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吃货研究所
前不久,古城开封的“王婆说媒”火了一把。不过,大多数游客去开封并不是奔着脱单去的,而是冲着自北宋东京汴梁传承至今的历史底蕴和美食去的。由于缩写一致,“开封菜”的名头常常被“肯德基”掩盖。其实,来到开封的人都会感慨,这里比肯记好吃多了!正餐胃、小吃胃、甜品胃……在开封到底要填满多少个胃?
现在说起灌汤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淮扬菜里的蟹黄汤包。但开封人都认为,上溯源头的话,开封才是灌汤包最早的故乡,后来随着宋室南迁,灌汤包传播到了江浙一带,并且加入了当地特产的蟹黄。开封人心目里,最正宗的灌汤包只能是纯肉馅。有些地方美食虽然声名在外,但基本只有游客才会光顾,开封灌汤包却不一样,本地人也经常吃,并且会颇有耐心地等待店家现包现蒸。菊花是开封的市花,名声在外的灌汤包也被比喻成“皮像菊花心,馅似玫瑰瓣”,薄皮上褶皱细密,包裹着鲜汤和肉馅。开封灌汤包里的汤是在拌馅时分几次加入高汤,不断搅拌,让汤与肉馅融合成黏稠的膏状“水馅”,在包子蒸熟后,汤汁恰到好处地渗出。
“桶子鸡”并不是“童子鸡”,而是开封本地特产的一种卤鸡,公认去开封旅游必买的伴手礼之一。在卤制的时候,鸡的内脏已经从翅膀下方开口掏空,腹部鼓起,造型有点像桶,所以叫做“桶子”。整鸡在老卤汤里煮制时,鸡肚子里还会塞入一叠洗净的干荷叶,为鸡肉增加特有的香味。
“鲤鱼焙面”是开封著名的功夫菜,它原本叫“糖醋软熘鱼”,位列豫菜十大名菜之首,据说和饱受吐槽的西湖醋鱼源出同门。一条大鲤鱼的躯体上打上方向不同的花刀,这样油炸后可以实现头尾扬起的视觉效果。全鱼先炸再烧,加入糖醋料汁,出锅后盖上一层细如发丝的炸龙须面被子。裹着浓稠汤汁的鱼肉色泽金红,酸甜鲜嫩,让人一改鲤鱼不好吃的刻板印象。龙须面酥松金黄,蘸着汤吃更美味,令人完全忽略了它的高热量。
河南的“省汤”胡辣汤,在开封当然到处都能喝到。还有一种胡辣汤的plus版“三狠汤”,汤里的配菜主要是瘦肉丝、笋丝和木耳丝,但它们并不“狠”,三狠指的是味道“狠咸、狠辣、狠酸”,辣味并非来自辣椒,而是由胡椒粉调出,特别适合在天冷的时候喝,很快就会喝出满头大汗。
胡辣汤丨图虫创意在开封吃早餐,既可以喝到羊肉汤、驴肉汤,也可以喝到重口味的羊双肠汤。羊大肠、小肠、羊肚、羊腰、羊血等“杂碎”共同熬煮,厚厚的羊油飘在表面。一碗羊双肠汤的分量相当扎实,满满一碗几乎都是羊杂,汤反而成了配角,散发出特殊的味道,不能接受羊膻味的人可能需要做一番心理建设,而对喜欢吃内脏的人来说,这样一碗可太丰富了,不同口感的羊杂或软韧,或Q弹,或绵密,配上醇香的浓汤,美滋滋。
如果在开封夜市看到排长队的摊位,很大可能是在等羊肉炕馍出锅,它也是开封美食里最“出圈”的食物之一。名叫“炕馍”,其实是羊肉馅饼,但并不是先包好馅饼再烙的做法,而是在烧热的鏊子上抹些羊油,放上薄薄的面皮,撒上一层孜然、葱花调味的羊肉馅,再趁热压上另一张面皮,翻过来将两面都烙得焦黄香脆就做好了。肉+碳水的组合,再加上灵魂羊油,香就一个字!
各地几乎都有凉粉,但开封人自豪地认为,本地的炒凉粉最好吃。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有的地方吃炒豆子,也有的地方吃猪头肉,在开封则必吃炒凉粉。开封炒凉粉的秘诀在于加入的“秘制酱”,其实就是曾经登上《舌尖上的中国》的西瓜酱,开封叫“豆豉儿”。黄豆和西瓜瓤共同发酵,做出的酱咸中带甜。一口巨大的平底锅里,滑嫩的凉粉块儿和葱、蒜苗、西瓜酱一起快速翻炒,酱汁入味,热香扑面而来,底部焦脆的锅巴,更是炒凉粉的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