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善征战,被刘裕打得落花流水,却成武庙名将

纵横五千年 2025-04-17 20:13:16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李适挑选了六十四位“古今名将”,将他们的画像奉入武庙之中。这里面的将领大多是家喻户晓的名将,不过有一位将领却很特殊,他并没有什么显赫的战绩,一生之中最著名的事情就是被宋武帝刘裕打得落花流水。那么,这样一位稀松平常的将领怎么也成为武庙之中的名将了呢?

一、南部大人

此人名叫长孙嵩,与北魏的皇室拓跋家族系出一脉。长孙嵩出生时,北魏尚未建立,还处在代国(拓跋家建立的)的统治之下,其父长孙仁官至南部大人。十四岁那年,长孙嵩继承父任,成为新的南部大人。当时的代国陷入混乱之中,前秦苻坚趁机派兵将其灭掉。之后,代国被分为两部分,由刘库仁、刘卫辰分治。

为保存自身的实力,长孙嵩只得依附于刘库仁。没过多久,草原上又发生了变故,刘库仁之子刘显打算起兵,而代国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庶孙拓跋渥也自立为王。最初,长孙嵩准备率众投靠拓跋渥。在半路上,长孙嵩遇到了乌渥,他力劝长孙嵩去投靠拓跋什翼犍的嫡孙拓跋珪。当时,长孙嵩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采纳了乌渥的建议。

二、北魏功臣

登国元年(386年)正月,拓跋珪自称代王,并在同年四月改称魏王,北魏政权自此建立。长孙嵩依然担任南部大人,并且跻身北魏开国元勋的行列。当时的北魏政权还没有统一北方,于是长孙嵩跟随拓跋珪南征北战,在讨伐柔然、攻打后燕的战争中,都立下了不小的功勋,后历任司徒、相州刺史、南平郡公,“所在著称”。

天赐六年(409年)十月,道武帝拓跋珪被次子拓跋绍,接着长子拓跋嗣平定祸乱,成为新的皇帝,即明元帝。之后,明元帝下诏让长孙嵩与北新侯安同处理民讼、拔贤任能。到了417年,东晋权臣刘裕率军北伐,准备消灭割据关中的后秦,并向北魏借道。然而,明元帝却拒绝了刘裕的要求,并且派长孙嵩率军阻拦。

三、显赫百年

于是就发生了那场著名的“却月退敌”的历史事件。刘裕通过却月阵大破北魏的骑兵,将长孙嵩打得落花流水,成为中国古代最经典的战例之一。然而,长孙嵩毕竟是北魏老臣,因此并没有受到处罚,依然受到皇帝的信任。到了泰常八年(423年),明元帝病死,在长孙嵩的扶持下,太武帝拓跋焘即位。

太武帝在位期间,经常领兵出战,长孙嵩以元老的身份“留镇京师,坐朝堂,平断刑狱”。437年,八十岁的长孙嵩病死,被追谥为宣王。连崔浩都说,“长孙嵩长于治国,短于用兵”,那么他为何还能成为武庙名将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李唐皇室身上流着长孙嵩的血,原来长孙皇后就是长孙嵩的后裔。在某种程度上说,长孙嵩属于武庙中的“关系户”。

参考资料:1.《魏书》;2.《资治通鉴》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