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李小霞,来自华北一片宁静的乡村,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但也过得去。家里有三个孩子,我是最小的一个,哥哥们分别叫李宇和李云。
李宇是大哥,性格憨厚,平日里只会默默地干活,不喜欢和别人多说话。李云则是二哥,尽管比大哥小一岁,做事总是聪明一些,也更加圆滑一些。
我们家生活艰难,土地贫瘠,靠天吃饭的日子,每年都有好坏年景。每当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日子就能好过一点;但若是旱灾或者天灾,几乎是三餐难保。
因为日子过得紧,父母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就决定不让大哥和二哥继续读书了,两个哥哥只有初中学历,毕业后便开始帮忙做农活。我的情况稍好一些,因为我是女孩,家里没有逼我尽早干农活。
记得有一年,家里的农田因为干旱被旱灾折磨得一片枯黄,庄稼苗一尺多高的样子,早上还勉强能看出点生气,但一到中午,太阳一出,庄稼就萎蔫了。父亲每天早早起床,挑着水从村里的水井走到地里浇灌。那年父亲确实很累,连大哥都挑水挑得手累得麻木,但因为大哥比二哥年纪大,又觉得弟弟年纪小,怕他挑得不行,还是自己默默挑了下来。
大哥的责任感总是那么沉默而坚定。父亲曾说过:“你哥好,你不能忘了。”每每回忆起这些话,我心中总有一股暖流,虽然家里不富裕,但亲情一直是最坚实的后盾。
大哥22岁那年结了婚,嫂子是我们村旁边村的,名字叫周琳,性格温和,做事又细心。她嫁进我家后,除了帮母亲做家务,还常常去田里帮忙做农活,减轻了母亲的负担。
有了嫂子后,家里的家务事逐渐不再全是母亲一个人承担。母亲年纪大了,嫂子总是会替她做饭、洗衣,甚至有时我和母亲都想让嫂子歇一歇,但她总是笑着说:“我是儿媳妇,婆婆不干活,我怎么能闲着呢?”她这么一说,母亲心里也觉得欣慰。
时间一天天过去,二哥在我家附近结了婚,二嫂性格虽然有些急躁,但毕竟也是我们家的亲人。二嫂虽然不喜欢家里的生活,但为了不让二哥受到影响,最后还是与二哥在村里住了下来。
我的日子慢慢发生了变化,我高中没有考上,于是直接和母亲一起过日子,帮忙做些家务,虽然日子并不富裕,但也平静。
然而,二嫂的脾气却总让我感到压抑。有一次,家里的公鸡上墙弄坏了一个窝瓜,二嫂便借此发火,责怪我家鸡不值一提,连窝瓜都能弄坏。我心里很难受,找到嫂子哭诉。
嫂子看着我说:“妹妹,不要太在意,二嫂脾气不好,我也有被她责怪的时候,咱们不和她争。”嫂子的这句话让我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我一直觉得大嫂就像我的亲姐姐,她是那么的温柔体贴。后来,虽然我还年轻,不想太早结婚,但在家里一直受到二嫂的压迫,最终,我决定向大嫂请教,希望能够早些离开家。大嫂听了后,给我介绍了一个村里的小伙子,我们很快就定下了婚事。
婚后,我搬到省城和丈夫一起生活,因为离家越来越远,我也很少回老家。每年春节,我都会给大哥大嫂家的孩子们发红包,而每一次,大嫂都会偷偷把红包钱还给我。她说:“你也有家,生活不易,留着自己用。”那时,我感到特别温暖,仿佛自己从未离开过那个家的怀抱。
日子逐渐好了起来,丈夫在省城找到了一份厨师工作,收入也有了起色,我们终于在市里买了房子。虽然我回娘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我始终和大嫂保持着联系,偶尔打个电话,心里总觉得有她在,我就不孤单。
几个月前,婆婆突然生病住院,得知她脑出血后,我们全家心急如焚。出院后的婆婆需要全天候的护理,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我婆婆需要我,而我的儿媳也正在做月子。大嫂听说我的困境后,主动提出来帮我照顾婆婆,她说:“你先去照顾儿媳,我替你照顾婆婆,没事的,我是家人。”她的话让我感动,经过和丈夫的商量,我们决定把婆婆送到乡下,方便大嫂照顾她。
大嫂确实不负所托,六个月里,她精心照料婆婆,毫无怨言。婆婆的生活起居有条不紊,尽管她年事已高,但在大嫂的照料下,她的状态逐渐稳定下来。
可惜,四天前婆婆还是去世了。我们在家里办了葬礼,亲戚们都来了,大家都很忙。大哥大嫂在葬礼结束后准备回去,但大嫂却突然提出了要和我算账:“我照顾你婆婆半年,每月三千元,共计一万八千元;另外,你租的房子每月五百元,半年是三千元,总共是两万一千元,我要还给你。”
我愣住了,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还我这些钱。但大嫂坚持说:“这些钱,我不能白收,你婆婆还在世时,我收了你的钱是为了确保你不多想;现在婆婆已经去世了,这些钱我必须还给你,心里才踏实。”
我本来不想收,但看到大哥和大嫂的坚持,我还是收下了这笔钱。大嫂和大哥终于放心回到了自己的饭店,而我在心里默默感激他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亲情依然是最温暖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