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书,早点被人看到就好了

咩咩爱历史 2024-06-18 13:53:03

01

1820年秋天,杨炳南借着到广州访友的机会,顺便来了一趟澳门。

游逛到一个叫“桔子围”的地方时,突然听到嘉应口音。

转头一看,只见是一个年老的盲人。

没想到在距离嘉应州这么远的地方还能碰到老乡,顿感亲切,于是和老人用家乡话攀谈了起来。

并用笔记下了这位老盲人的神奇经历——

02

老人名叫谢清高,乾隆三十年(1765年)出生在广东嘉应州的金盘堡(今梅县区丙村镇)。

因为家里穷,谢清高大字都认不得几个。

17岁时,眼看日子过不下去了,便决定离乡,到外面闯荡,找口饭吃。

嘉应州出了一个名叫罗芳伯的牛人,十年前漂洋过海去西婆罗洲讨。生活,没几年工夫就统一了西婆罗洲,建立了一个叫“兰芳”的国家。

谢清高听说了罗芳伯的事迹后,心里激动不已,决定前往兰芳国。

可他没有罗芳伯的幸运,刚开进南海就遇上了大风浪,船翻,幸亏他抱着一块船板。

漂了一天一夜之后,碰到一艘路过的葡萄牙商船,把他救上了船。

葡萄牙人问谢清高是否要回广东?

谢清高表示不愿回国,愿意在船上充当水手,跟着他们去欧洲。

于是,开始了一场奇妙的海上之旅。

03

到达旧柔佛(即今马来西亚柔佛巴鲁)的时候,谢清高发现,原本属于柔佛苏丹国的这片土地,现在已经变成了英国人的地盘。

离开旧柔佛,船只驶过马六甲海峡,进入马六甲王国的区域。

马六甲王国曾是雄霸马来亚半岛南端的强国,如今也已没落,沦为了荷兰的殖民地。

继续向北,经过吉德、乌土、彻第缸,到达“明呀剌”——就是印度的孟加拉地区。

此时的孟加拉,也早已被英国征服。

在孟加拉,谢清高还发现了当地的一大特产——鸦片。

谢清高通过观察,发现了英国人设立有规模巨大的鸦片工厂,驱使着上万的孟加拉工人日夜不停地生产着“公班烟土”,再拿去毒害大清百姓。

谢清高忧心忡忡地感叹:

“迩年以来,闽粤亦有传种者,其流毒未知何所底止也!”

谢清高不知道的是,在他那个时代,英国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才只有三四千箱而已。

在他去世之后,英国对中国的鸦片走私才开始进入高峰,每年高达四万箱!

04

离开孟加拉,沿着印度海岸线,一路经“曼哒喇萨、笨支里、小西洋、孟买、苏辣,到达“唧肚国”——就是今天印度的第乌。

在谢清高之前,大清国内曾有一部《海国闻见录》问世,作者陈伦炯曾断言:

第乌西南的海洋中有一个巨大的“乌鬼国”,中国与西洋海路不通,就是因为这个“乌鬼国”隔断了海道。

但谢清高亲眼看到,第乌西南,“海波汹涌,一去万里,舟楫不通,深浅莫测,沿海各国不可得而纪矣”,并不存在什么“乌鬼国”。

这大概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绝佳范例!

从第乌向西南出发后就进入了广袤无垠的印度洋。

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到达了一个大洋中的岛屿,名叫“妙哩士”,也就是毛里求斯。

从各种史料上看,这是毛里求斯第一次见诸中国人所著的地理著作中。

从毛里求斯向西继续航行半个月,到达了一个险恶之地——这里“风日晦暝、波涛汹怒,寒雪飘零、六月不息,舟人战栗,咸有戒心”。

没错,他们到了著名的“好望角”。

这里终年风高浪急、天色阴暗,所以也称“风暴角”。

05

绕过好望角后,谢清高看到了一个小岛,岛上只有荷兰人和他们的黑人奴仆居住。

他把这个岛叫做“峡山”。

其实,这个小岛就是著名的“罗本岛”。

荷兰人自十七世纪占据此岛之后,就把这里当做囚禁重刑犯的地方。

谢清高当然不会知道,一百多年以后,这个岛上将有一名囚犯闻名于世,他的名字就是——拉尔逊•曼德拉。

06

离开罗本岛后,船只继续前行,走了七八天,到达了一座名叫“散爹里”的小岛。

这就是著名的圣赫勒拿岛。

此地为英国人占据,是英国船只来往的补给站所在地。

谢清高当然也不会知道,这个岛上后来将迎来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法国皇帝拿破仑,他将在这个岛上作为囚犯走完人生之路。

07

谢清高第一个到达毛里求斯、第一个到达好望角、第一个到达圣赫勒拿岛……

但是,他的传奇之旅还在继续。

驶过圣赫勒拿岛之后,继续向北航行,经过二十多天时间,终于到了目的地——“大西洋国”,也就是葡萄牙。

此时的葡萄牙,早已不复当年大航海时代的强盛,沦为了欧洲的二流国家。

不过,谢清高发现,虽是个小国,但科学技术比大清发达。

而且葡萄牙的海防实力依然不可小视。

在特茹河入海口的地方,葡萄牙人筑有两座坚固的炮台,“储大铜炮四五百架”,火力之强,超过大清任何要塞。

08

之后的日子里,谢清高又跟随葡萄牙商船前往了大吕宋(西班牙)、佛郎机(法国)、荷兰、伊宣国(比利时)、亚哩披华国(汉诺威)、祋古国(土耳其)、单鹰国(普鲁士)、双鹰国(奥地利)、绥亦咕国(瑞典)等欧洲国家。

但大多只是走马观花,没有给他留下太深的印象。

真正让他记忆深刻的,是英吉利国。

谢清高对英国的第一印象,就是英国的实力强大——“国虽小,而强兵十余万,海外诸国多惧之。”

英国人“急功尚利,以海舶商贾为生涯,海中有利之区,咸欲争之”,具有极强的侵略性。

谢清高还发现,英国国内“其禁令甚严,无敢盗取者,亦海外奇观也”。

尤其是军队的纪律更是严格——“二十人则为一队,号令严肃,无敢退缩”,和当时法纪松弛、日趋腐朽的大清形成鲜明对比。

英军采用线列步兵战术,线列火枪齐射威力巨大。

不过,谢清高因为没见到英军的实战,不知道英军的白刃战也很厉害,因此做出了“然唯以连环枪为主,无他技能也”的错误判断。

09

后来,谢清高还去了大西洋彼岸的“咩哩干国”,也就是美国。

那时的美国刚独立不久,经济不发达,国力有限,因此谢清高对这个年轻的国家印象不深.

只是对美国人使用的一种“火船”(即蒸汽轮船)比较有印象,但也只是视为西洋人崇尚的“奇技淫巧”之一而已。

他不知道的是,数十年后,西洋人的这些“奇技淫巧”将给大清国造成巨大的打击……

10

谢清高在海外整整漂泊了十四年之后,靠着勤劳节俭攒到了一些钱,他决定,结束四海为家的状态,选择澳门作为自己的定居之地。

嘉庆元年(1796年),三十一岁的谢清高告别了葡萄牙商船,在澳门桔子围租下了一间房屋,前屋当做杂货店,后屋作为生活空间。眼看着生活即将走上新的轨道,谢清高甚至还梦想着娶妻生子,成立家庭,然而,突然发生的一个变故改变了他的人生——

和他熟识的一位葡萄牙商人因为资金周转困难,向谢清高借了150块银元,讲好一年后连本带息归还,没想到此人是个“老赖”,无论谢清高怎么催促,就是一文不还。150块银元,那是谢清高绝大部分的积蓄,现在血本无归,一切希望都破灭了!

谢清高在极端的焦虑和绝望之下,患上了眼疾,因为无钱医治,最终不幸失明。变成盲人的谢清高靠着那一爿杂货店艰难度日,直到二十年后与到澳门游玩的老乡杨炳南偶遇,他的传奇人生才被人所知。

杨炳南将谢清高的海外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命名为《海录》,并在嘉庆二十六年(1821年)正式出版。遗憾的是,贫病交加的谢清高没能看到《海录》的出版,就在穷困潦倒中默默无闻地去世了。

清代版本的《海录》

《海录》的命运与谢清高一样,在出版之后始终默默无闻,没有多少人注意这本书。

在当时的大清国人看来,海外诸国,大多是些不值得关注的蛮夷之邦,这样一本记载海外交通和各国风俗情形的书,最多只能当个茶余饭后消遣的“闲书”,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

直到这本书出版了近二十年之后,正在广东查禁鸦片、同时对西洋各国产生浓厚兴趣的林则徐,才在偶然间发现了这本“奇书”。他将此书交给了自己的好友魏源,后来成为了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时的重要参考书。

至此,谢清高的名字和记载他海外经历的《海录》才为世人所知。

然而,一切都太晚了……

参考文献:《海录校释》、《清代澳门中文档案汇编》、《关于<海录>及其作者的新发现与新认识》、《略论清代前期沿海地区士人对世界的认识──以闽、粤、浙为例》

3 阅读:734
评论列表
  • 2024-06-18 15:02

    牛人啊,两百多年前就环球旅行了[点赞]

  • 2024-11-13 04:52

    清高随夷舟巡海上,出妙俚士岛复向西南逾旬,但见海上白浪如沸,怒涛接帆,一浪袭来,甲板上诸水手皆倒地,上下湿透,夷人纷纷当胸划十字高呼:上帝保佑!然风浪并不稍减,大舟随时可倾覆。夷人皆哭曰:吾今日要去上帝那里了!清高见此刻危急,回舱中取妈祖像,小香炉,线香三支燃起,跪地以梅州话祈之。风浪遂缓。清高泪光盈目:离乡万里妈祖仍能佑我等平安。诸夷人奇之,纷取银币以谢清高,船长乃里斯本人士,取大金币一枚馈清高,邀清高为二副。清高辞过,每日仍服水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