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游戏,你直接怒了。
你觉得它就是学习的最大敌人、进步的障碍,于是你怒气冲天,把手机摔了,拍着桌子说:“从今以后,不许玩游戏!”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这种“怒火中烧”的时刻,几乎每个家长都经历过。
尤其是当成绩下滑,孩子似乎懒得动弹,眼看着他们陷入游戏的虚拟世界,做家长的就觉得游戏简直是万恶之源。
可是,亲爱的家长们,问题真的是游戏吗?你以为禁了游戏,孩子就能乖乖待在书桌前埋头苦读了吗?

抱歉,真相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你以为,单纯禁止游戏能让孩子从此“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那大概没见过,孩子偷偷摸摸打开游戏时那副“老神在在”的模样。
就像哈佛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的“白熊实验”告诉我们的——越是压抑的东西,越是会反弹得更猛烈。
想想看,如果你把气球按进水里,等你松开手的那一瞬间,气球可不会悠然自得地漂浮上来,它会迅速腾空,飞得更高。
禁令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显然不行。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既然禁止游戏无效,那我们又该如何是好?孩子玩的虚拟世界好像无所不在,放任他们继续沉迷又不现实。
游戏是好,沉迷是不行,那该怎么找到平衡点呢?
不得不说,这是每个家长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莎士比亚曾说,“游戏是小孩子的工作”。
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实际上,今天的游戏不仅是孩子们的娱乐消遣,更是他们建立社交联系的重要手段。你没见过孩子们在课间讨论游戏的情景吗?
那种激动、兴奋,仿佛一切话题都能在游戏里找到通道。
曾经有同事跟我吐槽,她的孩子在学校总是“孤独寂寞冷”,完全没有和同学们有共同话题,尤其是关于游戏这块儿。
直到有一次,她无意中问到,《蛋仔派对》到底怎么玩?孩子马上就跟她说:“下课后大家都在聊这个啊!”
孩子们通过游戏建立的联系,不仅仅是在争夺虚拟世界中的胜利,而是在现实世界里,通过一个共同话题,打破了彼此的隔阂。
曾经网络上就有一篇报道,讲了一个刚转学的小女孩。她转学三个月,居然一个朋友都没交到,原因竟然是“下课时同学们聊游戏,她完全插不上话,像隔着玻璃看别人说话一样”。
这些游戏早就不是单纯的娱乐,已经成为了孩子们表达自我、建立关系和沟通思想的重要方式。
如果家长禁止孩子玩游戏,实际上就是切断了他们与同龄人之间的连接。
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自己与他人渐行渐远,甚至有孤立无援的感觉。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孩子们玩游戏时,他们常常能表现出一种非常专注的状态,好像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眼里只有那个虚拟世界。
其实,这种状态有一个心理学术语——“心流状态”(Flow)。游戏为孩子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小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们不仅能够暂时忘却烦恼,还能释放掉积压的压力。
你可能会问:“这些游戏怎么这么神奇,能让孩子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秘密。
游戏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暂时隔离外界的机会,他们可以在游戏中找到自己的节奏,享受短暂的愉悦感,顺带消解掉生活中的一些焦虑和压力。
就像成年人在忙碌了一天后,偶尔玩一会儿游戏,放松放松。
孩子们其实也需要这样的时刻,在游戏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放下那些现实中不容易处理的压力,获得一种暂时的心理解药。

“堵不如疏”——大禹治水的智慧早就告诉我们,想要解决问题,直接堵死不如采取疏导策略。
与其一味禁止孩子玩游戏,不如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让孩子在享受游戏的乐趣同时,学会如何自我控制,避免沉迷其中。
家长需要做的,不是简单的禁止,而是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
比如可以为孩子设定游戏时长限制,或者规定在完成家庭作业之后才能玩游戏。通过这种方式,孩子既能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又能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平衡学习与娱乐。
通过这些规则,孩子们不仅能玩得开心,还能在一定的限制下,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

所以,在教育的道路上,简单的禁止从来都不是长久之计。
就像冲浪教练不会让学员远离波浪,而是教他们如何掌握节奏、保持平衡。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孩子们学会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保持自己的节奏。
我们不能让孩子远离游戏,而是要帮助他们理解,如何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平衡,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学会自控。
亲爱的家长们,别再用“禁止”的暴力方式来“治水”了。
与其硬性禁止,不如理解、引导和适度规范,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到乐趣,在其中学会自律,最终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