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历史中,一个朝代相继诞生了许多伟岸的人。在动荡的时代,文官和武将为各自的王国付出了一切,并为君主而战。这些英雄的事迹被传播成经典故事,这些故事被我们后代的人们传颂,甚至产生了成语作为典故。
在战国时期,许多著名的将领和智者在争夺霸权的斗争中诞生。蔺相如此时是著名的文臣。从他那里,我们了解到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但是,为什么老师从不告诉你这种机智和出色表现的后续故事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公元前283年,赵国惠文王从楚国那里获得了一块和氏璧。据《韩非子》记载,“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这是罕见的玉供奉给楚厉王。秦昭襄王听到了这一消息,他立即表示愿意用15座城来交换。
那时,赵的力量与秦的力量相比,可谓是蚍蜉撼臂。毕竟,在公元前293年,白起带领秦军击败了韩魏联军,击败了24万人,这是极其强大的力量。因此,赵王非常担心秦王的要求。他担心自己的不赞成交换会导致秦国王出兵,他感到这件玉器是狼入虎口,不会有回报。此刻,赵王的太监令缪贤推荐门客蔺相如出来解围。
为了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将和氏璧带到了秦国。面对秦昭襄王的威势,他一点也不惧怕,并抓住机会把玉交给了秦王。他还用自己的生命作为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取消了这笔交易,使他成功地将和氏璧带回了赵国。这也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这一次,赵国著名将军廉颇和蔺相如一起完成了这一壮举,他们也是赵国的灵魂人物,“将相和”的佳话就源于此。但是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到此结束,但是故事的后续过程却完全不同。
公元前279年,赵国在廉颇的领导下进攻齐国,然后在公元前276年进攻魏国。完璧归赵中秦王的默许,使赵王越来越膨胀,并利用这件事发展了自己的力量。在廉颇蔺相如的合作下,赵国具有空前的实力和自信,但赵王却忽略了秦国的想法。
公元前269年,在赵国连年征战下,秦昭襄王对赵国的产生不满。对于这种撕毁盟约的行为,秦直接派遣军队与赵开战。在公元前262年的长平战役中,秦军将赵国包围了将近一年,赵国还中了反间计用赵括而不用廉颇。这一次几乎导致了赵国的毁灭。
此后,赵国武力担当廉颇失去了军权,蔺相如病情更重。赵王终于明白了自己的错误。长平战役后不久,蔺相如病逝。公元前245年,赵悼襄王继位,廉颇直接被免职,彻底失去了军职。两位将军,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双双落幕,这也使赵国最终失去了任何机会。公元前236年,秦军发动进攻,赵国无抵抗,于公元前222年灭亡。
完璧归赵是赵国的转折点。事后,蔺相如与廉颇的合作使这个国家强大了,但也使赵王失去了理智。最后,文武双杰都被迫退出了舞台,赵国国王也为他的失败付出了代价。当然,这些在教科书中是找不到的。只有史书才能完整记录下来。他们的每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