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掏肠恶魔乔建国:可怜的小姑娘

历史海大富 2024-11-29 05:34:20

二十年前的甘肃张掖,曾经发生过一件震惊全国、至今令人谈之色变的恶性大案,凶手被称为“掏肠恶魔”。破案虽然只用了不到两个月,但从凶手归案直到终审判决则历时三年。因凶手乔建国的作案手法极度凶残,成了当地人乃至其他地区不少人的心理阴影。

死刑改死缓

2007年年初,甘肃省高院发布了一条信息,社会舆论广为关注的“张掖少女被掏肠惨案”至此作出终审判决。凶手乔建国被判处死缓,定罪为故意杀人罪,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案件发生于两年多前的八月,公安方面侦查摸排用去了大约50天的时间,乔建国归案的时间则是九月底。至于终审直到2007年才尘埃落定,则与乔建国在多个阶段所作的供述不一致有关。

一审宣判时间是2005年初,判决由张掖市中院作出,以杀人、抢劫、强奸等罪行判处乔建国数罪并罚,依法执行死刑并处以罚金2000元。

一审宣判作出后,乔建国曾经提起上诉。甘肃省高院认为一审判决部分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应当发回重审。张掖中院另行组成合议庭重新开庭,再度审理后仍然维持了死刑及罚金的判决,同时判决乔建国应当赔偿原告方各项经济损失九万余元。

重审一审宣判后,乔建国再次提出上诉,他首先否认了自己此前的部分供述,并提出自己存在自首情节,应当予以轻判。而甘肃省高院得出的最终结论是由于此案手段极为凶残、情节极为恶劣、社会危害极大,应当判决死刑,只是考虑到此案的部分具体事实情况,并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死刑。

据媒体报道,最终判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是由于本案中最为关键的“掏肠杀人”事实只有乔在侦查阶段中作出的供述,但并无直接证据指证,而这些供述本身,又被乔本人在上诉中声言推翻了。按照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类似这样“只有口供而没有证据”的情况,是无法认定被告有罪的。

最终经过多轮的复审复核,并经过甘肃省高院委员会讨论,对乔建国的判决落定在“死缓”的结论上,罚金2000元的判决则维持不动。

人心惶惶的惨案如何发生?

二十年前的张掖,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惨剧,令当地所有居民都感到心惊胆战人心惶惶?

第一桩惨案发生在张掖甘州区的碱滩镇。这个镇子位于甘州区的东郊,从乡建镇才不过两年时间,如果从地理条件和人流特征来看,是非常典型的城郊结合部区域。

说到“城郊结合部”,往往随之而来的便是流动人口众多、社会环境较为复杂。碱滩镇并不例外,这个不大的镇子周边围绕着十多个零零散散的村子,每到天色暗下来的时候,镇内镇外会出现许多人迹稀少的死角。

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傍晚,当地一名以放羊为业的老人就遇到了他永远都不愿意再回想的画面。

一开始,放羊老人以为几栋平房旁边那个隐约倒在地上的人体是谁扭了脚、走不动路,他试探地喊了几声,却听不到对方回答。此刻他仍然猜想,或许是对方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摔倒昏厥,要是再没人帮一把,在泥地上冻一晚上可不是闹着玩的……

正因为一开始完全没有想到会看到多么惨烈的现场,老人才被吓得事后好多天都恢复不过来。

他看到一名女性双腿岔开、一动不动,早已死去多时,死者的脖子上缠着绳索样的东西,更恐怖的是这看上去像绳索的东西竟然是死者体内被人拽出的肠道!甚至有一部分肠子被弄出体外、在地上形成一摊,此刻正被老人踩在脚下、有一种软绵慢的感觉……

视觉、嗅觉乃至触觉带来的感觉太过可怕,这名老人几乎是凭着本能往镇上人多的地方没命地跑,一边跑一边发出嘶哑的叫喊,甚至连自己摔了一跤、擦破头脸都顾不上。镇上其他人闻讯之后,有两个胆子最大的小年轻打着手电前来查看,结果一个被吓得当场尿了裤子,另一个也是连滚带爬地赶紧去叫警察。

受害者的身份

“甘州出了杀人魔!硬生生掏出活人的肠子、还用肠子把人勒死了!”

张掖并不算一个规模很大的城市,这个惊人的爆炸消息就像一个霹雳,很快就传到了城市的街头巷尾,所有居民都人人自危,互相告诫要结伴走路,尤其是晚上绝对不能落单。张掖本地的公安部门则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哪怕是经验最丰富的法医也说从没见过这么残酷的杀害案例,更何况还对死者的器官加以破坏,凶手的残忍变态可想而知。

死者的身份很快水落石出,她是租住在古城村一所平房里的19岁女性阿琳(化名),工作则是甘州区某个商场内的营业员。她租屋的房东向警方反映,阿琳本名姓梁,是周边一个村子的孩子,因为家里没有什么钱就早早出来打工补贴家用,一方面帮助在家务农的父母,另一方面也为了给刚刚考上大学的弟弟筹措学费。

房东称赞阿琳懂事,小小年纪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人长得高挑好看、脾气又好,没听说过她跟谁起过矛盾,怎么就居然遇到这样的事?说到阿琳的社会关系,房东大妈也作证她平时作风正派、诚实工作,从来不交什么乱七八糟的朋友,说着说着,大妈也忍不住抹起了眼泪。

公安部门侦查后认为,阿琳的人际关系确实如房东所说那样非常单纯,很难找出结怨、仇杀的可能性。受害者身上的财物都还完整存在,也没有生前遭受侵害的痕迹,也就是说这个凶手一不图财二不图色,仿佛只是单纯地想要杀害这名女性。

但法医经过勘察之后却认为事情并不简单,这个凶手对人体的构造必然有相当了解,才能完成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残忍操作,而且竟然没有留下什么明显的痕迹。当天正下着小雨,脚印指纹之类的证据更是早就被冲刷干净。

面对这样一桩棘手的“无头案”,当地公安一时也找不到什么头绪,只能在安排工作时加大巡查力度,同时加强安全宣传,要求全城居民都提高警惕注意防范,力保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

第二位受害者

这样一件惨案、这样一个手段凶残的凶手,对于张掖这个小城带来的无形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恐慌的气氛不但弥漫在整个城市,还有着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

一般人会认为,做下这样惊人的大案子,加害者总会隐匿行踪、低调做事以免被公安部门注意到。谁也没想到仅仅一个多月后的九月底,甘州区就出现了第二名受害者。

第二名受害者也是女性,甘州下辖的大满乡平顺村人,比此前的遇害者阿琳还要小两岁。这位女孩同样也有一个境况不很宽裕的家庭,她的父亲有慢性病干不了重活,为了能帮助妈妈补贴家计、也照顾年纪更小的弟弟妹妹,小花托人介绍,在东街一家同乡老板娘明某开的牛肉面馆个帮工。

这家店的本钱规模并不大,请不起更多帮工,老板娘既是老乡,平时也靠自己一个人撑店面做生意,对勤快懂事的小花也很照顾。没想到9月20日这一晚上面馆打烊后,小花说要出去不远的公厕小解,却好几分钟都不见回来。

老板娘就在张掖本地的热闹街道做生意,当然听说了“掏肠恶魔”的事情。此前为了安全起见,她也劝说过小花天黑不要出门,就用店里的便盆解手,但小花一个年轻女孩子不好意思,还是坚持出门去了距离不过几十米的公厕。

老板娘越想越觉得心里没底,赶紧自己也出了门,往公厕的方向去寻找小花。这一找更是吓到了她,从店里到公厕只不过几十米路、一条小巷子而已,但这条短短的路上此刻完全找不到小花的踪影。闻声而来的其他居民也帮着老板娘找人,最后终于在面馆背后的一栋住宅楼前找到了被绳子勒住脖子、已经昏迷过去的小花。

她的下体也同样全是鲜血,肠子被拉出体外,整个人奄奄一息。老板娘被吓得当场昏死过去,幸好还有其他人也在现场,赶紧通知医院出车,市人民医院的普外科主任主持急救,全力以赴才算是保住了小花的生命。

虽然如此,小花的脏器和下体也同样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损害,即使脱离了生命危险,也仍然必须再接受长期的治疗,才有可能有所恢复。

对于张掖的其他居民而言,同情死者和伤者是很自然的情绪,但令他们感到恐慌的事实还在后面——这个凶手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了。

嫌疑人落网

当地公安部门的压力更大了,专案组很快成立起来,经过大量的摸排侦查,先后梳理了五百余人的资料和行踪,最终把作案嫌疑锁定在东湖小区某家属楼的住户乔建国身上。

乔建国出生在张掖甘州本地,时年34岁,成长在一个普通建筑工人家庭。因为是家中五姐弟中的老幺,他从小就很受家里的宠爱,逐渐养成了我行我素、恃强蛮干的性格。

还是个毛头小子的时候,乔建国的身高就突破一米八,看上去人高马大、是打架争斗的一把好手。他第一次谈上过一个女朋友,但女孩家中却嫌弃他家“人口多、又没钱”还插手干涉,迫使女儿和乔建国分了手。

乔家人事后都认为,这件事情对乔建国的人生产生了推波助澜的影响——“失恋”之后,乔建国越来越热衷“混社会”,很快就因参与团伙盗窃而锒铛入狱,出狱后案底在身找不到工作,一步一步就堕落得更深,到后来甚至和他的大哥乔建民一同染上了毒瘾。

乔家父母都是一辈子老实本分的工人,觉得儿子偷东西坐牢又吸毒,丢尽了家里的面子,乔父已经许多年都放弃这个儿子,几乎不肯和他说话。

乔建国本身就有前科,而且就在“掏肠惨案”发生前不久,他至少曾经两次袭击女性,因此被列入重点怀疑对象。公安部门经过了近十天的蹲点守候、政策攻心,最终到了九月的最末几天,乔建国交代了自己对两名女性进行残害的犯罪过程。

动机何在?

据透露,乔将自己的作案动机定义为“报复”。他自己坐过三次牢,出来以后时常在这样那样的事情上被看不起,尤其是异性大都不愿意搭理他。在这样一个并不大的城市里,一个人的底细很容易被其他人知道,他不肯反省是自己的问题,反而将仇恨转移到无辜的女性身上。

阿琳之所以被他多次纠缠最后杀害,是因为他路遇高挑漂亮的阿琳就强硬要求“谈朋友”,对方不但拒绝了他而且处处躲避。至于小花之所以遭到他的毒手,则是因为在夜色昏暗中看起来“有点像此前与乔有过争吵的一个女服务员”。

然而,当乔建国站上法庭之后,又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因为这两起案件都并没有直接证据,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这就成了他的判刑由死刑改判为死缓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

《甘肃“少女遭掏肠案”终审 凶手由死刑改判死缓》;央视国际;2007年01月17日

《甘肃“掏肠”惨案受害少女获社会捐款16余万元》;2004年10月13日;人民网

《甘肃“少女被掏肠”案告破 嫌犯边杀人边恋爱》;2004年10月08日;中新网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