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嘉宾 |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贾 韬对话主持 | CIO时代联合创始人兼COO新基建创新研究院秘书长 刘 晶
关于西南大学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农村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学校主体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占地8000多亩,是一所花园式学校。学校溯源于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1936年更名为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后 教育、国文、外文、史地、数学等系与1940年成立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农艺、园艺和农产制造等系合并建立西南农学院。2005年,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2020年学校深化机构改革,调整优化原信息中心职能,设置成立新的信息化建设办公室,机构由原来的直属业务单位调整为行政管理部门,在原来的技术支持与服务职能基础上,强化了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的职能。通过将信息化技术服务部门转变为信息化建设管理和技术服务的行政部门,进一步强化了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
1、刘晶:请您先做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包括目前所负责的相关工作。贾韬:本科毕业后留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东北大学和伦斯勒理工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 年9月,我从美国回国后,正式加入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工作,当时非常幸运地拿到国家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018 年,我担任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2020 年至今,担任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主任,主持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工作,分管综合办公室、数据中心,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复杂网络。
2、刘晶:数据要素被广泛提及,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在建设数据中心、管理学校数据的过程中有哪些好的想法可以分享?贾韬:想要管理好数据,首先要搞清楚数据是什么。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数据是AI时代的重要资源。但如果对数据的理解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价值层面上,数据是资产,但管理层面上则不然。在西南大学,每年绩效考核及职称评选都要用到老师的论文,科研系统会根据中科院分区,为老师的论文自动评级。那么,是否能直接将科研系统和人事系统打通,人事部门直接用科研系统的论文数据,职称评审就不用老师再去填表了呢?实际上不行。在西南大学,科研部门认为要先“立靶子”,先设置目标,因此科研部门采用“前评价”方式,即用上一年的分区来评价今年的论文;人事部门则认为科研成果要“盖棺定论”以后才能体现其价值,因此采用“后评价”,用发表时的标准来评价,用当年的分区来评价当年的论文。以上两种评价方式,都有非常合理的业务逻辑。因此,从管理的逻辑来看,数据即业务——数据由业务定义,不同的业务中,同一个数据会有不同的解读;数据由业务保真,没有下游业务的约束,上游数据就不会准确。
3、刘晶:您提到数据即业务,这种思路如何帮助西南大学进行数据治理管理?贾韬:传统数据治理,最初必然要调研各个业务系统。比如做资产盘点,最后搞出很厚的一本数据目录。盘点可以做,但它无法解决数据的很多难点问题,需要适当去做。比如,高校论文的等级,同样一个字段,在科研绩效的业务中和在职称评审的业务中,其赋值完全不一样。因此,数据治理管理不能脱离业务,也只有在具体业务中,才能知道数据治理的状态。在西南大学的数据治理中,我们采用的是任务驱动的模式,即由后端业务提出需求,然后再梳理所需的上游数据,通过数据流动完成业务,形成一条完整准确的数据线条,再由一条条的线条最终织出学校整体的数据资源。这样的路径,一开始可能会显得有点慢,但非常稳。
4、刘晶:除了数据治理,西南大学在数字化赋能管理上还有哪些举措?贾韬:数据只是高校管理的诸多维度之一。如果对高校业务做详细的拆解,就会发现两个近乎独立的维度——数据和审批。数据维度方面,如今师生经常面对同样的信息反复填报的工作,不少高校会大量使用数据中台、一表通办等系统,以解决数据维度问题。审批维度方面,高校经常会有大量内容简单但需要不断跑各部门签字盖章的审批表、申请表,数字化赋能可有效帮助线上解决这些问题。高校中几乎所有管理工作都可以从以上2个维度去拆解,有些业务可能只需一个维度。数据的难点在于业务,而审批的难点在于人员角色。具体的流程环节中,很多角色的维护是跨部门的,因此该流程到底该由哪个角色的人员来审批是个难题。而基于数据和审批这2个维度,一方面可以通过数据治理,建设数据中台、一表通办系统解决数据维度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构建全校人员角色库,配合表单系统,实现线下流程线上化。轻量级的表单系统可以更容易地对接各个业务系统,将最终的审批结果通过系统接口发到对接的业务系统上,实现审批结果的同步推送。在西南大学,我们的口号是“非必要不填表,一件事一次办”,正是对数据和审批这2个维度完成的数字化赋能。
5、刘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高校有哪些新的使命和任务?贾韬:当前数字化技术快速迭代,需求不断催生,高校应该更好地发挥在数字领域的高地引领作用,做新型数字产品的试验田,向青年一代展示和推广新型数字产品。我读书的时候,很多同学就是上了大学才接触到PPT,才接触到计算机。基于这样的理念,西南大学在推广数字人民币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西南大学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对接国家在数字人民币推广上的战略布局和需要,找到校园卡充值这样一个小切口,让数字人民币“抢占”了微信、支付宝的生态位,成为唯一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当前,西南大学同学在充值校园卡的过程中都能接触、使用到数字人民币,学校数字人民币的开户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西南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首家数字人民币试点高校。通过“创造应用场景,培养用户习惯”,西南大学成功地对接了国家需求,让学生毕业走向社会,都知道数字人民币该如何使用,这也可能是高校未来的一项新使命和任务。
6、刘晶:大模型是近两年一个非常火的词,在您看来,当前大模型在推动教育数字化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当前西南大学有哪些创新亮点及实践可以分享。贾韬:2022-2023年,有关大模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AIGC,在“AIGC即将颠覆教育”方面的相关话题上,自媒体宣传了很多。但是在这一方面,西南大学会更谨慎一些,计算器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小学数学的教育,Mathematica等符号计算软件也没有改变中学至大学的数学教育,AIGC会如何改变教育,我觉得可以“让子弹飞一会儿”。但是开源大模型的出现,可以实现本地化部署,做垂直领域的应用。我认为,这是一项非常能落地的技术,特别是RAG,检索增强生成,让信息检索的门槛一下降低了。目前,西南大学在用chatglm做本地大模型应用,目标是做成一个西南大学“百事通”。现在,我们把学校的400多个规章文件、100多G的网页内容,都交给模型去做向量化数据库。
7、刘晶:请您畅想一下西南大学的数字化转型未来蓝图。贾韬:面向未来,西南大学将在管理流程方面实现数字化,通过业务部门直接获取数据,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教学方面,未来西南大学将会实现整个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的沉淀。目前,学校已经在做全校所有教室的录播化改造,以此方式将资源沉淀下来,再通过成熟的语音转文字等技术,将教学内容做更好的检索,让大模型来帮助学生找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让大模型去帮助学生去更好地学习。队伍建设方面,是西南大学未来数字化建设方面所面临的重中之重。实际上全国的高校在信息化人员队伍上面都是比较缺的。希望我们队伍上能够有所突破,至少要有新鲜的血液,能够承担起不断增大的重担。
8、刘晶:信息中心所担任的角色?未来高校或教育行业信息化发展会呈现什么样的趋势?贾韬:信息中心或者信息化部门,在未来可能需要承担“实验员”的角色。对于AI等很多新技术而言,能否用到学校这都是未知的。很多公司所提供的AI产品到底能做多好?或者说要达到什么样的指标才能够认为是做得好?这些都需要信息化部门去评估。传统比如网络机房、物联网等偏硬件技术的部分,信息化部门要不断演化出自己的一种人工智能学术能力,甚至包括大模型应用,这些都需要我们信息办来推动尝试。因此,未来信息化部门在推进催生新产业或新服务方面意义重大。
9、刘晶:从事数字化转型事业近10年,面向CIO人群,您有什么样的感悟可以分享?贾韬:要不断学习。10年前深度学习还没有大规模应用,而今天,所有的 AI 都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所以,我们也看到了AI 在过去 10 年的时间飞速发展的变化以及不断落地应用。因此,不论是CIO群体还是信息化数字化领域同行而言,都需要保持不断学习的能力,以确保能随时应对外部变化,积极迎接新挑战新变革。《大咖对话》系列栏目,汇聚深耕数字化领域多年的行业精英,与业界优秀行业专家、学者近距离对话,输出精彩观点。下期数字化“大咖”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