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商品征收245%关税?
这条消息一传出来,不仅国内网友炸了,美国那边也坐不住了。
大家还在议论纷纷时,白宫发布了补充说明,说这税只针对少数医疗器械,而且不是对中国全面征税。
可问题来了,既然不是全盘计划,那美国为啥先放风?
一向嘴硬的特朗普,这回也变得谨慎了,不敢随便喊口号。
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以为,美国突然拍脑袋决定给中国产品加245%的税。
在引起争论之后,白宫特地补充说明说明了这是多项税叠加的结果。
第一部分,是美国2020年起就对部分中国产品实施的“对等关税”,约125%;
第二部分,是美国国会近年通过的“芬太尼遏制法案”中对中国产品的特别附加税,约20%;
第三部分,是美方根据301条款对中国产品施加的“国家安全关税”,税率最高可达100%。
这三项税加在一起,就有了那个惊人的数字:245%。
每一层税都有背后的逻辑和意图。
这次“中枪”的,是中国出口占比较大的医疗耗材类产品,像注射器、针头、输液管等。
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东西,其实是全球医疗系统运转不可缺的一环。
中国正是这类产品的最大供应国。
美国对针头注射器这么下狠手,好像有点鸡毛蒜皮了。
但你真要是了解其中的背景,就知道这其实是个软肋战术。
全球疫情三年,美国医疗系统深深意识到一件事:他们很多最基础的医疗物资,根本没法自给。
比如注射器,有数据显示,美国医院和诊所所用的70%以上注射器和医用针头都依赖进口而中国是最大来源国之一。
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制造门槛不高,中国厂家又多、又卷、又便宜,美国本土企业根本竞争不过。
于是美国政客就抓住这个点,既能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加税,又能顺带扶持本土产业,一举两得。
但这其中最讽刺的是,美国的这一轮加税,并不是真的想让美国自己做出更便宜更好的针头。
而是通过涨价逼医疗机构转向墨西哥、印度等地采购,绕开中国。
从产业链角度来说,这是在拆解中国优势;
从政治角度看,是在营造“我们正在摆脱中国依赖”的选举话术。
但这波关税消息一出,外界炸锅,白宫立马出来灭火。
美国财政部发言人解释:此次关税调整仅针对少数特定医疗用品,绝不代表全面对华施压。
说白了,这波澄清其实是因为美方心里清楚,现在中美的关系虽然紧张,但依然需要维持对话窗口。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美国通胀反弹、制造业复苏乏力。
加上大选年政治氛围高压,华盛顿迫切希望在“强硬姿态”与“现实接触”之间寻求平衡。
他们知道,一旦中国方面也做出强烈反制,像2018-2019年那样升级关税战,那对谁都不是好事。
所以白宫一边操作关税牌,一边又赶紧说不是针对你们别误会,典型的试探加控场双线操作。
面对美国这一连串操作,中国的回应也很有分寸。
商务部只用一句话:我们注意到美方加税的行为,具体细节请美方自行说明。
你看,这不吵架,不对线,但该表达的立场一个没少。
这种回应方式,其实透露出几个重要信号:
中国没有急于回击,展现出底气与战略耐心。
没有陷入美方预设的节奏,而是反守为攻,把解释压力抛给了美国。
中国将更多精力留给观察美国后续动作,为谈判留下空间。
这其实跟2018年那波“你加我也加”已经完全不同了。
如今的中国,在贸易博弈中越来越讲究节奏和布局。
你要说美国这波到底图啥?其实也不用绕那么多弯子,两个字:选票。
今年是大选年。
无论是拜登阵营,还是特朗普派系,都希望在“反中”这个话题上抢占高地。
谁更强硬,谁就能赢得更多“铁锈带”州的工人支持。
而医疗产品这种低端制造业,正是选民最关注的就业领域。
对于政客来说,给中国商品加税,不但能打中国产业链,还能演给美国人看:
我在为你们的就业、你们的工厂、你们的尊严出头!
至于到底有没有实际效果,他们并不太关心,反正选票到手最要紧。
所以你看,关税背后,不只是经济手段,更是政治操作。这才是这次事件的“根子”。
这次“245%关税风波”,只是中美在全球产业链竞争中的一场小插曲。
但它所揭示的是美国正在从“高科技压制”逐步过渡到“低端产业链争夺”的新阶段。
过去五年,美国重点围堵中国的高科技,比如芯片、AI、通讯。
但现在,他们开始回过头来,把矛头指向“我们最擅长的领域”——制造业。
从医疗耗材,到新能源电池,再到未来的汽车、光伏,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还会持续上演。
而中国,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应对。
这才是真正的较量,不靠喊口号,不靠互相放狠话,而是看谁能熬住、做实、走远。
文/编辑:千寻小百科
极目新闻:2025-04-16《美国公布的事实清单中对华关税加到245%?专家解读来了》
中新经纬:2025-04-16《美对华个别商品关税已达245%,商务部回应》
极目新闻:2025-04-17《美对华关税最高245%?中国人不怕鬼,更不怕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