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汉文化孤岛,这里保留着传统门第文化,古韵古色的隆里古城

旅途琪遇记的探险 2024-10-20 04:07:16

云雾间是青山绿水一幅美好的田园风光,田园中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古城,古城里一条黑色鹅卵石铺就的大蜈蚣格外引人瞩目,余秋雨曾描绘这里为汉文化的孤岛,这里就是隆里古城。

越接近古城就越能闻到古朴的气息,东城门不大,在城门的外围是已经倾斜的木质建筑,城门连接着石头搭建的城墙,城门虽然不大但基座阁楼都有,功能性还是很强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隆里古城基本上保留了明代留下了完整布局,距今也已经有600年的历史了,明洪武时期在隆里设千户所,同时兴建古城,当时1000余名官兵受命屯垦戍边镇守于此,到了永乐年间再次修筑古城堡。古堡的作用在当年就是军事防御。

我们从高空俯瞰古城里街巷交叉均不成“十”字型而以“丁”字街道结构作为主要轴线,这与我们看到的许多大古城走着明显的区别,这就是这座军堡军事功能的展现,城中不开“十”字,原因是“十”与“失”谐音,作为军事城堡,失可是禁忌,而开“丁”字,寓意“人丁兴旺,城池永固”。

在贵州的东部,这一片区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而我们看隆里古城的建筑却是充满了汉文化风格,平直的街巷和徽派风格明显的院落建筑,这些都是当初那些军事移民从中原带过来的“乡愁”的载体,我想也正是因为这样余秋雨才会说这里是汉文化的孤岛。

我们走进古镇之后,也确实被这里的文化气息吸引,祠堂、庙宇、宅院、书社等等都在向我们讲述着在这里传承的文化。

隆里门第文化分郡望、名望、家风,郡望为祖籍发源地,名望是以姓氏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别号作为代称,家风就是门风,是祖辈对子孙后辈是训导。

在古城里每一处细节都蕴藏着传统文化在里面,城中的书院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龙里古城的书院可大有来头,距今有千年的历史。

王昌龄因写一首 《梨花赋》借歌颂梨花的洁白讽刺那些权贵们昏庸无道,得罪了朝廷,被唐玄宗贬到这里,在这创建了龙标书院传教授学当地老百姓非常敬重他。

现在隆里城内有龙标书院,城外有状元桥, 状元亭都是为纪念王昌龄而修建的。

书院自唐代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修建,据统计仅明清两代在这里学业有成出进士3人,举人18人,贡生60人,出仕为官的知县以上的15人。由此可见整个隆里的学术氛围也是十分浓郁的。

在古城里另一大看点就是从中心通往南门的街上趴着一条大大的蜈蚣,蜈蚣街,又名南门大街,全长93米,宽8.5米鹅卵石铺就成一条巨大的蜈蚣图案。蜈蚣头朝上,脚朝下南门口蜈蚣背宽2米,脚长2.5米,共56只脚。从空中看真的是让人后背发凉,感觉很恐怖。

蜈蚣街的来历和吴三桂有关,有“脚踩吴三桂”的意思。“蜈蚣”即“吴公”指平西王吴三桂,吴三桂当年到云南后,专门派人到隆里所收缴千户所官印,变军户为民户,从此隆里人失去了高贵的身份,当地人非常痛恨吴三桂,把他放在地上让人们一脚一脚的踩也成了一段历史轶事。

隆里古城的花脸谱是这里的非遗文化,源于北宋“蓝季子会大哥”的传统故事演化而来。赵匡胤原有十二个结拜兄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王朝之后,大宴群臣,然而却忘了封赐他最小的那位义弟蓝季子。蓝季子就把自己画成花脸用言语刺激赵匡胤。

由这个故事带来了灵感,当年在这驻守的官兵把它演绎成了戏曲,发扬光大并传承至今,年年如此,从不间断,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隆里古城四周是良田千亩,阡陌纵横,古城里古香古色,而且生活气息浓郁,是一座活着的真古城,游客还非常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