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的青春,基本上都是在迷茫和懒惰之间徘徊。
你以为初一就像一个轻松的开局,反正“还早”,不需要太急。到了初二,压力开始有点大,但你又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能抓住机会、逆袭成那种满分天才。
到初三的时候,你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时间再拖延了,马上就要面对那个“生死时速”的中考了。

于是你开始想:“如果我早点开始努力,是不是会更好?”但往往这时你只能在心里默默叹一口气,觉得“早知道就不这样了”。
可惜啊,时间没有“重启键”,那些错过的时光,你只能在回头看时感叹。
所以,不要误会了,初三并不是最关键的。
初三更多的是复习阶段,迎接中考的考前冲刺。这个时候,你会面临一条被压缩得非常紧张的复习时间线,还要拿出你前两年积累下来的成绩来“验收”。能从差生逆袭成高分生的,大部分都得依赖于初一和初二的努力。
你想要在初三拼命一搏,弥补之前的懒散?
抱歉,时间不够,心有余而力不足。

到了初一,很多人抱着一种“初一不重要”的心态,想着“反正才刚开始,没关系”。这时,你觉得自己可以慢慢来,觉得初一不重要。
但问题是,你错过了初一,你能等得了初二吗?初一可不是简单的过渡,它是你整个初中生涯的基石,是文理各科的根基。
试想一下,数学里面的几何证明题,如果你在初一连最基本的公式都没掌握好,那你后面怎么做那些复杂的计算和推导呢?
感觉就像拼拼图,拼到一半才发现缺少了几个关键的拼块,结果整个拼图都歪了。到最后,你只能依靠“拼凑经验”来应付,结果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有些学生,初一刚开始就看到加减乘除这些基础内容,觉得天都快塌下来了。可如果在这个时候不搞清楚每个基础概念,不去记牢、不去练习,到初二你面对几何、代数,甚至概率的时候,估计只能用“手忙脚乱”来形容了。
而且基础没打好,就像是踩在冰面上,走一步心惊胆战,生怕一不小心就摔个四脚朝天。

初二来了,你就会发现,初二比初一要难得多,尤其是数学、物理和英语,难度简直是一个陡坡,根本不给你喘息的机会。
初二不再是单纯的“基础积累”,而是进入了“拔高”阶段。
你初一学的那些知识,到了这个时候,要在你原本的理解上再加深,学到的英语词汇要用在更复杂的句型和听力上,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公式,而是要理解公式背后的推导过程。
物理,已经不仅仅是看图说话了,你得学会用力学去分析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你翻翻初二的物理课本,看那些力的作用、杠杆原理,刚开始根本不知道怎么理解。如果没有初一打下的基础,初二的知识你一定会觉得特别混乱,像是“乱成一锅粥”。到那个时候,早早错过了的基础知识,很难再补救了。
你可能会问:“那初二结束后能翻身吗?”可能吧,但就像一辆车如果已经滑行失控,再想刹车,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你错过的每一个知识点,到初二结束,恐怕都再也捡不回来了。

初三,你基本已经“没得选”。
再想大幅度进步,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初三的学习节奏超级紧张,除了要学习新知识,还要面对复习压力,别想着在最后时刻能够靠“最后的冲刺”翻盘。
初三上学期,任务明确——复习、做题、回顾错题,争取尽量提高自己的总成绩。如果你到这个时候才开始努力,虽然可能有一些提升,但想要从“差生”变成“高分生”几乎不可能。
有些学生到了初三才意识到自己拖延症的严重,开始拼命学习。
但问题是,初一和初二的积累早就决定了你的优势和劣势。你到初三才开始拼命去弥补,根本赶不上时间的脚步。
别幻想“最后两个月”的努力能把缺口填满,时间和精力根本不允许。

所以,要想逆袭成功,最靠谱的方法就是从一开始就行动。
初一、初二、初三,每一年有不同的学习任务,每一年的努力强度也应该逐步增加。你能做的,就是在每一年都打好基础,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学习时光。
做到这一点,等到中考那天,你也许能站在考场上,轻松一笑,告诉自己:
“我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