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史上最大的阳谋!伟人的“旷世之作”,成为了日军的噩梦

是烟火流年 2025-03-11 20:27:29

1937年12月13日,六朝古都南京遭到了日寇侵略,转眼之间成为了人间炼狱。

30万同胞的哀嚎响彻了华夏大地,而国民党号称“战无不胜”的德械部队却丢盔弃甲、仓皇而逃,国民政府甚至作出迁都重庆之举。一时间,“亡国论”传遍了整个中国,不少人丧失了战斗的意志,而就在这时,毛主席的一本“旷世奇作”横空出世。它被誉为抗战史中最大的“阳谋”,也成了日本军国主义挥之不去的噩梦。这本“旷世奇作”到底是什么?它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呢?实事求是,《论持久战》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前,毛主席曾对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过,“不久的将来,中日之间必有一战,这一战也会是旷日持久的。”

伟人的眼光总是高瞻远瞩的,随着“七七事变”的到来,此话一语成谶,而“旷日持久”这四个字,也成了中华民族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所在。

1938年初,徐州会战打响,虽然在作战期间我国军队取得过像台儿庄战役这样的大捷,但由于最高军事指挥当局的错误想法,徐州地区还是于5月19日陷落。日寇集结兵力,开始向中原腹地进发,在这危急关头,举国上下人心惶惶,而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却胸有成竹,在遍地都是“亡国论”和“速战论”的氛围中,提笔写下了《论持久战》。

人民为什么对抗日军没信心?中国实际战局到底如何?与日军作战,取胜之道在哪里?这是毛主席自抗战以来就苦思冥想的三个问题,也是《论持久战》的大纲与核心。当徐州会战进行到最后一个阶段时,毛主席就坐在延安的一个破窑洞里开始构思《论持久战》了。

白天军务繁忙,根本抽不开身,所以毛主席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挤时间写。这部“旷世奇作”的创作历时只有短短的半个月不到,但它的创作历程却是无比艰难辛酸。在这段时间内,毛主席睡觉的次数只有寥寥几次,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夜,双眼布满血丝,脸颊深深凹陷,头上也多出了一些白发。警卫员看到毛主席这样都心疼不已,几次三番地劝说他要保重身体,并亲自将饭菜端到他面前让他趁热快,吃完可以抓紧时间休息一下。但此时的毛主席却忙得连抬头的功夫都没有,只是一味地“敷衍”他们,然后就专心于自己的写作中。

可以说为了这部《论持久战》,毛主席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饭菜往往都是一口没动的,床上的被褥也没被摊开几次。而对于《论持久战》的写作,毛主席除了分析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外,还坚持研读《孙子兵法》,并翻看了大量西方军事著作和日本军国主义奉行已久的典籍,可以说《论持久战》是一部结合实际、贯穿古今中外的集大成著作。5月底,毛主席结束了这次的写作,在这部著作中,毛主席回答了自己提出的三个问题并指明了抗战的道路。

首先人民为什么对抗日军没信心?因为在日军的猛烈攻势之下,中国军民取得的胜利屈指可数,而究其失利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国民政府杠杆自用,认不清当下局势;二,内讧不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有待加强。另外当时中国的实际战局到底如何呢?

毛主席认为,虽然从表面来看,中国军队节节败退,东北、华北、沿海甚至是中原腹地都有所陷落,大部队只能不断往西南方向撤退,但是,以土地面积和控制人口来衡量抗日战争的胜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日本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战时两国人口的有效比重约为3.2∶1,而日本之所以会喊出“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口号,一方面是由于盲目自信,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知道自己经不起持久战。

因此只要中国人民能团结一致,只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能始终站在一起,只要把日本拖得筋疲力尽,那么最后取得胜利的一定会是中国。而在这当中,中国人民能否做到摒弃一切、合力抗日是取得胜利的核心所在。最后毛主席在解释了前两个问题之后,又详细地阐述了我国的取胜之道是什么。

他在假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无比牢固的前提下,认为抗日战争将会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现在大家都熟知的防守阶段、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中国国土这么广袤,就适合用来拉长战线,开辟多个战场,而正面战场和后方战场一定要密切配合,在前期以牵制敌军主力、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为主,后期要分割敌军、增强自身实力,抓住机会予以反攻。另外他也强调武器装备都是次要的,最终决定抗战胜利的不是天时,不是地利,而是人和。多国传阅,威慑日本《论持久战》写完之后,毛主席马不停蹄地就在延安召开了学习大会,在会上详细讲解了书中的观点,指明了以后要走的道路,并要求全党全军用心学习。

之后这本《论持久战》也出现在了蒋介石的办公桌上,蒋介石并非无能之辈,他看懂了毛主席的意思,也采纳了其中的一些办法,比如划分了交战区、预战区和大后方。可他一直以来的刚愎自用和独裁倨傲不允许他承认毛主席的优秀,也无法让他真正做到摒弃一切合作抗日。

但蒋介石的否认无法阻挡各界人士乃至是反法西斯同盟对这部著作的追捧。宋庆龄先生广邀外国友人参与《论持久战》的翻译工作,想将这本著作送出国门以供学习。冯玉祥自费刊印,下发到全军每一个战士的手中;美苏英法各国领导人人手一本,全都纷纷赞叹毛主席深厚的军事造诣和独到的战略眼光。当然,这本著作也传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本土上。在毛主席同意公开刊印《论持久战》时,党内曾经有人担心会被日本针对学习,不过面对这样的忧虑,毛主席则表示,“不用藏着掖着,大家相互学习嘛!”这样无所畏惧的底气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因为毛主席早已看清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实质和这场战争的核心。

作为主战一派的冈村宁次还试图从这本书里找到击垮中国的办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被击垮的却是他自己的内心。

而三笠宫崇仁亲王并非主战一派,他还曾经来过中国战场试图了解对华战争的真实情况,可是等他亲眼看见人间炼狱之后,他对自己一直虔诚信奉的“大东亚共荣”产生了怀疑。等读到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后,他才惊觉原来日本进行的是一场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而且这场不正义的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回国之后的崇仁亲王将《论持久战》推广至军中,说出了中国一行的真实见闻,并写下了一封对侵华战争的反省文章。这样的举措在日本引起了强烈反响,凡是看过《论持久战》的民众都谴责国家为何要发动这场战争,很多士兵乃至军官都后悔来到中国参与这场战争。一时间,人心惶惶、军心动摇地变成了日本军队,作为主战头子的东条英机自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他的进言下,裕仁天皇封了自己弟弟的口,将《论持久战》列为了禁书。

不过,自欺欺人永远不可能取得胜利,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任凭军国分子如何挣扎,既定的结局都不会改变。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已近穷途末路的日本竟然又悍然发动了珍珠港事件,在美国全面参战之后,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兵力受到了极大牵制,已经一步一步走向了溃败。

1944年初,反法西斯同盟在太平洋战场上开始了反攻战争,中国军队也先后进入了局部反攻的阶段。次年8月,苏联军队与驻扎中国东北地区的日军开始了正面交锋,美国往广岛、长崎扔下了两枚原子弹。

全面溃败的日军再也没有了反抗的能力,同月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历时14年之后,中国人民终于等来了正义的结果。

《论持久战》不是枪支器械,不能在战场上给敌人造成实际伤害,但它武装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坚定了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也瓦解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在全面抗日战争中,《论持久战》是当之无愧的抗战理论纲领,它就像一颗“定心丸”,稳住了所有华夏儿女的心,而这一部著作,也再一次验证了毛主席的雄才伟略和高瞻远瞩——任何侵略战争,都将陷于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

1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