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那个时期啊,有一位特别出名的官员,那就是包拯啦。当时的贪官们一见到他,全都吓得浑身发抖,连直视他的勇气都没有呢。
包拯,字希仁,他有个广为人知的外号叫包青天,那可真是声名远扬,几乎没人不知道他的大名呢。包拯这个人,向来以铁面无私、办案公正著称,而且他还是一位非常清正廉洁的大官哦。那大家可能就会好奇啦,包拯在当官期间,通常情况下能拿到多少俸禄?还有哦,他拿到的那些钱又都花在哪些方面了呢?
天下至孝之人
包拯啊,他字希仁,在宋朝那可是相当有名的一位好官呐。他为官期间,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办了许多实事儿,所以深受百姓们的爱戴,百姓们对他那可都是一致给予好评呢。
大家知道吗,在民间传说以及民间戏曲当中,包拯可是被神化了呢。他可厉害啦,白天的时候呢,能够审理阳间发生的那些惨案,把是非对错分得清清楚楚,给受害者一个公道。而到了夜里,他居然还能去探查阴间的冤情,就好像拥有着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在阴阳两界穿梭办案似的。而且,关于包拯的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得那叫一个广泛,基本上可以说是所有人都知道,没有谁不晓得包拯和他那些神奇的故事呢。
那包拯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官员?难道真的就和故事当中所描述的一模一样吗?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的时候,有一位名叫包拯的人,他从合肥出发,一路赶往京城。到了京城之后呢,包拯就参加了当时极为重要的科举考试。在这场考试当中,包拯凭借着自己的真才实学,一下子就考中了进士呢,真可谓是年少有为,在科举之路上迈出了极为成功的一步。
朝廷一开始是打算安排他去江西省担任一个知县的职务。然而,包拯心里挂念着家中年事已高的父母,考虑到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顾,便向朝廷提出请求,希望能把任职的地方换成离家更近一些的,这样也好方便照顾双亲。
你瞧瞧这宋朝的朝廷,真的是让人感觉太人性化啦!居然还能够提出这样的要求呢,可真是有点出乎人的意料。
话说朝廷吏部的那些官员,在听到包拯所提出的要求之后呢,还真就依照他的想法,把他从江西那个地方给调了回来,调到了安徽本省去任职啦。就这么着,包拯便着手开始为去安徽和县上任做相关的准备工作了呢。
要知道,和县和包拯的家之间的路程其实并不算远哦。可即便如此呢,包拯的父母那是打心底里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离开身边。再看朝廷这边呢,已经是尽可能地去满足包拯所提出的各种要求啦,可就算这样,包拯最终还是没有前往和县去上任呢。
话说有个叫包拯的人,那时他刚好二十八岁呢。朝廷给他下了任命,可他,并没有接受这个任命哦,而是做了一个决定,就是选择留在家里好好地照顾自己的父母。让人意外又欣慰的是,他的这一做法并没有被朝廷判定有罪。不仅如此呢,周围的邻居们知道这件事后,都纷纷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对他的这种行为那是赞不绝口呢。
其实呢,在宋朝的时候,进士们拒绝去赴任这种情况可不算少见哦。有不少官员,都有着拒不就职的过往经历呢。这些官员们不去自己不喜欢的地方任职,总是能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
实际上,这是和宋朝时期文官、武官地位呈现出极度不平衡的状况存在关联的,不过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此就不展开来讲述了。
包拯呢,在早些时候选择留在家中悉心照料自己的父母,就这样过去了好几年。可惜的是,之后他的父母先后离世了。父母的离去让包拯悲痛万分,为了尽自己的孝道,他在父母的坟墓旁边搭建起了一个小小的棚子,然后就住在那里,开始了为父母守孝的日子,这一守啊,就是整整三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三年当中,包拯始终坚守在那里,一步都未曾离开过父母的坟墓呢。
大家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叫做“久病床前无孝子”,意思是说如果父母长时间生病卧床,子女往往很难一直保持孝顺的状态。不过呢,包拯却打破了这样的常规认知哦。在那个时候,包拯的父母双双卧病在床,这种情况其实是很考验人的呢。但包拯呢,他对父母真的是极为孝顺,在照顾父母的过程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哪怕一丝一毫的消极情绪,一直都是尽心尽力地尽着自己的孝道呢。
守孝期结束了,可包拯却依旧不想离开。他常常会来到父母的坟前,在那儿不停地徘徊着,仿佛内心有着无尽的眷恋与不舍。有时候,他更是会直接跪在坟前,泪水止不住地从眼眶滑落,那是他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之情的自然流露。
村子里的那些老人们心里可着实为包拯担忧着呢。他们心里都清楚,这个叫包拯的后生那可是相当有本事的,本事大着呢。可眼瞅着现在这情况,要是他一直被困在这件事情里头出不来的话,那他这浑身的能耐、这一身的本领可就没地儿去施展啦,多可惜,老人们越想越觉得揪心呢。
在那个村子里,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包家出了个包拯,他因为某件事较上了劲儿,坚持要去做呢。这时候啊,村子里那些年长的前辈们就坐不住啦,他们觉得包拯这么做不妥,得劝劝他才行。而且呢,包家的宗亲们也都纷纷赶了过来,大家围在包拯身边,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劝阻他。都劝包拯,别再执着于这件事儿啦,还是多为自己的生活考虑考虑吧,毕竟生活也是很重要的。
贪官终结者
话说包拯到了三十八岁的时候,这才最终接受了朝廷给予的官职呢,出任了安徽天水县的知县一职。在任期间,包拯那可是干得相当出色,做出的政绩十分突出。也正因如此,没多久呢,他就得到了晋升的机会,被升任为端州的知府啦。
要知道,端州知府这一职位那可是相当有油水的肥差。为啥这么说呢?这是因为,端州砚在全国范围内那都是赫赫有名的,而且它可不是普通的砚台哦,是皇上亲自钦点的御用砚台呢。就因为这样,端州每年都得按照规定给皇宫里头进贡端州砚。
要知道,那些用来进贡的砚台啊,其实就等同于一种由知府所掌控着的税收呢。怎么这么说呢?只要对外宣称这些砚台是要进贡给皇上的,在这种情况下,哪家砚台厂子敢开口要钱呢?毕竟那可是说是给皇上用的东西,一般厂子哪有那个胆量去索要费用。
以往那些担任端州知府一职的人,向来都有着这么一种做法。他们会背地里偷偷地收取数量众多的砚台。要知道,这些砚台当中,一部分是要送进宫里去供皇上使用的,而除此之外剩余的那些砚台呢,就通通都变成了端州知府个人的私有财产啦,被他们据为己有了。
当然啦,在这之前的那些端州知府,他们可不会把这些砚台就搁在家里头放着。毕竟,砚台又不是能下崽的东西,留着它也没法指望能生出更多的砚台来,所以他们不会干这种把砚台囤在家里的事儿呢。
那么,这些砚台最后都到哪儿去了呢?答案是被京城里的大官们给收走啦。要知道,端州知府那肯定是得拿这些砚台去讨好、孝敬京城里的那些有权有势的权贵们,所以这些砚台就都落入他们手中了。
要知道端州这个地方其实是有不少可捞取的好处的,也就是所谓的有油水。不过呢,这里产的砚台终究不是实实在在的银子。并且呢,身为知府,也不好明目张胆地就把这些砚台直接拿出去售卖,毕竟这在很多方面都是说不过去的。
在当时,端州知府这个职位挺特别的,一般在这个位子上的人通常都待不了太长时间呢,往往很快就会被人给“提拔”走啦。不过呢,当包拯来到端州任职以后,情况可就大不一样啦,出现了一种以前从来都没出现过的景象哦。那就是包拯在收取砚台这件事上,严格按照该进贡的数量来,进贡多少,他就只收多少砚台,一点儿也不多收。
百姓们纷纷带着砚台前来找包拯,这些砚台可都是他们准备用来“孝敬”包拯的。然而,面对这么多百姓送来的砚台,包拯一个都没有收下,全都婉言谢绝了。
话说包拯曾担任端州知府一职,这一待,便是整整三年的时间呢。在这三年当中啊,端州的老百姓那可都是对包拯赞不绝口,人人心里都念着他的好。为啥呢?因为包拯为人极为清正廉洁,在私下里,他从来都没有收过哪怕是一份钱财呢,真真是一位难得的好官呐。
以前在京城里啊,那些有权有势的达官显贵们,家里向来是不缺端州砚的。这端州砚可是相当有名气的呢,向来备受他们这些人的喜爱和收藏,所以以往他们府上随时都能拿出好几方来使用。可您瞧瞧这几年,情况却不一样喽。因为有那么几年都没再进贡端州砚了,这下可好,那些权贵家里居然出现了没砚台可用的情况啦,想想以前砚台那么充裕,如今却变成这样,还真是让人有点意想不到呢。
权贵们心中起了疑,觉得是当时在任的端州知府偷偷把砚台给据为己有了。就因为这无端的猜疑,他们还专门派人跑去找包拯,那架势就像是要去“兴师问罪”一般。可面对这样的情况呢,包拯表现得特别沉稳,不卑不亢的,压根就没把这些人放在眼里,完全不去理会他们的无理取闹。
话说有那么一些人,竟然直接闯进了包拯的书房,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想要在里面找到能够对包拯不利的证据。他们在书房里翻来翻去,仔仔细细地搜寻着每一个角落,可结果呢,啥蛛丝马迹都没发现。这也就罢了,当他们留意到包拯所用的砚台时,更是大吃了一惊。要知道,包拯所在的那个时代,端州砚可是相当名贵的,可包拯自己用的砚台压根就不是什么名贵的端州砚呢,这情况可让从京城来的那些人着实震惊不已。
之后呢,这件事就传到了御史中丞王拱辰的耳朵里。王拱辰可是一位状元郎,他对包拯那是极为钦佩的。他曾经就这么说过:“我在朝廷当中已经待了十多年啦,这期间,我还从来都没有碰到过一位在端州担任知府,却不拿端州砚的人呢,可包拯就做到了。”
在王拱辰的大力举荐之下,包拯获得了任命,担任起了监察御史这一职务。
在宋朝的诸位皇帝当中,宋仁宗可以说是相当出色的一位了。他对包拯极为欣赏,这种欣赏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行动上。他曾多次给予包拯提拔的机会,让包拯能够在仕途上不断前行,得以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并且,宋仁宗对于包拯所提出的各种进言那可都是相当重视的,每次包拯进言,他都会认真聆听、仔细斟酌,充分考虑其中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足见他对包拯的器重呢。
包拯担任御史这一官职期间,常常会履行弹劾他人的职责。而面对包拯所做出的这些弹劾决断,宋仁宗始终秉持着信任的态度,从来都没有对其产生过任何的怀疑之情。
包拯向来刚正不阿,哪怕是弹劾对象涉及宋仁宗贵妃的家人,宋仁宗对他的谏言那也是言听计从啊。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期,宋仁宗对后宫之中的张贵妃可是极为宠爱的,这位张贵妃在后来还被追封为温成皇后呢。
话说在当时,有个张贵妃,她的大伯凭借着张贵妃的这层关系所带来的权势,给自己谋取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差事,那可真是份让人眼热的美差。不过呢,这事儿后来让包拯给知晓了。包拯那可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得知这情况后,二话不说,立刻就向上面呈递了奏疏,态度十分坚决地请求把张贵妃大伯的官职给取消掉呢,坚决不让这种凭借权势谋私得官的情况就这么蒙混过去。
之后呢,包拯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察觉到一个情况,那就是当时担任三司使这一职务的张方平,居然在干购买非法货物这样违规违法的事儿。包拯向来刚正不阿,眼里可容不得沙子,一发现这个问题,他立刻就行动起来了,向宋仁宗呈交了上疏,在里面详细地陈述了张方平的这些不当行为,以此来弹劾张方平这个人呢。
然而十分可惜的是,在张方平之后接任的宋祁,同样是个贪腐之官。面对这样的情况,包拯秉持公正,毫不退缩,继续展开弹劾之举。宋仁宗眼见朝廷中出现这样不良的风气,不禁大为恼怒。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做出了一个决定,直接任命包拯担任三司使这一官职,赋予其相应职责,让包拯对相关事宜进行监管,期望能借此整顿官场风气,改变当下的不良状况。
包拯深受器重的情况被不少人看在眼里,这时候就有人心里不平衡,眼红起来啦。随后,这人便公然对包拯发出指责,说道:“包拯啊,你为了能让自己得到现在这个职位,居然接连去弹劾前面的两位官员。你想想,这事儿难道就不算过分吗?”
有一个挺有名气的人说了这样一番话,这人便是欧阳修啦。当时包拯呢,为了避免被他人产生误会,干脆就闭门待在家里,以此来躲避宋仁宗下达的任命。可宋仁宗的态度很坚决,执意要包拯出任这个职位。没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包拯也只好听从皇命啦。
包拯在朝廷当中的一系列行为,那可是实实在在地引起了不少人的敌意呢。这些人之所以对包拯心怀不满,说起来原因其实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包拯的所作所为把他们晋升的道路给堵住啦。
包拯执法极为严格公正,一旦有人被他抓到犯了事儿,哪怕这人企图花再多的钱去疏通关系,想要免去应受的罪责,那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儿。包拯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罪犯,必定会将其犯罪的情况如实告到皇上那儿去,让其接受应有的惩处。
在那段时间,朝廷之中那些靠着买官卖官来谋取私利的权贵们,一下子都不敢像以往那般肆意妄为了。这可让那些原本打算找他们花钱买官的人觉得特别奇怪。这些人心里就琢磨着,以往买官不都挺顺利的嘛,怎么现在好像行不通了呢?于是,他们当中就有人忍不住去问那些权贵了,满脸疑惑地说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为啥就不能给安排升职呢?您可别担心,我手里头钱可多着呢,只要能把这官给买下来,花多少钱都成。”
那些权贵们给出了这样的答复:“在这天下,存在着仅仅两个人是没办法凭借金钱去买通的哦。其中一位呢,是那掌管生死的阎罗王,他司掌着阴间之事,公正严明,金钱在他那里可起不了什么作用;而另外一位则是包希仁啦,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包拯包大人,他向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坚守着公正与正义,根本不会被金钱所诱惑,从而做出违背原则的事情呢。”
清者自清,清官自穷
咱们国家有着长达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在这悠悠历史长河当中,宋朝算得上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王朝呢。要知道,宋朝在当时老是被其他民族给欺负着,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居然出奇地繁荣起来了,并且可不是某一方面的繁荣哦,是在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
宋朝时期,其朝廷呈现出一种和其他朝代有所区别的状况哦。在宋朝,朝廷给予官员们的俸禄那可是相当丰厚的呢。您想啊,俸禄充足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使得官员们在经济方面有了较好的保障。也正因如此呢,有趣的是,和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的贪官数量居然都变少了不少呢。
在宋朝时期啊,那些官员们的心思发生了挺有意思的转变呢。他们不再一门心思地想着怎么去敛聚钱财啦,反而是把心思都放在了谋求升迁这件事儿上。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啊,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钱财方面已经达到了一种状态,就是不管怎么着,手头的钱都足够日常花销以及满足各种需求啦。可权力就不一样啦,在他们眼里,权力这东西可要重要得多,所以才会都执着于能够获得升迁,进而掌握更多的权力呢。
在包拯担任开封府尹的那段时期,他每年所拿到的俸禄能达到一万八千贯呢。要知道,这一万八千贯可不是个小数目,凭借着这样丰厚的收入,包拯完全有能力在京城之中过上那种极为优渥的生活,也就是所谓的锦衣玉食的日子啦。
大家知道吗?要是把这一万八千贯换算成银子的话,那可就是一万八千两呢。在当时那个时候,买一斤米仅仅只需要十一文钱哦。而一贯呢,是包含一千文钱的,这么算下来的话,一贯钱就差不多能够买到接近一百斤的大米啦,是不是挺让人惊讶的。
要知道包拯担任的开封府尹这一官职呢,其实只是个二品官而已啦。就这么个二品官的职位,所能拿到的俸禄就已经不少了呢。这时候不禁让人好奇,那要是一品官的话,他们的俸禄又该会有多少?
包拯俸禄颇为丰厚,然而让人疑惑的是,他却依旧过得很清贫。对于这一情况,人们持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呢。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包拯得到了一笔钱,可这笔钱的数额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多了,他根本就用不完。那包拯是怎么做的呢?他心地善良,心里一直惦记着那些穷苦的人们,所以就把这些多余的钱全都分给了穷人们,让他们的生活能得到一些改善呢。
要知道,宋朝在经济方面确实是比较富裕的,朝廷往往有着颇为丰厚的财富积累。然而,这可不代表普通百姓也能像朝廷那般富有。实际上,百姓们的生活状况和朝廷所拥有的财富情况可是有着很大差别的,百姓们并没有享受到和朝廷一样的富足生活呢。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管是哪一个朝代,都存在着这样一群百姓,他们连饭都吃不上,生活实在是困苦艰难。就拿包拯来说吧,他在开封府为官的时候,那可是亲眼目睹了太多百姓所遭受的苦难。看到百姓们生活得如此艰辛,包拯的心里,肯定是特别不好受的,那种滋味,想必是满是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和想要为他们改变现状的急切吧。
包拯向来热衷于向诸多贫困地区捐款资助,他每次都会把自己俸禄的一多半都捐献出去呢,仅仅留下能维持日常生活的必要开销费用便足矣。
要是把这件事搁在其他人身上,说不定人们还会心存疑虑呢。可要是说这事发生在包拯身上的话,那可就非常有可能是真的啦。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包拯向来就是这样一种人,他的为人品性使得发生在他身上这样的事,是很符合大家对他的认知的。
那接下来要说的第二种说法是这样的啊,包拯所拥有的这一万八千贯钱呢,可不能单纯地认为只是他包拯一个人所拿到的俸禄哦。实际上,这里面涵盖的范围更广呢,是把整个开封府所有人员的俸禄都算在里头啦。
要是把这一万八千贯全都拿来分给开封府衙门里的那些职工,这么一分下来,每个人能拿到的工资数额其实也就差不太多啦。包拯作为开封府的官员,他肯定也是能拿到俸禄的,而且拿到手的俸禄数目肯定也不会少,可不管怎么说,那也绝对不至于能达到像一万八千贯这么夸张、离谱的程度。
要知道啊,包拯那可是个公正且心怀大义的人,对于在自己身边办事的这些衙役呢,他肯定不会亏待的啦。毕竟衙役们平日里也帮着处理不少事务,忙前忙后的,包拯自然是会多给他们一些好处的,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嘛。
要是依据当下的银价来进行计算,一两银子差不多能值四千八百元呢。大家都知道包拯有一万八千贯钱吧,经过换算的话,这一万八千贯钱大致就相当于八千六百四十万元啦,这么一看,这可真的是数额相当庞大,确实是不少呢。
大家知道吗?包拯身处的环境可是被大量钱财所围绕着,然而呢,他却能够始终保持着极为清醒的头脑,这可太不容易啦。而且,他不仅仅是自己不被这些钱财所迷惑,还能够把这些钱财合理地分发出去,去做该做的事情呢。不得不说,包拯的这种行为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也难怪包拯能够名传千古,一直被后人所传颂呢。仔细想想,除了包拯之外,又有谁能够在面对那么多钱财的时候,还能有如此的定力和作为?恐怕是很难再找出这样的人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