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北京饭店新东楼正在紧张建造,在上千工人的努力下,大楼以每周一层的速度迅速增高,所有人都清楚这是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十大建筑之一,都鼓足了干劲。可就在建到第14层的时候,项目却被叫停了,汪东兴派人说是危及到了中南海,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扩建北京饭店1973年是我国外交事业迅速发展的一年,随着前一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紧接着便是众多西方国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这年,招待外宾的北京饭店经常人满为患,有的时候,一间客房一天甚至要接待两波客人,住房压力非常大,因此,建造北京饭店新东楼就成了应有之义。因为这是向十周年献礼的大工程,周总理亲自过问,新东楼的设计工作便交给了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大师张镈,人民大会堂就出自他的手笔。
再次受命,张镈深感责任重大,彼时的他虽然病痛缠身,但还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连续工作了大半个月,一下子设计出了20个方案,既有中西合璧的风格,也有凸显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内容。方案出来后,有关部门人员立刻开始了紧张的讨论,周总理一一认真查看,最终觉得还是20号方案最具中国特色,于是,便让所有设计人员一起进行具体的方案讨论,然后做出相应的模型。根据张镈最初的设想,新东楼的高度不宜太高,够用就行,周总理也提出在扩建之后,北京饭店的住房数量能由原先的350间客房增加到1000间以上就行。于是,众人经过讨论就决定把新东楼的高度定在50米左右,层数为14层,很快,模型就被制作了出来。
可就在这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来到了设计院参观,当他得知新楼只有50米高时,顿时摇了摇头,李先念是主管财政的,他知道在北京寸土寸金的道理。所以,他认真地说道:“北京土地很紧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楼可得建高点,这样才能容纳更多的客人。”负责设计工作的一些年轻人本就想着多建几层,这下见副总理都发话了,大家纷纷将之前的规划推倒,准备新设计一个方案。
张镈听后眼神中流露了复杂的神色,他鼓足勇气再三解释,新东楼不宜过高,因为长安街已经有着明确的规划,建高了不合时宜,可大家热情都很高,没人听他的。就这样,一套楼高100.25米的方案被定了下来,建造工程也于1973年春正式启动,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新东楼迅速拔地而起,并以每周一层的高度向上增加。可张镈的内心始终充满了忧虑。
中途停止,反复研究当建到12、13层的时候,张镈无意间听工人说从新东楼12楼西侧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山和故宫的景色,张镈顿时冒出一身冷汗。因为就在二者之间有一个十分关键的所在,也就是中南海,如果真如工人所说,那站在新东楼上岂不是就能看到中南海里的情况,可毛主席、周总理都住在里面……
张镈不敢继续往下想,他赶紧向新东楼的负责人建议西侧窗户全部采用压花的或磨砂的,同时不要安排外国人住在西侧,以免窥视中南海,这是他能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最好的办法。接下来几天,张镈一直忧心忡忡,果然,就在建到第14层的时候,工程被突然叫停了。原来,中央警卫局局长汪东兴在中南海办公室办公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工人在新东楼施工的情景,他顿时吓了一跳,如果任由项目继续建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保卫中央领导人是他的的职责,他绝对不会容许任何潜在风险发生,于是,便通知了中央警卫团政委杨德中。杨德中亲自到了工地视察,当站在10楼西侧的位置时,他就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因为从这里就能看到中南海的部分景象,而且越往上看得越多越清晰。他赶紧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周总理,周总理也十分重视,连夜把张镈叫到了人民大会堂西大厅,商讨具体的调整方案。
而在这天下午,设计院的同志就已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建议将故宫午门楼提高以起到遮挡作用,有建议将10层以上的直接拆掉,可这两种方案显然都有着明显的缺点。前者会造成文物损坏,而且还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痕迹,后者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且拆掉刚刚建好的楼层也会一定程度上损害工人同志的积极性。那张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及时调整,实用主义在去人民大会堂的路上,张镈也有些难受,倒不是怕承担责任,而是不忍心给周总理添麻烦,因为他知道周总理为了国事连休息的时间都很少。但事已至此,也只能迎难而上了。不过,让张镈没有想到的是,两人刚一见面,周总理没有批评他,也没有直接就询问楼层的事,而是和他聊起了家常,并且对他曾经主持设计人民大会堂的工作提出了赞扬,还说让他好好休养身体,将来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些肺腑之言,让张镈很是温暖,两人聊了半小时后,见氛围很是融洽,周总理这才询问了具体的方法,而张镈也早已胸有成竹。张搏建议新东楼十层以上朝西的方向全作实心遮阳墙,遮住向西、北的视线,此外通过在西华门建屏风楼的方式阻挡视线,这样就能既不破坏文物,又不至于拆除已经建好的楼层。
周总理很是满意,他听得很认真,虽然不是建筑学专家,但还是给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原来,周总理注意到张镈的汇报中,张镈在14层上修建大屋顶直接封顶,可周总理仔细思考之后认为修建大屋顶价格实在过于昂贵,而且不实用。于是,他向张镈建议是否可以修建小斜坡顶,这样即美观,有利于排水,而且人也上不去,更安全一些,周总理的细致让张镈很是佩服。两人一直交流到了凌晨2点45分才结束,看着周总理拼命工作的样子,张镈心中更加动容,他赶紧回去连夜调整了方案。
可正当他在紧急赶制设计图的时候,却接到了消息,周总理亲自到了新东楼施工现场视察,他赶忙赶了过去,因为施工现场条件还十分简陋,有一定的危险性。“那部电梯摇摇晃晃不太安全,可总理不顾这些还是上去了,他对毛主席安危的关注,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难忘的。”再次见到张镈,周总理还是热情地和他打了招呼,在张镈的陪同下,周总理先是对新东楼的改造细节进行了询问,紧接着又带着他到了西华门实地观察。
西华门当时是中央警卫团站岗的要地,一般人平时不允许进入,所以,张镈的屏风楼设计一开始只是通过远观和数据汇报绘制出来的,而这就有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周总理带他实地参观,就是要确保万无一失。果然,等到了地方之后,张镈才发现配楼的建筑比原先预定的长度多出近4倍,他对周总理的严谨更加佩服,于是在回去之后又紧急调整了方案。1974年,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北京饭店新东楼经过反复的调整就顺利落成,中南海的安全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向周总理、张镈及全体设计人员和工人同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