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响应国家机关单位改革号召,近日,多地开始清理编外人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什么是编外人员?
编外人员,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因为工作需要,或者为了节省财政支出成本,雇佣的编制以外的工作人员,没有公务员身份,也没有事业编制的人,可以说成是签了劳动合同的临时工。
编外人员不享受编制管理人员同等的福利和待遇,即便工资也比编制人员低很多,公安机关和城管部门以及社区等政府职能单位都有一定人数的编外人员。
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公安机关、城管部门等职能机构,都有一部分的编外人员,但其中还是有些区别的,像公安、交警等辅警,有些是通过考核进入的,有保险有福利,只是没有编制。
编外清退,以下5类人需要注意。
第1类:退休返聘人员,这些人已超出劳动年龄,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再次被单位返聘。
第2类:乡镇村干部,这类人不在编制内,多是村委找的临时工,经常变动,很不稳定。
第3类:临时工,某些企事业单位由于工作需要,从社会招收的合同工,包括安排在公安、消防、城管系统中上班的没有编制的退役军人。
第4类:兼职人员,某些中小企事业单位为节约成本而聘请的具有某些特殊技能和才干的编外人员前来挂名指导。
第5类:躺平吃闲饭人员,这类人属于编制内,但是上班也就是打打卡,喝茶、聊天、种花养草,每天养尊处优只等着退休养老,体制内的活都交给了编外人员去干,等着以后清理了编外人员后,这类人由于长久的懈怠,工作已经生疏,再重新上手的话会比较吃力和困难。
各地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清理编外人员呢?
清理编外,一是响应国家号召,精简编制,提高体制工作成绩和效率,二是受疫情影响大环境整体还没恢复,经济出现低迷,地方财政收入吃紧,以前占据主要收入的房地产都不明朗,更别说其他行业的税收了。
清理编外,是不是就意味着编内人员就高枕无忧了?
国家机构改革的宗旨是:精简编制,收回的编制主要用于加强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
政策的目标是精简闲散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工作岗位,把这些精简下来的编制用于加强重点领域。由此可见即使是体制内人员,如果还像以前一样继续“葛优躺”,而不干实事,没有任何贡献的话,也避免不了被清除的风险。
另外,一味清退编外人员,也会马上面临新的问题,因为很多单位的现状是编内的坐办公室喝茶、看报纸,很是清闲,编外的奋斗在第一线,苦活脏活累活都是他们在干,这还不可怕,可怕的是甚至一些技术活也是编外人员在挑担子扛大梁。
比如一个单位有7名编外人员,分别是保安2人、后勤2人、机修3人,假如清退编外人员的话,保安和后勤倒无所谓,关键是机修,这是一个真材实料的活,这么多年过去了,估计单位机器的维修保养工作都是这几个人在做,现在你说要清退他们,那些编制内的人员一时半会谁能接手,已经养尊处优习惯了,你让他们去学习,估计也是一肚子的不情愿,肯定学不会也学不成。这个时候只有把老机修留下来,或者再招收并培养几个有编制的、踏实能干的小年轻。
所以有人提议,不能按编内编外一刀切,这样是不科学的,应一视同仁,体制内单位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实行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制,能者上、庸者下,还应当专项整治科级躺平式干部,单位一把手亲自抓,组织部监督,零容忍。
希望落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