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子夫做了三十年皇后,为何最后却自尽而死?卫子夫做错了什么?

墨初写史 2025-02-17 15:47:55

卫子夫乃是汉朝时期的一代贤后,然而她最终却在巫蛊之祸里选择了自尽身亡。细细探究起来,导致这一悲剧结局的主要缘由其实有两个方面。

其一,她自身渐渐老去,恩宠不再如往昔。其二,彼时其娘家已走向衰落,在霍去病与卫青接连去世后,卫家再无能够真正挑起大梁之人。身为皇后的卫子夫,表面上看似拥有较大权势,可实际上,她却难以肩负起后宫之外的诸多责任。

最为关键之处在于,依据史书记载的情况而言,卫子夫她本人,大概率是并不擅长权谋之术的。而这一情况,说实在的,无疑是最为要命的一点。

倘若我们对卫家的故事仔细探究一番,便会察觉到:卫家的故事是从卫子夫获宠而开启的。可在此之后,随着故事逐步走向精彩,卫子夫所占据的戏份却越发减少了。特别是当卫家全面兴盛起来的时候,真正担纲主角的并非卫子夫,而是卫青与霍去病。

等到这个故事讲述到后期阶段时,故事的主角便转变成了太子刘据。

那么,若要更深入地明白卫子夫的死因,看待问题的角度啦。不妨来瞧瞧在这个故事发展到中后期的时候,卫子夫究竟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卫子夫故事的起始部分,想必大家都挺熟悉的。早年的卫子夫,乃是汉武帝姐姐府上的一名歌女。有一回,汉武帝前往姐姐家中探望,没料到竟一眼看中了卫子夫,随后便将她带回了皇宫之中。

彼时汉武帝尚未真正将大权握于手中,权力实则掌控在其祖母那里。那时身为皇后的陈阿娇,也没办法助力汉武帝去争夺权力。恰在这个时候,卫子夫为汉武帝诞下了首个孩子。于是乎,接下来汉武帝便开始着力提拔卫家,以此来奠定自己日后的权力根基。

就这样,卫家人开始迅速崛起并占据重要位置,卫子夫于宫中更是愈发得宠。数年后,汉武帝的祖母离世,卫家自此全面兴盛起来。再过了数年,待汉武帝完全将朝政大权掌控在手中后,便径直以施行巫蛊之术为由,废掉了前皇后陈阿娇。

不过需留意的是,在陈阿娇被废黜之后,汉武帝起初并未即刻就直接将卫子夫册立为皇后。随后的两年间,先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在龙城之战里战胜了匈奴,使得卫家的地位又一次极大地提高。接着,卫子夫还为汉武帝诞下了一个儿子,即后来的太子刘据。

公元前128年,汉武帝在经历了两件事之后,才最终正式将卫子夫立为皇后。在此之前,一直未确立其皇后之位,而直至这两件事过去,卫子夫才得以登上皇后的宝座,获此殊荣。

卫子夫当上皇后的大致经过便是如此。然而在这之后,随着她皇后之位的确立,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她在相关事件中的戏份不但没有增多,反而是越来越少了。

其实这件事不难理解。卫子夫成为皇后以后,其主要职责便是替汉武帝养育太子,并且对后宫进行管理。然而这些事务多是皇帝的私人之事,还较为繁杂琐碎。对于这类事情,史官们通常是鲜少会去进行记载的。

并且,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其中都不存在单独去记载皇后故事的传记内容。就拿卫子夫来说,在她成为皇后之后,于宫中究竟都从事了哪些事务,在各类史书之上,压根就没有任何相关的记载留存下来。

如此一来,在这段剧情里面,卫子夫的故事相较之下着实是少得可怜。倘若我们想要了解卫子夫的具体状态,那就只能从与之相关的其他人员的故事之中,不停地去搜寻、找补,然后再一点点拼凑起来才行。

当然了,在随后的十年时间里,卫家的地位始终处于不断攀升的态势。这十年当中,卫青一步步成为了汉朝军队的统帅,带领着汉军把匈奴打得落花流水。与此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崭露头角,最终更是达成了封狼居胥的壮举。

另外,在那十年间的第七年,由卫子夫所生之子刘据,正式获册立成为太子。刘据被立为太子一事,使得卫子夫的地位愈发稳固起来。

如此一来,时光推移至公元前119年,恰是漠北展开决战的这一年,卫家的权势终究攀升到了极致。在这一年当中,汉朝处于前线作战的军队,大体上皆由卫家的两位男子掌控着。而汉朝的后宫,亦是由卫子夫来统领。并且,太子乃是卫子夫所生之子,这便意味着汉朝的未来,同样掌控于卫家之手。

在当下这个时候,卫子夫的地位已然稳固到了极致,再也找不到能够与之相比的程度了。与此同时,卫家的地位亦是处在如日中天的这般境况,正呈现出无比兴盛的态势呢。

可问题在于,一旦抵达巅峰状态,随之而来的便会是走向衰落。

自漠北决战落下帷幕之后,卫家便踏上了不断下行的路途。面对家族如此的发展态势,卫子夫始终处于一种无力改变的境地,只能眼睁睁看着卫家一步步走向下坡,却毫无办法去扭转这一局面。

首先要说的是年龄方面的情况。

史书当中并未明确记载卫子夫具体的出生时间。不过若从时间层面进行推断的话,会发现从卫子夫初次获汉武帝临幸起,一直到霍去病达成封狼居胥的壮举,这中间恰好历经了二十年的时光。

这意味着,倘若卫子夫同汉武帝初次邂逅之际,乃是十六七岁的年纪。如此一来,到了当下这个时候,卫子夫已然是三十六七岁的岁数了。

汉武帝所处的时代,哪有如今这般先进的医美技术。即便是身为皇后,平日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可一旦到了三十五岁之后,其容貌也还是会快速变得不如从前。如此一来,在这之后,汉武帝势必就会渐渐钟情于其他更为年轻漂亮的女子了。

卫子夫无论怎样去努力,都没办法改变这一点。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无论经历多少事情,在这件事情上,卫子夫始终处于一种无力改变的境地,这一点就那样确定地存在着,她根本无法使其有任何的改变。

实际上,在漠北之战开始的前几年时间里,汉武帝就已然对别的后宫女子有了宠爱之情。依照时间来推测的话,差不多就是在刘据被册立为太子之后没多久,汉武帝便对宫中的王夫人极为宠爱了。而之后呢,这位王夫人也为汉武帝诞下了他的第二个儿子。

在王夫人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汉武帝也没停下喜爱其他女子的脚步。就像那位有着倾国倾城之貌的李夫人,还有那生来手中便攥着一支玉钩的钩弋夫人,都相继走进了汉武帝的感情世界,获得他的垂青。

卫子夫面对这些情况是无力改变的。她心里十分明白,在这样的状况下,最佳的应对之策便是顺其自然。要知道,倘若强行去争得汉武帝的宠爱,试图紧紧抓住他的心,那最终的结果往往只会是事与愿违。

接下来在后宫争宠之事上,卫子夫呈现出一种极为淡然的态度。无论汉武帝钟情于哪位女子,她都全然不在意,仅仅安心做好自身分内之事罢了。毕竟只要太子仍是她所生之子,那未来的尊荣便属于她,而非其他那些争宠的妃子们所能企及的。

就争宠一事而言,卫子夫虽没办法彻底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不过她所做出的选择倒确实是正确无误的。可与之相较的是,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摆在那里,对于这个问题,卫子夫那可真的是完全没有能力去应对处理了。

所存在的这个问题,便是卫家呈现出后继力量不足的状况。也就是卫家在后续发展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支撑力量,面临着后续推进缺乏强劲动力、后续相关事宜开展缺乏有力延续等方面的问题,总之就是卫家后继乏力这一情况。

仅仅在漠北之战结束两年之后,那位被众人视作一代战神的人物,竟然突然暴毙离世了,其离世之突然,着实令人惊愕不已,也让许多人为此深感惋惜。

卫家遭受的致命打击,无疑是霍去病之死。在卫家的下一代里,想找出如霍去病这般优秀的人,根本不可能。其下一代大多是庸碌之辈,更有些纯粹就是“二世祖”模样,除了给家里添乱,别的啥都干不成。

另外,卫家出现权力断层这一情况,汉武帝的态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导致其产生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汉武帝眼中,卫家曾是自己极为得力的帮手,自然是要大力加以提拔的。然而,待漠北之战结束后,卫家的势力已然发展得过于庞大了。处在这样的情形下,汉武帝就不得不开始逐步对卫家进行抑制了,绝不可能任由卫家继续维持这般强盛的态势。

因此,面对这样的局面,卫子夫也是毫无办法,只能干着急,找不到任何可以解决的途径,就这般被困在这棘手的情况之中,毫无头绪,完全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倘若她投身于政治斗争之中,致力于协助卫家保住现有的权势地位。如此一来,汉武帝对卫家将会越发心存忌惮。卫子夫这般的努力,其结果只会致使卫家走向衰落的速度变得更快。

这分明就是一个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怎么去求解都没办法得出一个确切的结果来,它就那样摆在那里,任人思索、琢磨,可终究还是个无法解开的难题呢。

当然了,面对这样一个根本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卫子夫并非毫无办法,她的手中其实握有一张能够打出的王牌,而这张王牌便是太子刘据。

倘若卫家不生出造反、争权之类的心思,能让太子刘据在日后顺利继承皇位,那么卫家必然会迎来最终的胜利。这样的局面,无疑是卫家所能期望的最为理想的结局了。

于是,在之后的二十年时光中,卫子夫始终朝着这个既定方向全力以赴。她时刻小心谨慎地拿捏着各类尺度,用心维护着种种关系。其一是要让卫家拥有足以守护太子的强大实力;其二则是需主动对卫家的发展加以限制,保证汉武帝不会因卫家过于强大而心生太多忌惮之情。

后宫之中的卫子夫,始终谨慎地把握着一种微妙尺度。她既要给予汉武帝能够随意宠爱其他妃子的自由,又得稳稳保住自己身为后宫之主的地位。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绝不能让汉武帝心中萌生出更换太子的想法。

卫子夫整整过了三十年如走钢丝般的生活,这日子是从刘据被立为太子那时就开始了的。由此也足见卫子夫的本事呢,在这漫长的三十年岁月里,多数时候她都能极为出色地处理好各类关系,从而赢得汉武帝对她的绝对信任。

很明显,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难度着实不小,要达成或做好这件事,会面临诸多阻碍与挑战,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看,就可知这其中的不容易是显而易见的。

并且,在卫子夫步入晚年之际,即便汉武帝频频有了新的宠妃,可他对卫子夫的那份信任,却始终未曾有过改变。甚至在后来汉武帝外出巡查之时,常常是径直将整个皇宫都交予卫子夫来管理。在此过程中,卫子夫不但要处理皇宫内的诸多琐碎事务,而且还能够直接调遣一部分军队呢。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太后拥有调兵资格的情况,相对来说还算比较常见。可要是论及皇后能掌握兵权,那可就少之又少了。特别是当皇帝外出巡游视察,皇后独自留在京城之际,她居然还能调兵……这无疑堪称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卫子夫在诸多事情上明明都做得很对,可令人费解的是,她最终却依旧落得了个自尽的结局,这究竟是为何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卫子夫在诸多事情方面,基本都能做出正确抉择。然而,却有一件事成了例外,在这件事上她出现了疏忽遗漏之处,而这件事恰恰就是关乎太子刘据的教育方面的问题。

卫子夫将诸多事宜都处理得清清楚楚,正因如此,刘据打小就未曾吃过苦头,也从未经历过政治斗争。于后宫而言,卫子夫有着极大的权势,可谓能掌控局面。而在朝堂之上,又有卫青及其他卫家的长辈,为刘据阻挡外界风雨,保驾护航。

成长于这般环境之中的太子,其政治敏感度明显不足。在刘据看来,他既不晓得该如何为自身去争得权力,也不清楚怎样拉拢或是打压朝中大臣。他仅仅是依照自己的感觉去与那些心仪的大臣交往,全然不懂得作出任何妥协之举。

刘据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大臣时,总是直截了当地将厌恶之情表露出来。如此一来,这便在无形中给他招来了诸多敌人。到了后来,朝堂之上竟涌现出了为数不少的大臣与太子刘据形成敌对之势。

就在如此这般的情形之下,那场令人瞩目的巫蛊之祸最终还是发生了。当时整体处于那样一种状况之中,于是乎,这起影响颇大的巫蛊之祸便毫无预兆地降临了,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后续的状况与风波呢。

倘若刘据是一位极具能力的太子,那么在巫蛊之祸刚发生之际,他其实是完全具备让这场祸事渐渐消弭于无形的能力的。要知道在最初阶段,反对派并非一开始就直接针对他展开行动,而是先着手去剪除卫家在朝堂之上所拥有的那些党羽势力。

然而在这一过程里,刘据始终未曾出面,替自己这边的人发声。并且,自霍去病与卫青先后离世后,刘据好像也未曾有过笼络他们旧部的举动。如此一来,卫家在军队当中的影响力,没多久便被反对派彻底清除掉了。

最终,待卫家的党羽差不多被清除殆尽后,反对派着手对太子展开行动时,已然一切都来不及了。身为皇后的卫子夫,面对朝堂上的这些变故,着实难以去做出改变。况且,要是卫子夫此前贸然插手其中,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招致汉武帝的猜忌,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最为妥当的办法,莫过于让太子刘据亲自去应对这些斗争了,接着凭借他自身的方式,妥善地去处理那些反对派,使其得以合理地平息下来。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处于卫家全力保护之下的刘据,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最终,待到反对派于刘据的府邸挖出那巫蛊小人之际,刘据已然别无他法,唯有起兵来谋求自保了。而到了这般田地,卫子夫也总算是展现出了难得的硬气。她径直凭借皇后的身份,拿着汉武帝的印绶,以此去调动军队以应局势。

令人惋惜的是,刘据此前未注重对军中关系的维护,即便到了关键时刻卫子夫拿出天子印绶,也无法调动军队。如此一来,刘据终究难敌反对派,最终落得兵败的结局,无奈之下选择了自尽这条路。

就卫子夫而言,在刘据选择自杀那一刻,她便全然没了盼头。要知道,卫子夫仅有刘据这一个儿子,刘据自尽之际,其全家也都惨遭屠戮殆尽。即便事后汉武帝能查明真相,可对卫子夫来说,活着也已没了什么意义。儿子没了,卫家也不复存在,她即便继续活下去,也只能在凄惨中度过余生了。

最终,汉武帝派人前来收取皇后印绶,面对如此局面,卫子夫已然没有了别的选择。她不愿苟且,也无力改变这一切,唯有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心志,于是,她最终选择了自尽这条路,以此来结束自己那曾荣耀却又最终落寞的一生。

这便是卫子夫最终迎来的归宿。卫子夫一生经历诸多,到最后,落得了这样的一个结局。其人生起伏跌宕,而这,就是她故事最后的模样,一切都定格于此,成了既定的最终结果。

卫子夫身为一代贤后,在诸多事情的处理上基本都是正确的。唯独在教导儿子方面,或许存在些许不足。可即便如此,这件事也并非全然由她掌控,真正能做决定的,实际上还是汉武帝。

倘若刘据在权谋斗争方面能更加精通,要是霍去病未早早离世,又或者卫青能多活上几年,而汉武帝则早几年驾崩的话,那么最终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必定会和实际发生的情况有着天壤之别。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