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皮囊上的“惊鸿一瞥”,角色的真实感蔓延至屏幕外,更能令观众着迷。
凭借“秀儿”实力出圈的老戏骨张少华,早年曾塑造了无数慈母角色,堪称“妈妈专业户”。
随着《我的丑娘》上映,“子不认母”,卑微到尘埃里的淳朴老母亲形象。
抓住了观众最为柔软的内心,赚足了大家的眼泪。
本是德艺双馨老艺术家,却被爆料曾“抄家抢画”。
一时间“人丑心更丑”的舆论将其推向风口浪尖。
这段与评剧艺术家新凤霞的恩怨往事,到底从何说起?
幼时丧父,16块的“从艺路”出生在北京南城的张少华,算是个“贫苦大妞”。家中兄弟姐妹9个,日子拮据倒也知足。
然而好景不长,常年奔波在外的张父,或许是积劳成疾,张少华3岁时,父亲便英年病逝。
生活的重担一下子便落到了张母肩上,迫于生计,改嫁他人。
张少华也被送到了奶奶身边抚养。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大姐很小便在外面做工,糊灯笼,做毛笔,为母亲减轻负担。
13岁的张少华自然也想帮母亲做些什么,在得知成为评剧演员,便能有每月十六块的工资时。
虽然不懂评剧为何物,但还是毫不犹豫报了名。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去了家中就能少个人吃饭”。
揣着这样一个朴实纯粹的目的,张少华误打误撞被我们评剧院成功录取,开始自己的演艺生涯。
那时学戏的都是穷苦人家,谁也不愿意将孩子送去学所谓的“下九流”。
张少华不以为然,对她来说,学戏,是改变他命运的出路。在评剧院的日子,张少华格外珍惜。
一个云手,一个盘腕,台上羞涩舞起水袖的女子,这一挥,便是六年。
此时急切想要出人头地,补贴家用的张少华却犯了难。
作为号称“人间尤物”的青衣一角,扮相最美不说,身段也要最柔。
相貌平平成了她“过不去的坎”。
于是无缘青衣的张少华当机立断,决定改唱彩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丑角”。
一出《杨三姐告状》,让以彩旦亮相的张少华惊艳出场,扎实的功底让众人连连叫好,声名鹊起。
随着电视电影新兴文艺形式的出现,多元的文化也给传统戏曲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走向衰落的评剧行业让张少华不得不“另谋出路”,没想到这一“转行”,当真让她闯出了个名堂。
大器晚成,成就“母亲专业户”偶然的一次机会,让她接到了《武夷仙凡界》的剧本。
虽然只是出镜几秒的小角色,但也总算走上了大银幕。
此时的张少华已经46岁,年近半百却还是个“新人演员”。
这也让她在影视圈其实“并不好混”。
张少华并未就此作罢,别人不要的,她要!
跟着群众演员一起蹲在剧组门口等戏,哪怕多小的角色她都不放过。
可即便如此,张少华也仅仅只是混了个“眼熟”,观众更是不记得“还有这号人物”。
事情的转机也很快到来,贵人张国立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僵局。
《康熙微服私访记2之霞帔记》中凭借老鸨一角,张少华总算打开了知名度。
让众多导演意识到,还有一位这样“豁的出去”的老演员。
《大宅门》中的“香秀妈”,《重案六组1》中“大曾妈”……
“老母亲”形象一下子火出圈,更是被观众亲切的称呼为“国民妈妈”。
前后参演的《野丫头》、《五月槐花香》等剧,让人印象深刻。
不久后,张少华便迎来了自己事业的一个“高光时刻”。
凭借在《秘密》中的出色表现,在第11届上海电视节上,荣获“白玉兰奖”。
人们这时才发现,这个颧骨高高,笑起来慈祥无比的老太太,原来如此厉害。
随着事业的起色,当惯了配角的张少华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当上“大女主”。
“只有狠心的儿女,没有狠心的爹娘”,道出了无数父母的心酸。
蒙受诸多苦难的丑娘翠菊面对“子不认母”的儿子王大春,甘愿隐姓埋名,默默付出。
“丑与美”,“贫与富”,“虚荣与真诚”的对比让“爱”的主题更呼之欲出。
“丑娘是天下最美最美的妈妈”引起无数观众共鸣,结局丑娘的离去更是让不少观众当场泪崩。
张少华的表演更是将“丑娘”演活,苦难中忍辱负重的沧桑感。
面对儿女卑微到骨子里隐忍的爱,远比“惊艳”的皮囊更让观众动容。
2015年,69岁的张少华又荣获终身成就奖。
发表获奖感言时,她直言道,感谢能把如此高的荣誉能给她这个“糟老太太”。
现场更是三次鞠躬感谢观众的厚爱。
晚年的张少华依旧还住在40平的“老破小”,与病魔抗争之际仍在坚持演戏。
2017年,画家吴欢发布的一条动态,却险些让她“晚节不保”。
从昔日的“万人敬”到如今的“千夫指”,张少华到底犯了什么错?
貌丑心丑,重提恩怨往事2017年,画家吴欢在网络上公开声讨张少华当年对母亲做下的恶行。
“抄家致残”等字眼让人们惊觉,丑娘原来是“人丑心更丑”,一时间,网上一片哗然。
画家吴欢,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要说起他的另一身份——评剧名角新凤霞之子,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这段上一辈开始算起的恩怨,要追溯到十年特殊时期。
要论二人的关系,其实不算疏远,二人同在我们评剧院,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便是“同事”关系。
出身贫寒的新凤霞,六岁便随堂姐杨金香开始学习京剧。
12岁时迫于生计改学评剧,当是颇有天份,16岁便可正式挑班上场。
凭着一股“艮劲”,从天津唱到了北平,赢得满堂喝彩的“小女”也终成“名角”。
新我们成立以后,怀着对艺术的热情,积极投身艺术建设中。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鼻腔共呜的疙瘩腔”唱法。
新派唱法的的一曲《刘巧儿》,让新凤霞的名字,响彻在天南地北。
“可以三天不喝茶,不可不听新凤霞”,新凤霞的魅力远不只此。
除了“评剧皇后”头衔外,她还是齐白石的“干女儿”。
“敬老宴”上的惊鸿一瞥,让齐老化身“迷弟”,更是现场“追星”。
二人便有了一段奇妙的“师徒缘”。
拿到“大女主剧本”的新凤霞,一时风光无限。
但可惜人生无常,又或许是天妒英才,“动荡十年”的到来,成了新凤霞最黑暗的时刻。
被错误划分为“斗争对象”的新凤霞,白日是登台演出的“名角”。
晚上则是打扫厕所的“勤杂工”,还要时不时被“批斗抄家”。
带头的不是别人,正是“丑娘”张少华。
据吴欢回忆,幼时的他亲眼目睹张少华带人抄家,逼迫母亲下跪。
不仅抢走母亲珍藏的齐老画作,更是指挥他人打碎母亲半月板,永久致残。
葬送母亲演艺生涯。
对此,张少华也给出解释,自己确实是带头人,但却并非抄家。
而是同红卫兵进行交涉,先安抚老人孩子。
至于画作,张少华的老公张惠宝则另有说法。
他出面解释,当时查抄物品是自己同他人查证,妻子张少华并未参与。
双方不一致的说辞,难以考究的事实,都让这段往事难以定夺。
但在早期新凤霞自传《我与吴祖光》一书中确实也有所提及这段往事。
新凤霞明确表示,自己确实被这帮人打伤,徐老留下的画作也被抢了去。
但“凶手”究竟是谁,却终究没有明确的答案。
相比纠结孰是孰非,凶手是谁,新凤霞早已给出了自己的态度。
一句“苦难都过去了,怪他们有何用”将自己再也不能登台唱戏的遗憾隐于时间里。
一切都已过去,何故纠结于往事,何故困于过去呢?
身处时代的洪流,独善其身便成了一种奢望。
作为代表的张少华,带头抄家也并非她本意,深受迫害的新凤霞无辜陨落,又有何错呢?
特殊时期本就是一场错局,其中事情谁又能说的明白。
2021年3月,张少华因病去世,从此“丑娘”不再。
丈夫张慧宝的心也跟着抽离,他不愿离开二人的“回忆小屋”。
年少成婚,携手度过数年的二人,感情令人动容,恐怕也只有时间才能抚平亡妻的悲痛!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