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学业优秀、事业有成,本无可厚非。然而,高期望往往伴随着高压力,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一大隐形杀手,甚至可能导致抑郁。尽管家长的出发点是爱,这种爱已经扭曲变形,成为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

这一期内容要讲的是:“家长的期望:孩子抑郁的隐形推手!”有人会说,云尔老师,你说的是不是有些夸大其词啊?其实,我讲的一点都没有言过其实,我指导过太多这样的案例,听我细细给你道来。
有一位妈妈,自己没考上重点大学,觉得自己的人生非常不完美,于是乎天天把孩子要考上重点大学挂在嘴上,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希望孩子像某某某一样,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找个好对象......,等等等,她的希望一个接着一个,没完没了。
各位父母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类似的做法。
孩子考了90分,家长不高兴地说,为什么没考100分?人家李凡考了100分还没你这么高兴呢!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人家李凡就一直考满分,你上次考了85分,这次才考90分,你们班有10位同学考了90分以上,你必须超越他们才行。孩子被爸爸这几句话说的闷闷不乐。他不去说孩子从85提高到90分进步了5分,是在逐渐和第一名缩短差距。

孩子考了全班第九名,他会说,都快出了前十名呢,在全校连前20名都不是。多看看你前面的同学,差得很远呢!不要取得一点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孩子的喜悦心情一下子全都没有了。
孩子得了三好学生,他会说,又不是优秀班干部,你们班有10名三好学生,这有什么可炫耀的呢?孩子的努力,孩子的优秀他永远视而不见,他永远不会与孩子分享进步的喜悦,只喜欢给孩子的一腔热情泼一盆冷水。
没考上重点学校,孩子本来非常伤心,他不去安慰孩子。他会说,为什么那么多同学能考上重点学校你考不上呢?当孩子考上重点学校的时候,他又会说,你们学校这一年级招生1600人呢?这位爸爸只会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却不会在孩子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给一些温暖的关怀,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对孩子表示赞赏和认可。
孩子考了第一名,只不过数学只考了125分,他就会说,为什么数学你只考了125分,而还有比你名次差的同学数学考了140分呢?他不断地从鸡蛋里挑骨头,总觉得孩子永远达不到他的期望。

孩子考上普通大学,比较喜欢的专业,他却说,喜欢这个专业有什么用?一个普通大学又不是重点大学。孩子考上重点大学,他却说,你的专业不好找工作,重点大学也没用。
他美其名曰:鞭策孩子,激励孩子,我觉得他的一生都在打击孩子,直到让孩子崩溃抑郁。
总而言之,他不懂得什么叫做关心呵护,不懂得什么叫做真正的爱孩子,更不懂得理解孩子。教育孩子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父母的过高期望从三个方面影响孩子心理,进而导致孩子抑郁。
1.压力过大,自我否定
父母的对孩子过高期望主要体现在学业成绩、升学目标等方面。当孩子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达到家长的标准时,便容易产生焦虑、挫败感,甚至陷入自我否定恶性循环中。长期积累的压力可能让孩子失去动力,进而导致抑郁。
2.害怕失败,缺乏自我认同
一些家长习惯将孩子的成功与自身的价值挂钩,比如“别人家的孩子考上名校,你也要考上”,“你必须争取第一,不然就是失败”。这样的观念让孩子过分害怕失败,认为达不到期望就会被否定,久而久之,他们可能陷入自我怀疑甚至抑郁。
3.情感支持缺失,亲子关系紧张
过于关注成绩和成就的家长,往往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毫无回应。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只关注“你为什么考得不好”而不是“最近是不是努力了”或者“学习方法是不是要改变一下”,孩子便会感到孤独和不被理解,增加心理负担。

那么如何避免父母的期望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呢?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合理设定期望,尊重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特点,设定合理的目标,而非一味追求高标准。恰当的期望能激励孩子成长,而不合理的期望只会带来伤害。
2.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多给予鼓励
孩子不仅需要学业上的支持,更需要情感上的陪伴。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和理解,让孩子知道自己被接纳和认可,而不是只被成绩定义。
3.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
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家长应引导孩子学会调整心态,接受失败,学会自我调节,而不是让他们生活在过度的期望和焦虑之中。
最后,我总结一下:
家长的期望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如何表达和实施。合理的期望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而过度的期望则可能成为他们心理健康的隐患。与其一味追求“优秀”,不如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让他们在自信和快乐中前行。毕竟,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比任何成绩都更珍贵。特别要提醒广大家长朋友们,心理健康要比孩子的成绩重要一百倍!培养一个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的孩子,其他事情交给孩子自己去做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