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当电梯里反复播放着魔性的牙线广告,而在公司工位上,员工们却仿佛戴着 “电子镣铐”。这家年销售额超过 10 亿的口腔护理巨头,正因为 “监禁式管理” 被卷入舆论的风暴中心。员工午休不准出公司、全天不能用手机、出门还得打报告……这些和监狱管理无异的规定,让 “小鹿妈妈” 这个商标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逐渐变了味儿。
最近,好几位合肥职场人在社交平台上爆料,安徽鹿妈妈生物科技把现代化的办公楼变成了 “职场牢笼”。据员工讲,每天 8 小时工作时间里,手机必须统一存放,想出去呼吸点新鲜空气要经过层层审批,就连午休叫个外卖也只能在工位上吃。更离谱的是,违反规定的员工居然会被安排去打扫厕所作为惩罚。
这种 “圈养式管理” 已经严重违反了劳动法。我国《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能限制劳动者的人身自由。劳动法专家表示,企业确实有权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但像强制在工位就餐、禁止外出等规定,实际上侵犯了劳动者的休息权、健康权,甚至是人格尊严。庐阳区劳动监察部门已经对此立案调查,这场 “职场囚笼” 风波说不定会成为劳动权益保护的典型案例。
特别讽刺的是,这家在电梯广告里喊着 “自由笑容从齿开始” 的企业,在公司内部却在剥夺员工最基本的行动自由。作为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其年营业额超 10 亿的漂亮业绩报表,和那些在工位上匆匆吞咽外卖的年轻员工身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业绩增长和人文关怀的严重不平衡,暴露了某些企业 “既要现代化的高营收,又要封建式管理” 的畸形发展理念。
小鹿妈妈可不是个例。从厕所装计时器到工位安摄像头,从用微信运动查岗到要求下班报备私生活,近年来企业里五花八门的奇葩规定层出不穷,这反映出部分企业管理者还是把员工当成 “生产工具”。不过,新生代职场人已经开始用脚投票了——某招聘平台的数据显示,00 后求职者把 “人性化管理” 列为择业的首要标准,超过六成的年轻人因为企业的管理制度而离职。
真正有智慧的企业已经开始转向 “共治式管理” 了。比如华为设立 “心声社区” 让员工可以匿名发表意见,字节跳动用 OKR 取代 KPI 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这些例子都证明,给员工适度的自由反而能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学教授指出,现代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靠高压管控留下的员工,往往都是 “身在曹营心在汉” 的应付者。
当 95 后逐渐掌握职场话语权,“用管理富士康流水线的方式来对待知识型员工” 注定会成为历史的笑柄。小鹿妈妈这次的翻车事件给所有企业都敲响了警钟:你可以用魔性广告占据电梯空间,但不能用反人性的管理禁锢员工的灵魂。毕竟,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不只是广告的响亮程度,更是企业对内对外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