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权威,有“瑕疵”的“权威”最有说服力|模糊谈判力

小宠宠 2022-12-02 04:06:43

“威”,权威,有“瑕疵”的“权威”最有说服力 | 模糊谈判力 第四十二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717篇推文。

全文共2171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1 引言

我经常在京东或淘宝上买东西;

在挑选商家或产品的时候,我有个习惯,会多花些时间去看看评论区;

而且,我会特别留意“差评”。

比如,一个商家或产品,有97%的好评,有3%的差评,我就会去仔细看那3%的人在说些什么;

当我发现他们的“差评”无外乎是物流或没看清楚等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就会让我产生放心的购买动机。

我一直认为这可能只是我自己的习惯,直到我读到了一篇研究报告。

美国西北大学的梅迪尔-施皮格尔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专注于研究社交媒体及移动互联网市场营销。

梅迪尔研究中心通过收集大量的互联网消费数据,提供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分析报告。

其中一篇名为“互联网评分及评论是如何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报告中,提供了几个让我很感兴趣的发现:

一,在五分制的评价系统里,“五颗星”是不是最好?

No,并不是“评分星”越多,采购量就越多;

采购量最高的商品或店铺,其评分恰恰都在4.2星到4.5星之间。

二,正面评论是不是越多越好?

No,恰恰是有一些负面评论的商品或店铺更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数据显示,82%的消费者喜欢专门看“差评”。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习惯并不特殊;

如果让我来总结,我觉得是,

越完美的东西,越不真实。

或者我想说,

也许“瑕疵”,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说服力。

2 瑕疵

我们依然在“模糊谈判力”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今天的话题,依然七字影响力的第四个字,“威”。

“威”,权威,一种让人自动服从的说服力;

当然,它既包含一个组织行政层级的上下权威,也包括社会知识体系中的专业权威。

在“网购”普及的今天,“评论及打分”就属于一种能够影响消费者的“权威”。

这并不难理解,与其自己去研究一款产品到底好不好,还不如看看买的人多不多,口碑好不好,来得省事。

可是,这带来另一个问题,

“权威”的可信度。

没错,正如我们前几篇所介绍的那样,当“威”字发挥作用,被影响的大脑会发生短路,自动服从;

但什么样的“威”更强大呢?

如果放在一个评价体系里,是不是分数越高,“权威”越有说服力?

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假设,

“瑕疵”在前的“权威”,更强大。

这个“假设”和很多我们熟知的道理相通,比如,

良药利于病,忠言利于行。

如何?

“良药”,“忠言”,作为一种普世的“权威”措辞,说的是没错,但似乎又跟没说一样,“说服力”平平;

再看看这样,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加上“苦口”,“逆耳”,这两个“瑕疵”,就马上不一样了,反而更能让人相信。

这是为什么呢?

在于“信”。

如果你读过“谈判秒杀力”中的“简、利、奇、信、情”五字系列,你会发现“瑕疵”配合“权威”,就是“信”字在“说服力”上发挥的作用。

率先坦言缺点,反而让人觉得这个信息源更可信。

大量的社交场景中,我们都能发现这个规律的影子;

在一场面试里,你经常能够听到对方说,

尽管我没有经验,但我学得很快,没几个月我就能达到您的要求!

坦诚地把“缺点”率先说出来,获得对方的“信”,然后让接下来强有力的措辞发挥作用。

在供应商和采购的对话中,

没错,我们的产品在初期的搭建成本确实要高于市场其它品牌,可一旦进入后期,您就会发现,由于我们优秀的系统架构和性能,省下来的维护费用远远收回了这些费用!

现在明白这些销售为什么这么说了吧?

3 股神的瑕疵

世界上最牛的投资公司,要属“股神”巴菲特领导的“伯克希尔哈萨维”了。

把钱放在股神手里,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巴菲特和他的公司“伯克希尔哈萨维”,就属于投资领域的一种“权威”。

大部分投资者都会放心地把钱投在巴菲特的公司里。

可事实上,巴菲特的投资业绩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为了能够持续说服客户相信自己,巴菲特也有自己的一套“说服技巧”。

每年“伯克希尔哈萨维”的年报里,在第一页或第二页,巴菲特就会率先坦言自己过去一年所犯的错误,并毫不隐瞒地坦白这些错误会给未来带来多大损失。

你看,作为金融投资的“神”,他并没有在报告中把自己公司尽量“完美化”;

而是率先给出一个“瑕疵”,获取读者的信任;

当然,更重要的是,接下来巴菲特会用更充分的篇幅来告诉你,他会如何从过去的错误中得到升华,让未来更加美好。

“股神”的权威,配合着那个“瑕疵”,说服力惊人。

2016年,巴菲特的业绩骄人,“伯克希尔哈萨维”的回报跑赢了标普500指数整整两倍!

应该说这一年,巴菲特的决策没有任何缺陷;

但在2016年的年报中,巴菲特依然会率先给出“瑕疵”;

既然2016年没有问题,就把1993年的错误拿出来,再次“坦言”并“批判自己”;

他在2016年的年报中写道,

我在93年做了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就是投资“德克斯特鞋业”,这个错误让我损失了4.34亿美元!

接下来,他深刻检讨自己,

我不仅错判了这家公司的未来,更错误地把伯克希尔的股票拿出来卖,我要向你们所有人保证,从今以后,我宁可做“胃肠镜”,也不会再卖任何一股伯克希尔!

(巴菲特是一个极为恐惧做“胃肠镜”检查的人)

4 小结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内容的背后,依然有着“模糊谈判论”的影子;

分类、二元、语言、极端;

“威”,“权威”的本质,也是“对Vs错”二元差异的极化;

当我们尝试画出一个分类,对 Vs 错,人们的大脑迅速二元化,让我们渴望站到“权威”的“对”的一边;

当“对错”还没出现之前,这个分类对我们来说就是模糊的,没有说服力;

“权威”,可以让我们在谈判中撕开这个分类,对错的界限越明显,越纠结,“威”字说服力就越极端;

说服力的流动,再次从模糊走向极端。

-

-

-

这里是“谈判思维”!

“模糊谈判力 第四十二篇” 待续

--- 桔梗 (839239@qq.com)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