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之“司”的说法,是1946年出自张凤的提议、郭沫若赞同,认为“司”同“祀”,是武丁的儿子(祖丁或祖甲)为祭祀母亲妣戊(即妇妌)而铸的大鼎,因此定名为司母戊鼎,并写在小学课本里。
图片皆来自网络,若侵,告之即删
后来台湾学者金祥恒先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司”应改为“后”,他认为“司”的本字是“后”,说古代的“后”专指皇后。是假借为“司”的。于是2011年3月,国家博物馆展出青铜器的时候,就把“司母戊鼎”改为“后母戊鼎”,但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至今未放弃使用“司母戊鼎”的阐释。
那么,国博和殷博的“后”与“司”之辨,哪个才是正确的解释呢?
对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司”和“后”的本义以及时代背景才能说的比较清楚。
圆梦哥认为,台湾学者虽借用了《書•舜典》:“肆覲東后。”但时代背景是指舜帝召见了东方诸侯之国的国君。完整段落如下:《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此段,原谓帝舜以礼会见了东方诸国之君,这些首领是一个群体,而非指的舜帝召见了一群诸侯之妻。
而“后”字的使用,来自于夏朝的大禹时期。大禹被尊为“夏后氏”,而大禹的儿子启也因此称为“夏后启”。夏朝称君主为“后”,但夏朝王妃则不会称“后”,若夏朝帝王称“后”,帝王之母也称“后”,这不仅尴尬,还不好理清关系。因此,商朝甚至商朝之前的帝王原配,皆以元妃或妃而名。
司的本义为“职掌,主管”。虽然“司”和“后”皆属镜像字,但正写为司,反写还是司,即便有人认为为“后”者,而司在前,后在后,后是司的镜像,而非为后。商朝的“司”字仅代表“祭司”之“司”,体现在“在祠而祀”之义。根本没有“后”的说辞,后,说“后”者,是学者们的曲解。
司,臣也。——《广雅》
司,主也。——《小尔雅》。按,周官四十有一司,司者,理其事也。
而“后”的本义是指君主或帝王,延伸为帝王正妻称后。但做为“后”的延伸义,在商朝并无这种称谓。只是后人习惯于这种“王后”“皇后”的叫法而已。殷商时期帝王正妻叫“元妃”,或曰“王妃”亦或“帝妃”、而“后”的称呼,是在周朝以后才被用来指代天子的妻子。
商朝创造了大量的甲骨文字,主要是用来占卦卜辞的,并无帝王之妃称为后的文字记载。比如:
“妇好弗疾齿?”——这句卜辞的意思是询问妇好的牙痛是否有所缓解。
“妇好亡咎?”——这句卜辞的意思是询问妇好是否会有灾祸。
“.妇好祸风有疾?妇好弗疾齿?贞:妇好嚏,惟出疾?”是指武丁关心元妃:“妇好伤风了、打喷嚏了、牙齿不好了,会生病吗?”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再例如,做为正主的司母戊鼎主角,“妇妌娩”刻辞卜骨,记录的是武丁关心妇妌的生育情况,这些都是直呼其名,并无“后”的代称。
即便是武丁的长子孝己(亦称祖己)、次子祖庚或祖甲,也无证据证明他们把自己的母亲称为“后”的记载。
反倒是有后人提及孝己:《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说:“殷高宗有贤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这段话是说:孝己是殷高宗武丁的贤良儿子,其母早逝,武丁后来听信了后妻的谗言,将孝己流放外地,导致孝己在流放途中死去。这事在全国引起哀伤。
这里提及的“后妻”,不是“母后”而是“后母”。后母就是继母,属于男子再娶女子做了非亲生孩子的母亲。因此,“后母戊”之称并不符合中华传统习俗的称呼,于情于理于现实都不合章法。
在商朝之前的黄帝时期也有“后”,但那是“後”字。炎帝的兄弟“後土”成为黄帝大臣,他负责大型的祭司活动,还掌管着土地和粮食,而後土非后土,后土是简化字之后才采用了“后”字,这说明“后”字只是个借代字,借“司”为“后”。
台湾学者金祥恒却把本该属“司”的字说成是“后”的本义,这是本末倒置。
前面说过,商代帝王之正妃称为“元妃”,并不称“后”。“后”之称呼是从周朝和秦朝开始,与商朝并无关联。“后”字,当是近代学者强加给商朝的称谓。
再说甲骨文根本就没这个“后”,古人使用的所谓后字,都是写作“後”字。《説文•彳部》:“後,遲也。”指的是次序靠后的位置。
而作为“后”字,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礼记·昏礼》记载中:“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
再如《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而天子一词,指代的即是周朝天子。也就是说,王“后”一词,是在周朝之后建立起的内封制度。且“后”字是春秋以后才创造出来的字体。可见“司”的本字不是“后”,“是假借的“后”。
司和后的问题,是历史先后次序和造字本源的问题,“司”是本字,掌管祭祀之意。“后”是后人造字过程中延伸出来的字义。而学者舍本求末,反而影响会世人的正确判断。
所以说,司母戊鼎不姓“后”,而姓“司”,应当读作“司母戊鼎”,不应该演绎为“后母戊鼎”,惟有“司母戊鼎”的称谓才是比较可信的。
不过话说回来,圆梦哥认为这鼎不一定是武丁的孩子为母亲所铸造的大鼎,也有可能是武丁所造,而铭文也并非司母戊三字,很有可能是司女戊三字,即商朝帝王武丁为他的爱妃所建(可看上面汉典截图,母,是女字本义),只是我的猜疑没有其他更多的证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