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传之秘”:麻黄引气外泄,桂枝引血外达,柴胡引邪外出

李大哥知识分享 2024-12-08 10:32:33

麻黄、桂枝、柴胡,3味药性味归经不同,同属于“解表药”,不过麻黄、桂枝是“辛温解表系列”,柴胡是“辛凉解表系列”。这3个药不仅能当主药,还是很好的引经药。中医有说法叫“麻黄引气外泄,桂枝引血外达,柴胡引邪外出”。

麻黄、桂枝、柴胡当引经药,是中医长期临床实践得出的经验,它们有4个特点:

1、资格老,麻黄是现代中药教材开篇“第一药”,桂枝组成的“桂枝汤”是伤寒“第一方”,柴胡药方至少超过一千个,是“入药第一多”。

2、用得早,柴胡入药的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就有记载,麻黄、桂枝也至少有两千年的药用史。

3、价格低,3个药都是草本药材,很方便找到、炮制和使用,非常便宜,普通人家也能用得起。

4、效果好,在辨证准确、用量合适的基础上,见效很快,分别解少阳之寒、风寒表实、有汗无汗等。

但3味药的性味归经不同,意味着作为引经药的用途方向也不一样,其中麻黄是引气外泄的,桂枝是引血外达的,柴胡是引邪外出的。

一、麻黄为何能引气外泄?

麻黄,味辛,性温,微苦,入肺经、膀胱经,中医认为是发汗解表的要药,宣肺平喘的名药,利水消肿的好药,散寒除滞的良药。

麻黄外形像一节节细长的小草棍,不长叶子,但中间是空心的。古人从麻黄这个“中空”的特点,认为它可以“通”,而风寒等邪祟入体后,赶出去也要靠“通”,所以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除滞,本质上也是“通”。

过去没有药理分析,中医认为麻黄不长叶子,表面坚硬,说明聚在表面的药劲很足,用于辛温解表的力量就很强。实际上临床也是如此,麻黄用于通汗的能力,没几个药比得上。中医叫麻黄为“青龙”,行云布雨——即发汗能力一流。

但如果认为麻黄是“发汗药”,就错了。因为寒邪入体伤正气,阳气被郁闭于里,入里化热,所以引起热、咳、喘、痰、乏等问题,用麻黄是快速调动阳气,并引到体表,让其冲破封锁。那么,表寒为阴,阳气外引,阴阳相遇,阳加于阴则为汗,这是中医著名的论断。

另外,麻黄可宣散,同时也能宣发肺气,对咳喘胸闷也有效果,由于肺气宣通,自然表实引起的水肿问题也解决了。

但麻黄发汗是有条件的,需要“阳加于阴”,否则强行发汗,会耗阳伤正,所以有时辨证不对,乱用麻黄引起意外,为麻黄获取“虎狼之药”名声。

麻黄的经典配伍有麻黄+桂枝、麻黄+生石膏、麻黄+苦杏仁、麻黄+附子+细辛等,经典药方除了麻黄汤,还有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三拗汤、越婢半夏汤、阳和汤等。

二、桂枝为何能引血外达?

桂枝就是肉桂树的嫩枝,其味辛、甘,性温,入心、肺、膀胱经,上可发汗解表,下可平冲降逆,外可助阳化气,内可温阳通脉。

很多人没搞懂“桂枝”和“肉桂”的区别,除了外形明显不同外,从用途看,肉桂偏于温阳,桂枝善于宣通,当人体心脉和经络瘀堵,要鼓舞气血化生时,就用桂枝。

桂枝和麻黄一样,也是“通”、“宣”的好药,其药力入血分,性与肝合,能升达木气,所以对应五行、出击六邪,调的是木气,解的是风邪。

再加上肝主藏血,让桂枝成为“助血药”。桂枝入肝、入心、走表、宣通,临床上能应对的病症很多,如风寒感冒、血寒经闭、关节痹痛、腹脘冷痛、水肿、心悸等。

桂枝让肝血、心血宣通,肝气心气升达,所以能解痛症、除表寒,但由于其性温热,入血分,只要是血分无寒身体生热,误用桂枝,就会助火伤血,加重病症。

临床上桂枝有大量经典配伍,如桂枝+附子、桂枝+石膏、桂枝+白芍、桂枝+地黄、桂枝+阿胶、桂枝+知母等,包含了相须、寒热、散收、阴阳、动静等组合,经典药方就更多了,关键要准确辨证。

三、柴胡为何能引邪外出?

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入肝、胆、肺经,中医主要用于疏肝解郁、解表退热、升阳举气,走表走里、走血走肝胆都能用,而且是公认的少阳半表半里“专药”。

临床上脏腑十二经,有十一条是走肝胆的,柴胡入肝胆,相当于拥有绝大部分经络的“通行证”,这让中医对其应用和拓展十分重视,古今对柴胡用法用量的探讨长盛不衰。

柴胡有两个很重要的偏性,一个是助肝木上升宣发,一个是中焦开郁行阳,本质是疏通,而少阳病作为外感邪气,重点需疏通气机,路径是少阳邪气从肠胃肌肤降解外透。如果有的邪气已入阳明,则加大柴胡用量,强化气机运转,透邪外出,达到引内闭邪热外散的功效。

柴胡的经典配伍,有黄芩、桂枝、枳实、白芍、升麻、半夏等,经典药方有大小柴胡汤、逍遥散、补中益气汤、血府逐瘀汤等。

总之,麻黄引气外泄,桂枝引血外达,柴胡引邪外出,有一定道理,是中医临床大量实践摸索出来的管用经验,但需准确辨证,科学用药,注意不可乱用。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