老家时,熟悉的老房子在风中静静伫立,院里的老梨树轻轻摇晃,仿佛父亲生前忙碌的身影。母亲瘫坐在地上,头发凌乱,眼神空洞,像丢了魂魄一样,周围的亲戚们正在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丧葬事宜。我心疼地走到母亲身旁,将她扶起,此时弟弟也赶了回来,我让弟弟陪着母亲,自己则去和大伯商议父亲的后事。

商议的核心,是父亲该安葬在哪里。大伯提议我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叔叔打电话,听听他的想法。这时我才意识到,还没将父亲去世的消息告诉叔叔。拨通电话,叔叔得知噩耗后,沉默良久,随后传来了压抑的啜泣声。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不知该如何安慰他。

情绪稍稍平复后,叔叔哽咽着说道:“这种大事,还是你们兄弟姐妹和嫂子一起决定吧。我这边离得远,也帮不上什么忙。要是葬回老家,我这身体,怕是也没法操办。” 听着叔叔无奈的话语,我总觉得他似乎对父亲能否落叶归根并不在意。我不甘心,又追问:“叔叔,老家那边有没有什么丧葬规矩,您跟我讲讲。” 叔叔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咱们这隔得远,风俗都不一样。你们要是觉得当地方便,就按当地的办吧。” 电话开着免提,大伯和周围的长辈们听了,也都面面相觑,没了主意。

最终,大家经过一番讨论,决定在当地找块墓地,将父亲安葬在这里。这样一来,我们日后祭扫方便,从长远看,母亲百年之后,也能和父亲合葬在一起。

说起父亲的过往,还得从几十年前讲起。小时候,我常听村里的长辈们说,父亲是从南方来的。有一次,我好奇地问大伯:“为什么父亲和我们口音不一样,他的老家在哪里?” 大伯笑着摸摸我的头,说:“你父亲的老家在江西,那地方山清水秀,要去的话,得先坐好几个小时的火车,再转好几趟汽车呢。”

我又问:“父亲为什么会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 大伯神情变得严肃起来,说:“你爷爷走得早,家里兄弟姐妹又多,生活特别艰难。你父亲 17 岁就外出闯荡,后来到了咱们这儿,认识了你母亲,就留了下来。”

从那以后,江西这个遥远的地方,在我心中充满了神秘色彩。上学后,我经常给叔叔写信,每次收到叔叔的回信,都如获至宝。叔叔在信里会跟我讲老家的风土人情,还会给我们寄来当地的特产,像香甜的脐橙、美味的板鸭。

后来我渐渐了解到,父亲年轻时,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工厂里站稳了脚跟。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回江西老家看望奶奶和叔叔。他每次回去,都会带上我们这边的特产,走的时候,又会大包小包地给家人带东西。有一年,父亲回去时带了一块新手表,回来时手表却不见了,原来是叔叔喜欢,父亲就送给了他。

父亲在工厂上班,每年春节前,他都会带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回家。那些年货里,有南方特有的年糕、米花糖,还有散发着浓郁香气的腊味。母亲会等父亲回来后,一起准备年夜饭。父亲在家待上几天,临走前,母亲总会给他带上一些自家做的咸菜、腊肉,让他在路上吃。

我和弟弟小时候,一直没去过父亲的老家。一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二是父亲担心我们路上辛苦,母亲也不放心我们出远门。直到现在,我对奶奶和叔叔的印象,大多来自他们寄来的照片和父亲的讲述。后来奶奶年纪大了,不再来我们这儿,叔叔也因为工作繁忙,很少走动,但父亲依旧每年都回老家看望他们。

父亲去世前的那个春节,他依然如期回到了江西老家。奶奶如今已经 90 多岁,身体还算硬朗。父亲去世后,我们没敢把这个消息告诉奶奶。叔叔说,奶奶最近总念叨父亲,问他为什么好久没打电话。叔叔只能找各种借口敷衍过去。

如今,父亲已经在当地安葬。每当我站在父亲的墓前,都会忍不住想,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归宿?他对没能魂归故里,是坦然接受,还是心怀遗憾?我想,这个问题,可能永远都无法找到答案了。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在异地生根发芽。当他们百年之后,是该落叶归根,还是入乡随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又是如何抉择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故事。

当我心急如焚地赶到老家时,熟悉的老房子在风中静静伫立,院里的老梨树轻轻摇晃,仿佛父亲生前忙碌的身影。母亲瘫坐在地上,头发凌乱,眼神空洞,像丢了魂魄一样,周围的亲戚们正在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丧葬事宜。我心疼地走到母亲身旁,将她扶起,此时弟弟也赶了回来,我让弟弟陪着母亲,自己则去和大伯商议父亲的后事。

商议的核心,是父亲该安葬在哪里。大伯提议我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叔叔打电话,听听他的想法。这时我才意识到,还没将父亲去世的消息告诉叔叔。拨通电话,叔叔得知噩耗后,沉默良久,随后传来了压抑的啜泣声。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不知该如何安慰他。

情绪稍稍平复后,叔叔哽咽着说道:“这种大事,还是你们兄弟姐妹和嫂子一起决定吧。我这边离得远,也帮不上什么忙。要是葬回老家,我这身体,怕是也没法操办。” 听着叔叔无奈的话语,我总觉得他似乎对父亲能否落叶归根并不在意。我不甘心,又追问:“叔叔,老家那边有没有什么丧葬规矩,您跟我讲讲。” 叔叔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咱们这隔得远,风俗都不一样。你们要是觉得当地方便,就按当地的办吧。” 电话开着免提,大伯和周围的长辈们听了,也都面面相觑,没了主意。

最终,大家经过一番讨论,决定在当地找块墓地,将父亲安葬在这里。这样一来,我们日后祭扫方便,从长远看,母亲百年之后,也能和父亲合葬在一起。

说起父亲的过往,还得从几十年前讲起。小时候,我常听村里的长辈们说,父亲是从南方来的。有一次,我好奇地问大伯:“为什么父亲和我们口音不一样,他的老家在哪里?” 大伯笑着摸摸我的头,说:“你父亲的老家在江西,那地方山清水秀,要去的话,得先坐好几个小时的火车,再转好几趟汽车呢。”

我又问:“父亲为什么会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 大伯神情变得严肃起来,说:“你爷爷走得早,家里兄弟姐妹又多,生活特别艰难。你父亲 17 岁就外出闯荡,后来到了咱们这儿,认识了你母亲,就留了下来。”

从那以后,江西这个遥远的地方,在我心中充满了神秘色彩。上学后,我经常给叔叔写信,每次收到叔叔的回信,都如获至宝。叔叔在信里会跟我讲老家的风土人情,还会给我们寄来当地的特产,像香甜的脐橙、美味的板鸭。

后来我渐渐了解到,父亲年轻时,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工厂里站稳了脚跟。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回江西老家看望奶奶和叔叔。他每次回去,都会带上我们这边的特产,走的时候,又会大包小包地给家人带东西。有一年,父亲回去时带了一块新手表,回来时手表却不见了,原来是叔叔喜欢,父亲就送给了他。

父亲在工厂上班,每年春节前,他都会带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回家。那些年货里,有南方特有的年糕、米花糖,还有散发着浓郁香气的腊味。母亲会等父亲回来后,一起准备年夜饭。父亲在家待上几天,临走前,母亲总会给他带上一些自家做的咸菜、腊肉,让他在路上吃。

我和弟弟小时候,一直没去过父亲的老家。一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二是父亲担心我们路上辛苦,母亲也不放心我们出远门。直到现在,我对奶奶和叔叔的印象,大多来自他们寄来的照片和父亲的讲述。后来奶奶年纪大了,不再来我们这儿,叔叔也因为工作繁忙,很少走动,但父亲依旧每年都回老家看望他们。

父亲去世前的那个春节,他依然如期回到了江西老家。奶奶如今已经 90 多岁,身体还算硬朗。父亲去世后,我们没敢把这个消息告诉奶奶。叔叔说,奶奶最近总念叨父亲,问他为什么好久没打电话。叔叔只能找各种借口敷衍过去。

如今,父亲已经在当地安葬。每当我站在父亲的墓前,都会忍不住想,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归宿?他对没能魂归故里,是坦然接受,还是心怀遗憾?我想,这个问题,可能永远都无法找到答案了。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在异地生根发芽。当他们百年之后,是该落叶归根,还是入乡随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又是如何抉择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故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