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唯一的黄种人共和国,其祖先曾经主动回归中国,受到热烈欢迎

虹摄库满天飞 2025-04-19 13:33:45

在欧洲的广袤大地上,有个特别显眼的地方,那就是卡尔梅克共和国。它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很特别,因为它是欧洲唯一一个黄种人占多数的共和国。住在这里的人,卡尔梅克族,其实是蒙古族的一个支脉。他们日常说蒙古语系的语言,信仰藏传佛教,生活方式和周围的俄罗斯人大不一样。更神奇的是,好几百年前,他们的老祖宗做了个挺大胆的选择:离开欧洲,想回到中国老家去。那时候的清朝政府,没把他们拒之门外,反而是非常高兴地接纳了这些远方的亲人。

【卡尔梅克人是谁?他们的根在哪里?】

要聊聊卡尔梅克共和国,咱们得从卡尔梅克人讲起。他们可不是欧洲本地的老居民,而是从亚洲那边迁过来的。卡尔梅克人是厄鲁特蒙古人的一个分支,厄鲁特蒙古人呢,又是西蒙古里的一个大部落联盟,以前主要住在蒙古国西边、中国新疆和青海那块儿。他们说话用的是蒙古语系,信的是藏传佛教,这在欧洲可真算是独有一番风味。

17世纪早期那会儿,厄鲁特蒙古人的生活挺艰难的。一方面呢,他们跟东蒙古的部落杠上了,老是为了地盘掐架;另一方面,自家的牧场也不够牲口吃了,得另外找地儿放牧。所以,一部分厄鲁特人就打算往西边挪窝。这可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啊,他们得穿过哈萨克大草原,还得爬山越岭的,带着牛羊和其他家什,一路上走了好几千公里。时间一晃,来到了17世纪30年代,这些人总算是找到了新家,在伏尔加河下游安顿了下来,那地方现在叫卡尔梅克共和国。

刚来那会儿,他们就搞了个卡尔梅克汗国,跟俄罗斯帝国扯上了关系。这关系吧,挺微妙的,一会儿是铁哥们儿,联手干奥斯曼帝国和克里米亚汗国;一会儿又不对付了,因为卡尔梅克人不乐意全听俄罗斯的,想自己拿主意。虽说这地界离蒙古老家挺远,但他们游牧的老传统还是没丢,赶着牲口,搭着帐篷,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1771年的东归:一场艰难的回家路】

在卡尔梅克人的悠久历史中,最触动人心的事件要数1771年他们毅然决然返回东方的那次大迁徙。那时候,他们踏上归途,心中充满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这次东归,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心灵上的回归。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只为回到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这份坚持和勇气实在令人钦佩。

到了1700多年后,俄罗斯对卡尔梅克人的管理变得越来越苛刻。沙皇政府往卡尔梅克的地盘派了不少官员,插手他们内部的事情,又要他们出兵又要他们出钱,搞得大家心里都不爽。卡尔梅克人本来就不是喜欢被人管着的种族,时间一长,心里就憋得慌。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听说以前的家乡准噶尔,就是现在的新疆北部,归清朝管了,而且政策比较宽松,对蒙古人也很友好。很多人就开始琢磨:与其在这儿受窝囊气,还不如回老家去呢。

1771年,卡尔梅克汗国的老大乌巴什汗做了个大胆决定,领着族人一路往东,直奔准噶尔而去。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历史书上说,当时浩浩荡荡跟着他的,有近20万人,换算一下,得有3万多户人家呢。那时候,伏尔加河把东西两岸分得清清楚楚,东岸的族人打包好行李说走就走,可西岸那边,冰还冻得结实,大概有10万到15万人,只能无奈留在原地,没法跟上大队伍。

走这条回家的路,真是太艰辛了。他们得横跨哈萨克大草原,冬天冷得刺骨,夏天又干旱缺食,还得时刻提防周围部落的偷袭。这一路上,好多老人和孩子都挺不过来,牲畜也丢失了大半。据历史学家推算,经过七个多月的艰难跋涉,到达准噶尔的仅仅剩下了6.6万人,三分之二的人都倒在了路上。这数字听起来真是让人心情沉重,但对于卡尔梅克人来说,能回到家就是最大的希望。

【清朝的欢迎:安置新生活】

1771年快到年底时,那些幸存的卡尔梅克人终于走到了准噶尔地区。清朝政府一听说这些远方的亲人回来了,立马表现得非常欢迎。乾隆皇上直接下了命令,让他们在伊犁河周边安顿下来,给他们划分田地,分配牛羊,还减免了好几年的税收,好让他们能歇口气,重新过上好日子。后来,这些人就被叫做“土尔扈特”,还被编进了清朝的八旗里,算是正式成为了清朝大家庭的一份子。

为何清朝会如此慷慨?原因有几个。首先,卡尔梅克人属于蒙古族的一个分支,跟满族沾点亲带点故,文化上容易对上话。其次,清朝刚平定准噶尔之乱,新疆那边正缺人手维稳,卡尔梅克人的到来可真是雪中送炭。再者,乾隆皇帝想趁此机会展示下自己的宽厚治理,给其他边疆民族传个话:投靠大清,日子肯定错不了。

安顿下来后,卡尔梅克人逐渐习惯了新生活。尽管他们还是喜欢四处放牧,养羊骑马,但也开始尝试种些农作物。清朝没有硬要他们换宗教,所以藏传佛教的传统还是得以延续。时光飞逝,他们在伊犁稳稳当当安了家,生活也还算平稳。

【留下的卡尔梅克人:从汗国到共和国】

东边回家的那年,那些没走成的人该咋整呢?他们就留在了伏尔加河的下游,可日子却越过越艰难。俄罗斯见大部分卡尔梅克人都跑了,索性在1771年10月把卡尔梅克汗国给取消了,直接把这地儿并进了他们的帝国。打那以后,卡尔梅克人的老大就不再叫“汗”了,改成了“副汗”,并且还得听俄罗斯的使唤。

19世纪那会儿,俄罗斯搞起了定居的规定,硬是让卡尔梅克人从到处放牧改成了种地生活。这对他们来说挺不习惯的,但也没辙,只能一点点适应。时间一晃到了20世纪,俄罗斯帝国垮了,苏联接了班,卡尔梅克人的生活又起了新波澜。到了1920年,他们总算是有了自己的自治州,又过了十几年,1935年的时候,自治州升级成了自治共和国,这下算是有了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

二战那会儿,事情闹大了。苏联觉得卡尔梅克人跟德国人有来往,1943年,斯大林火了,直接把整个卡尔梅克民族赶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去了,连他们的自治共和国都给撤了。那段时间,他们可真是吃了不少苦头,人数也大大减少。一直到1957年,赫鲁晓夫开始“解冻”政策,卡尔梅克人才被允许回到家乡,自治共和国也重新建立了起来。后来,1991年苏联垮了,卡尔梅克共和国就变成了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

现在说的卡尔梅克共和国,它就坐落在俄罗斯西南那块儿,北边紧挨着伏尔加格勒州,往南就是达吉斯坦,西边靠着罗斯托夫州,东边挨着阿斯特拉罕州,再往东南瞅瞅,还能看见里海呢。它的首府名叫埃利斯塔,这小城挺有特色的,走在街上,你能瞅见藏传佛教的庙宇,这跟俄罗斯其他地方的东正教堂,那差别可大了去了。

这里人数不算太多,大约27万5千人左右。其中,卡尔梅克族人占了大多数,有57%点多,俄罗斯人占了三成左右,剩下的就是其他一些小数民族了。他们主要靠种地和放牧为生,种些小麦、大麦、向日葵啥的,还放牧牛羊马这些牲畜,生活挺简单的。这几年,他们也开始尝试发展旅游,想让更多游客来欣赏这片美丽的草原和体验他们独特的文化。

【卡尔梅克文化:传承不息】

卡尔梅克人虽说离蒙古老家挺远的,但他们的文化还是保留得挺好。他们平时说卫拉特语,这语言是蒙古语系的一部分,现在写字都用西里尔字母了。他们的传统衣服特别好看,颜色亮堂堂的,上面绣着各式各样的图案。音乐和舞蹈也是满满的蒙古风情,那节奏欢快得很,一听就想跟着一块儿扭起来。

卡尔梅克人的文化里,宗教是重中之重。他们信奉的是藏传佛教,一年到头有好多盛大的节日,寺庙里总是烟雾缭绕,香火旺盛。在埃利斯塔,有座超大的佛教寺庙,名字挺响亮,叫“金色居所”,据说是欧洲数一数二的大佛教建筑,引得游客络绎不绝。

得说说另一个重点,那就是马。卡尔梅克人打小就跟马混在一起,骑马技术那叫一个棒。赛马对他们来说是老传统了,每次比赛都人山人海,特别热闹。在他们心里,马不只是干活用的,更是亲密的战友,地位杠杠的。

卡尔梅克共和国算是欧洲的一个特别存在,而正是这种特别之处,使得他们的故事特别引人入胜。1771年那次回归故乡的行动,体现了卡尔梅克人对老家深深的眷恋,同时也反映了清朝时期的那种包容态度。如今,他们在俄罗斯这片土地上继续过日子,坚持说着自己的语言,守护着信仰和传统。

0 阅读:35

虹摄库满天飞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