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平,1957年5月出生于天津,曾任天津画院副院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入选全国写生展、第九届全国美展、2000年全国中国画展、全国首届国画家学术邀请展、全国山水画大展、2003全国画院双年展、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展。
晏平具有较为深厚的美术理论基础、扎实的美术创作功底,对大自然和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和感悟能力。他不仅刻苦创作,还在山水画的传承与创新上做出积极探索,创作的美术作品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特色,更充满时代气息,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作为山水画家,晏平深知中国山水画的理格底蕴。如果不能经年徜徉山水之间,那所画作品只有形而不具备魂。因此即使已经是天津画院副院长,晏平依旧常常深入自然之界,聆听大自然的悦人清音,捕捉奇妙的瞬息灵感,正是无数次的经验积累,才能凝炼出自己匠心独具的创作方法。那些画出的嶙峋怪石、奔流涌泉、千年古院、青翠树林不仅仅是天赐之景,更是作者内心率性情感的真实体现。在画作《山水自清靈》《家在云山深处》中,最吸引目光的莫过于巍峨矗立的巨大岩石。作者用无数纷乱繁杂的线条构建岩石的形状,下笔粗放纵恣,提按顿捺都苍劲有力,皴擦勾染间既刻画出太行山脉的险象环生,又展示了作者精巧利落的构图布局。他曾经说过:“善用笔者善用墨”,这正是他绘画水平的绝佳自白。晏平很喜欢用鲜艳醒目的色彩搭配黑白墨色,仅在山头点缀一些黄色花朵,或开出星星点点的红花,就足以让有些单调的画面流露新鲜的生命意趣。如不是胸中装有太行名胜,恐怕也不会有这般回味悠荡的、令人神往的精品佳作了。
在晏平所有作品中,形式最特别、最震撼的莫过于《暮霭》《归驼》《暮归》等画作。暮,顾名思义是指黄昏时分的景色,天地间上下融为一体的昏黄,竟没有边界线之分。在这昏黄的背景下,作者运用焦、浓、重、淡、清的不同墨色进行大面积渲染,几乎完全没有线条的勾勒,仅仅依靠不同阴影的浅微变化塑造不同景物,从而营造了一种迷离开阔的氛围,对作者的画技是不小的考验。那孤独骑着骆驼踏上归途的旅人成为一个小小又夺目的缩影,最终将会隐没在连绵起伏的山脉中,山间常常终日烟雾缭绕,稍不熟悉就极易迷路,但那种终将走向光明的精神,可谓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
断云泼山色 轻风漾秋光
归 驼
晏平的作品,是笔墨与情感交融,所迸发出的灵感火花所淬炼而成的。在这个市场化的时代,能够抵制住外界的诱惑,坚持不作跟风之作而只做自己并不容易,在接受采访时,他曾这样谈及对名利的看法:“功利境界主于利,学术境界主于真,诚然虚名可以浪得,但成名不一定成功。”对世界事物有清明冷静的认知,作品的整体格调也随之升华了,这是作画做人的最基本要求,晏平做到了。
他的作品多次入选美术大展并获得奖项。主要有:1999年《元气往来苍柏间》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1999年《苍然雪太行》入选“时代风采”——全国写生展;2003年《家在云峰深几重》获全国青年国画年展铜奖;2008年《家在云山深处》入选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2009年《家山万里梦依稀》入选天津市第十一届美展,获得铜奖;2011年《红之岩》入选天津市纪念建党90周年美展,获得银奖;2012年《丰碑》入选天津市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展,获得银奖。
他多次出色完成文化部、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交给的巨幅画作创作任务: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赴香港、德国和美国等境外办展;2008年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创作了《阿尔卑斯山》,被国际奥委会收藏;2009年应邀参加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画提名展;2011年应外交部之邀,为我国驻冰岛大使馆创作了巨幅中国画《万里乾坤千里目》,并多次应外交部之托,为我国驻外使领馆创作。
“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虚实相生,讲究空白的妙用。空间物象,虚处不够实处找,实处不够虚处找,黑白的处理可使画面产生无穷的变化,是表现中国画生命意识、空间意识、时间意识的舞台。”这是当代国画家晏平关于中国画的深切感悟。从事绘画四十余年以来,晏平将全部创作激情付诸于壮丽风景,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他的绘画风格是基于多年耕耘经验基础上又加入自己个性的表现手法,山川更加奇险,流水更加俊逸,从中能读出作者追求内心宁静平和、看淡凡世一切喧嚣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