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过头看,东北的确只是先行者而已。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是全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十年间,人口合计减少了1099万人,其中黑龙江减少了646万,吉林减少了338万,辽宁减少了115万。
2021年东北三省人口又合计减少了超100万人,2022年东北人口合计又减少了86.4万人。
然而,随着2021年全国人口增量创历史新低,2022年全国人口正式转向,2023年全国人口减少速度加快,很多曾经嘲笑东北的地区,也在东北化了。
典型如山河四省,还有整个中部地区。
山河四省中,目前河北尚未公布数据,留待下一篇分析,这一篇聚焦中部六省。
去年本号写过一篇《首次!中部六省,人口集体负增长》的文章,描述了2023年中部的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六个大省,人口全部负增长。
2023年六省人口合计减少133.333万人。
2024年中部局面稍微好了一些,安徽的常住人口由负转正,增加了两万人。
河南、湖南、湖北的人口减少规模比2023年有所收窄。
河南2023年减少57万人,2024年减少30万人。湖南2023年减少36万人,2024年减少29万人。湖北2024年减少6万人,去年减少4万人。
江西、山西的人口减少规模则扩大了一点。江西2023年人口减少12.97万人,去年减少13万人。山西2023年减少15.36万人,去年减少20.03万人。
2024年中部六省合计减少94.03万人。
中部六省两年合计减少了227.36万人。
02 | 东北化背后,大势所趋无论是山河四省的东北化,还是中部六省的东北化,背后都是大势所趋。
全国人口2021年见顶,
2022年至2024年三连降。
其背后的直接因素是出生人口持续下滑,并低于死亡人口。尽管去年的出生人口出现了增长。
2024年出生人口954万,死亡人口1093万人。
不过,出生人口在龙年迎来了逆转,相较于2023年增加了52万人。
其中因素本号也分析过。
2023年随着疫情结束,补偿性结婚潮出现,致使2023年结婚人数上升至768万对,相比于2022年增加了84.5万对。
与此对应,2024年出生人口954万人,相比2023年增加了52万人。
然而,2024年的数据,再次创下45年来新低。
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对数610.6万对。
结婚对数是出生人口的函数,或者说直白的,结婚对数直接决定了出生人数。
2023年补偿性结婚潮让新生儿人数久违地增加了,那2024年结婚人数创下历史新低,便意味着2025年的新生儿人口,可能会出现更大幅度的下滑。
具体到中部六省来看看。
第一,自然人口减少,是中部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过去两年人口减少很猛的湖南,其人口减少的一半量源自自然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减少。
2023年湖南省常住人口减少36万人,而自然人口减少了20.3万人,净流出人口则为15.7万人。
2024年湖南省常住人口减少29万人,自然人口减少11.1万人,净流出人口则为17.9万人。
还有湖北,过去两年人口减少,基本就是自然人口减少所致,人口实际上是净流入的。
2023年湖北常住人口减少6万人,自然人口减少了18.4万人,意味着当年湖北有12.4万外省净流入人口。
2024年湖北常住人口减少4万人,自然人口减少18.3万人,同样有14.3万外省净流入人口。
第二,人口净流出,也是核心原因之一。
河南、山西、江西主要是人口竞争力不足所致。
河南过去四年常住人口合计减少了156万人,但其自然人口2022年才开始减少。2022年其自然人口减少1万人,2023年减少9万人,2024年数据尚未公布。
2021年至2023年,河南省自然人口仅减少4万人。这就意味着过去四年河南省有超150万净流出。
山西、江西亦是如此,只是流出人口规模小一些。
山西过去常住人口合计减少44.54万人,自然人口合计减少16.89万,计算可得过去四年山西人口净流出27.65万人。
江西过去四年常住人口合计减少16.85万人,自然人口合计增加2.1万人,意味着过去四年该省人口净流出了18.95万人。
这些数据正好与去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相呼应。
该《报告》显示:
东部地区是农民工净流入最大的地区。中部地区则是农民工净流出最多的地区,其次是西部、东北。
第二部分已经说到,湖北省通过常住人口减少量数据和自然人口减少量数据可计算,2023年与2024年分别有12.4万、14.3万人口净流入。
安徽省之前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据没有公布,仅公布了出生率和死亡率。
但2024年的数据有详细披露。
2024年安徽省出生人口37.8万人,死亡人口51.5万人,自然人口减少了13.7万人。
而2024年安徽省的常住人口增加了2万人,以此计算去年安徽省有15.7万人口净流入。
这一人口净流入量放眼全国,都能排名靠前的。
安徽何以如此强悍?
第一,得益于其坚定不移的强省会战略。
中国内地城市大多都是走强省会模式,安徽也不例外,对于安徽来说,这无疑是正确的路线。
经过多年的强省会发展,如今的合肥,经济首位度26.9%,也即超过四分之一的GDP被装在了省会合肥。
而从老大与老二角度来看,合肥是芜湖的2.7倍。
强省会带来的不错的结果之一,就是人口竞争增强。
合肥这两年的人口增量非常彪悍。
2023年合肥常住人口增量高达21.9万人,位居全国第一。
2024年的14.9万的增量,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贵阳、深圳。
而且,在此增量助攻下,合肥常住人口规模突破1000万,成功晋级千万人口城市俱乐部。
第二,得益于产业强势崛起。
过去二十年的狂奔,经济狂飙突进只是表象,表象背后,是安徽的工业实力突飞猛进。
根据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安徽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营收高达54918.5亿元,同比增长6.6%。
这一规模位居全国第六位,远高于其GDP排名。
同时还可以看到,安徽2024年的规模以上工业营收位居中部六省之首,比河南、湖北高出一个段位,当之无愧的中部工业第一省。
工业强悍背后的主要支撑力,汽车制造业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安徽省公布的2024年统计年鉴披露,2023年安徽共有13个千亿产业,其中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位居第二,为5576.62亿元。
安徽这一汽车制造业实力在全国,依旧可以位居全国前十。
2024年安徽省汽车出口全国第一。
2025年前两个月,安徽以44.48万辆汽车产量超越广东,位居全国第一。
安徽的汽车工业主要集中在两个城市,省会合肥与副中心芜湖。
从安徽省公布的统计年鉴来看,2023年芜湖汽车产量120.24万辆,合肥为85.76万辆。
2024年合肥与芜湖在汽车工业上,同时大爆发。
合肥官方数据显示,去年合肥的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5%,合计拉动规上工业11.4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突破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6%,创近24个月新高;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百万辆、达137.6万辆,增长84.5%,充电桩、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分别增长1.5倍、31.2%。
芜湖官方数据显示,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0%,增长贡献率达4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29.2%。
最关键的是,安徽的汽车出口主要贡献,来自芜湖。
当地统计局数据显示,芜湖汽车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产业贡献度占芜湖GDP一半以上。外贸方面,2024年前11个月,其汽车出口整车65.9万辆,占安徽全省比重近八成。
而且,芜湖的汽车工业因为华为的赋能,正迎来第二次气运。
之前写华为四界的时候,本号就提到过,华为除了支持重庆,打造了问界品牌外,还与芜湖的奇瑞合作打造智界,与北京的北汽合作打造享界,与合肥的江淮合作打造尊界。
奇瑞控股集团发布2024销量年报:
随着12月份以月销汽车298505辆、同比增长38.4%的成绩收官,奇瑞集团2024年全年销售汽车达到历史性的2603916辆,同比增长38.4%,创造了年销量的历史新高。
此外,奇瑞还披露,2024年奇瑞出口汽车114.46万辆,同比增长21.4%,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位。
正因为如此强悍,所以,我们看到,去年安徽省人口增加的,不仅只有省会合肥。副中心芜湖也增加了4.1万人。
16个城市,人口增加的占比超一半。
所以说,强省会并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正如我不断强调的,强省会和均衡发展模式,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
内陆地区走强省会,才能抵御沿海地区的疯狂虹吸。
强则兼顾,弱则核心。内陆地区,只能弱则核心,壮大省会,才有逆风而上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