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36岁还未婚,妹妹钱学英帮他相亲,他却说:要不你嫁给我吧

月清梦如诗 2025-01-08 19:04:40

钱学森36岁还未婚,妹妹钱学英帮他相亲,他却说:要不你嫁给我吧

世人皆知钱学森是著名科学家,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科学巨匠的婚姻竟是由一场"乌龙相亲"促成的。

1947年,36岁的钱学森回国探亲。作为钱家的"干女儿",蒋英热心地为钱学森张罗相亲。可是,谁也没想到,这场相亲最后会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收场。那天,钱学森望着眼前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妹妹",说出了一句令在场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话。

这句话不仅让蒋英当场红了脸,更牵出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这对青梅竹马的玩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又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他们从"兄妹"变成了夫妻?

一、青梅竹马:命运的安排

上海法租界,一座红砖洋房内,传来阵阵琴声。这是1920年的一个下午,九岁的钱学森正在练习钢琴,而七岁的蒋英则坐在一旁,认真地听着。

世人皆知钱学森是"两弹一星"的功臣,却鲜有人知,这位科学巨匠年少时也曾是一位出色的钢琴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够学习钢琴的孩子并不多,钱学森和蒋英便是其中的幸运儿。

这一切要从两家的渊源说起。钱家与蒋家的交情,可以追溯到清末。钱学森的祖父钱均夫曾在浙江任职幕僚,与蒋英的外祖父是同僚。两位老人常有往来,一来二去,两家便成了世交。

1918年,蒋英的父亲蒋世德因公务调往上海。为了便于照顾年幼的蒋英,蒋家便托付钱家代为照看。就这样,蒋英成了钱家的干女儿,与钱学森朝夕相处。

在钱家的大院里,常常能看到两个孩子的身影。钱学森性格内向,喜欢独自看书;而蒋英活泼开朗,总能用她的笑声感染周围的人。两个性格迥异的孩子,却因为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1年的一天,蒋英在钱家的客厅里第一次展示了她的歌喉。清澈的童声让在场所有人为之惊叹。钱母章兰娟是位知书达理的女性,见蒋英有如此天赋,便主动提出要资助她学习声乐。

就这样,每个周末,钱学森练琴的时候,蒋英就在一旁跟着哼唱。有时钱学森弹错了音符,蒋英总会笑着纠正。两个孩子就这样在音乐的熏陶下,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1928年,17岁的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而15岁的蒋英则进入了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虽然各自的求学方向不同,但两人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逢周末,钱学森都会骑着自行车去音乐学校接蒋英,两人一起回钱家享用晚餐。

1935年,钱学森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的消息传来,全家欢欣鼓舞。临行前的那个傍晚,在钱家的后花园里,蒋英为钱学森演唱了一首《送别》。那婉转的歌声,似乎预示着两人即将迎来人生的转折。

这一别就是十二年。期间,钱学森在美国专注于航空工程的研究,而蒋英则前往德国深造声乐。谁也没想到,这对青梅竹马的玩伴,命运会以如此奇妙的方式再次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1947年春天,学成归国的钱学森重返上海。36岁的他事业有成,却始终未曾婚配。家中长辈为此颇为着急,托人为他张罗婚事。此时的蒋英已是上海滩知名的女高音,她主动请缨,要为这位从小一起长大的"哥哥"物色对象。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这场由妹妹操办的相亲,竟会演变成一场惊天动地的求婚...

二、情定上海:意料之外的求婚

1947年的上海,春光明媚。名声在外的女高音蒋英正在为一场特殊的相亲做准备。这次相亲的主角,是她从小一起长大的"干哥哥"钱学森。

当时的上海滩,著名的和平饭店里常有达官显贵出入。这天,饭店三楼的一间小包厢内,蒋英特意安排了一场下午茶。相亲对象是位名门闺秀,毕业于燕京大学,精通英法双语,在当时的上海滩可谓是才貌双全。

钱学森按时赴约,举止得体却略显拘谨。他刚从美国回来不久,身上还带着几分异国的气质。一身笔挺的西装,却遮掩不住学者特有的书卷气。

茶会进行得并不顺利。钱学森虽然礼貌周到,但话语间总是不自觉地谈起他在美国的研究。从空气动力学到火箭推进,从理论力学到工程实践,这些专业话题显然不适合相亲场合。

坐在一旁的蒋英看在眼里,不时帮忙转移话题。然而每当话题一转到生活琐事,钱学森又显得兴致缺缺。这场相亲似乎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就在这时,钱学森突然提起了他们小时候一起学琴的往事。"还记得吗?你总说我弹错了音符。"这句话一出,原本沉闷的气氛为之一振。蒋英笑着接过话茬,聊起了两人童年的趣事。

这一聊不要紧,倒让对面的姑娘感觉自己成了局外人。约莫过了一个小时,那位姑娘便找了个由头告辞离开。包厢里只剩下钱学森和蒋英两人。

"怎么样?这位小姐很不错吧?"蒋英打趣地问道。谁知钱学森却突然沉默了片刻,然后说出了一句让蒋英始料未及的话:"英妹,这些年我在美国,常常想起小时候你为我唱歌的情景。"

紧接着,钱学森从西装口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1935年他临行前,两人在钱家后花园的合影。照片背面还写着蒋英当时唱的那首《送别》的歌词。

"十二年了,这张照片一直被我带在身边。"钱学森轻声说道,"要不...你嫁给我吧?"

这突如其来的求婚,让整个包厢陷入了短暂的寂静。窗外的夕阳将余晖洒进房间,为这一刻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当晚,这个消息传到两家长辈耳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担心他们是"兄妹",不宜成婚。但钱母章兰娟却一锤定音:"他们又不是亲兄妹,只是干亲关系而已,有什么不可以的?"

就这样,一场原本普通的相亲,成就了一段佳话。1947年8月,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婚礼上,蒋英穿着白色婚纱,为钱学森演唱了那首《送别》,只是这一次,歌词的结尾改成了"归来"。

然而,新婚的喜悦还未散去,一场更大的挑战就等待着这对新人。此时的钱学森已经决定要回美国继续他的研究工作。对于事业如日中天的蒋英来说,这个决定意味着她必须做出一个重要的选择...

三、跨洋跟随:患难与共的岁月

抵达美国后,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般顺遂。1948年初,钱学森回到麻省理工学院继续他的研究工作。而蒋英则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在上海时,她是万众瞩目的歌唱家,但在异国他乡,却要从最基本的英语学习开始。

为了让丈夫能够专注研究,蒋英承担起了所有家务。每天清晨,她都会早早起床准备一天的三餐。白天,她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坚持练声。晚上,她常常在钱学森的实验室外等候,两人一起步行回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钱学森在实验室收到这个消息时,立即给在家的蒋英打了电话。电话那头,蒋英用颤抖的声音说:"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啊!"

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更大的风暴。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开始严密监视所有华裔科学家,钱学森也未能幸免。FBI探员开始频繁出入他的实验室,询问各种细节问题。

有一天,两名FBI探员直接来到钱学森家中盘查。当时蒋英正在准备晚餐,探员们翻遍了整个房子,连厨房的柜子都没放过。面对这样的盘查,蒋英始终保持着镇定,还为探员们倒上了热茶。

1950年8月,事态进一步恶化。钱学森被指控为"共产党嫌疑分子",他的护照被没收,实验室的门被查封。从那天起,钱学森就处于事实上的软禁状态。

面对这样的困境,蒋英展现出了惊人的坚韧。她四处奔走,寻求帮助。她找到了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教授,请求他为钱学森作证。同时,她还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驻外机构反映情况。

1951年,一个特别的包裹寄到了钱学森家。打开后,里面是一份《人民日报》,上面刊登着周恩来总理的讲话,表示中国政府正在通过各种途径营救钱学森。看到祖国没有忘记自己,钱学森夫妇备受鼓舞。

就这样,在蒋英的支持下,钱学森始终没有放弃回国的念头。每当钱学森遇到挫折时,蒋英就会为他弹琴唱歌,用音乐抚慰他的心灵。她常说:"只要我们还能听到音乐,就永远不会失去希望。"

终于,在1955年9月,在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下,美国政府同意让钱学森夫妇回国。临行前,蒋英特意去了一趟教堂,在那里,她用歌声感谢上苍的眷顾。

9月17日,钱学森夫妇踏上了返回祖国的航船。这一次,他们带走的不仅有钱学森珍贵的科研资料,更有这五年来患难与共的深厚情谊。然而,他们却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奠定基础...

四、报效祖国:科研事业的辉煌

1955年10月,当钱学森夫妇踏上北京的土地时,迎接他们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此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特别需要像钱学森这样的科技人才。

刚到北京不久,钱学森就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筹建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所。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实验室里连最基本的仪器设备都很缺乏。就在这时,蒋英主动提出要为科研人员做后勤保障工作。

1956年春天,在北京郊区的一个简陋院落里,蒋英组织起了一个"科研之家"。她每天张罗三餐,确保科研人员能吃上热乎饭。有时实验到深夜,她就带着保温桶,给加班的科研人员送饭。

这个时期,钱学森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白天在实验室,晚上回家还要伏案工作到深夜。每当这时,蒋英就会轻轻地为他弹琴,用音乐缓解他的疲劳。

1956年10月8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钱学森主持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在成立大会上,蒋英特意演唱了一首《歌唱祖国》,以此表达对科研事业的祝福。

1957年,一个重要的机遇摆在钱学森面前。苏联专家提出要帮助中国发展导弹技术,但前提是要有人能看懂他们的技术文档。当时能同时精通俄语和火箭技术的人很少,钱学森便开始苦学俄语。每天晚上,蒋英都会陪着他一起学习,帮他纠正发音。

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当天晚上,钱学森回到家中已是深夜。蒋英早已准备好了一桌热菜,这是他们在美国时就养成的习惯:无论多晚,都要等着对方一起吃饭。

1980年5月18日,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里程碑"的"东风五号"洲际导弹试射成功。这一天,69岁的钱学森特意带着蒋英来到发射现场。当导弹腾空而起的那一刻,蒋英握紧了丈夫的手,两人相视一笑,眼中闪烁着自豪的泪光。

1986年,75岁的钱学森正式退休。在退休仪式上,蒋英再次演唱了那首《歌唱祖国》,恍如时光倒流回到三十年前。台下的科研人员们都说,这是他们听过最动人的版本。

即便退休后,钱学森仍然心系航天事业。每当有年轻科研人员来访,他总要详细询问研究进展,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而蒋英则继续扮演着贤内助的角色,照料着丈夫的起居生活。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当天,已经92岁高龄的钱学森在家中通过电视观看了整个发射过程。当看到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时,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终于老泪纵横。这一刻,他看到了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开花结果...

五、最后的岁月:永世景仰的丰碑

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返航后,92岁的钱学森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但他对科技发展的关注从未停止。在北京西郊的家中,他依然保持着每天阅读科技文献的习惯。

每天清晨,蒋英都会为丈夫准备一杯温热的牛奶,然后陪他在院子里散步。这个院子不大,却种满了各色花草。这些都是蒋英亲手栽种的,为的就是让钱学森能在繁忙的科研之余,享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

2005年,一场特别的音乐会在钱学森家中举行。这是蒋英为庆祝丈夫94岁寿辰举办的私人演唱会。当天,蒋英重新演唱了1947年他们婚礼上的那首《送别》。多年过去,歌声依旧清亮动人。

2007年,钱学森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在颁奖词中,评委会这样写道:"惊世两弹,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当这段话在电视上播出时,96岁的钱学森只是轻轻摇了摇头,说道:"这些成就都是国家的,不是我个人的。"

在钱学森晚年,最让他牵挂的是中国的教育问题。他常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此,他写下了许多建议信,都是由蒋英一字一句地帮他誊抄整理。

2009年的秋天,钱学森的身体状况开始急剧恶化。10月31日这天,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消息传出,举国同悲。在他的遗物中,人们发现了一个笔记本,上面工整地写着七个字:"中国的长远发展"。这是他临终前留下的最后嘱托。

按照国家规定,钱学森的葬礼以最高规格举行。三军仪仗队护送灵柩,沿途群众自发列队送别。特别的是,送葬队伍中还有一支由航天系统青年科技工作者组成的方队,他们手捧鲜花,送别这位航天事业的开拓者。

葬礼当天,蒋英身着素衣,神情肃穆。当军乐队奏响国歌时,这位与钱学森相伴62年的伴侣,站得笔直,向丈夫作最后的告别。

2012年2月5日,蒋英也离开了人世。在她的遗物中,人们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照片,正是1935年那张在钱家后花园拍摄的合影。照片背面,除了那首《送别》的歌词外,还添加了一行字:"此生,能做您的妻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钱学森与蒋英的故事,从青梅竹马到患难与共,再到携手建设祖国,历经半个多世纪。如今,在中国航天科技大学的校园里,矗立着一座双人铜像。那是钱学森在讲解科研问题,蒋英则站在一旁安静倾听。铜像的底座上,镌刻着一行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