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42年1月27日,已被剥夺兵权、改任正二品枢密副使的岳飞,在临安行在(今杭州)大理寺狱被害,一同遇难的还有长子岳云、部将张宪等人。
当时的中兴四将即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和岳飞,张俊、刘光世其实有些名不副实,只有岳飞、韩世忠才是战功彪炳。
岳飞遇害前被剥夺军权、调回临安,与他一同被除去兵权、改为枢密院任职的还有韩世忠等武将。
韩世忠,延安府绥德军(现在的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人,岳飞被害的公元1142年,韩世忠53岁,比岳元帅爵位和官职更高,又跟岳元帅一样战功赫赫,为何能在残酷的“莫须有”杀局和献祭中摆脱出来呢?真的只是韩元帅福大命大运气好吗?
-入流难于上青天-
在遇到康王赵构(即后来登基的宋高宗)之前,年近四十的战斗英雄韩世忠并不得志。
16岁从军、18岁就以能挽强弓出名的韩世忠,既家贫无基业,又朝中无亲友,靠着先登、夺旗、拔寨、攒首级,与西夏战斗多年,也只晋升到低级军官——还未入流。
没办法,在崇文抑武的宋代,武人晋升非常困难,北宋末年宋徽宗又钦定了一个五十三阶的武将晋升体系,寒门子弟如果想凭借军功博个封妻荫子,只怕比登天还难。
公元1121年韩世忠以偏将身份随刘延庆出征镇压方腊起义,抵达临安(杭州)后,韩世忠奋勇杀敌,竟然生擒了方腊。
这么大的军功,却让韩世忠经历了人生的悲喜剧。
悲剧是功劳竟被别人冒领,喜剧是好在右军都统制杨惟忠回到汴京后奏明此事,韩世忠才被晋升承节郎。
承节郎,五十三阶武将官阶中的第五十一阶,如果韩世忠家境显赫或者朝中有人,绝不会只有这么低的封赏。
唯一的好处是,终于进入正式军官行列了,入流了,身份总算发生了质的改变。
-命运的齿轮不如贵人-
开封失守、君臣一起投降酿成的靖康之耻,这里就不聊了。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侥幸逃离金营,到达济州(现在的山东巨野),随行大臣们劝赵构自立登基,赵构顾左右而言他,心中惶恐,举棋不定:都是一帮文人官僚,哪里还能靠得住呢,一旦登基称帝就会成为金军的首要目标。
听闻康王已到济州,韩世忠立即率部前往,并且加入拥戴赵构为帝的行列,而且还露了一手:韩世忠指挥所部击退侵犯南京应天府(现在的河南商丘)的金军。
赵构这才下定决心,顺势登基称帝,成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即宋高宗。
赵构即位后论功行赏,授韩世忠为光州观察使、带御器械,除了官职大幅度提升,重点是这个特权非常荣耀,彻底打开了韩世忠的仕途。
对于韩世忠这样实打实靠军功的人来说,命运的齿轮转的再快,也不如能够遇到命中的贵人那么实在。
称帝后的宋高宗果然成为金军的眼中钉: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都被俘虏,又冒出第三个皇帝,必须尽快拿下,不然宋国又会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
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为躲避金军的猛烈攻势,只好不断继续南逃。
当年三月,御林军的军官苗傅、刘正彦等人对朝廷不满,并想趁机篡权,于是率领所辖士兵发动兵变,杀死多位大臣,当面逼迫宋高宗赵构让位给三岁的儿子赵旉。
消失传出后,韩世忠联络其他将领从多地勤王,但是最积极、最用心的还是韩世忠,他率部攻破临安北门,苗傅、刘正彦等人大惊,率残部逃出临安。
不过韩世忠非常认真,本着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的一贯作风,在征得宋高宗同意后,韩世忠亲率兵马不断追捕苗、刘等叛军,最终全部擒拿。
这次宋高宗十分感动,这可比在应天府推举自己登基称帝要重要的多。所以,不仅给韩世忠加官晋爵,而且还给了钦定护身符:宋高宗手书忠勇二字赐予韩世忠——这等于告诉天下人,韩世忠是朕的人。
-区别对待-
深受宋高宗信任和重用的韩世忠再接再厉,先后取得黄天荡、大仪镇等军事胜利。
与此同时,南宋的其他重要将领也打了不少胜仗,尤其是青年将领岳飞声名鹊起,率部屡战屡胜。
实力顿减的金军此时内部出现分歧,甚至还有内讧争权,因此也不得不转为军事相持。
南宋的局面终于暂时稳定下来,宋高宗再也不用担心动不动就被金军追着跑了。
绍兴九年(即公元1139年),50岁的韩世忠迎来了自己退休前的高光时刻:宋高宗陆续授韩世忠为少师、太保、英国公等等,位极人臣,显赫至极。
是不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了?这一年怎么宋高宗突然心情大好呢?
我们无法得知宋高宗以及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是否就是在此时下定决心,不惜屠戮忠良也要一心求和。
但看看这一年对韩世忠以及其他重要武将的频繁授勋和荣誉晋升,其实是很不正常的——宋朝的立国之本就是抑武重文,就知道南宋的主和派就算此时没有动杀心,也已经想好怎么向金国示以求和的诚意了。
这个时期的岳元帅,不仅年纪轻轻,公元1139年他才36岁;而且手握10多万精锐的野战部队,经营多个抗金重镇;更重要的是他取得的一系列军事胜利,让金军胆寒:撼什么都行,撼不动岳家军。
从这个角度来看,敌方最憎恨的,己方拿来表诚意的话,效果往往最好。所以,从主和派的角度,如果用岳元帅表诚意,价值更强、效果也会更好。
另外,打仗的动机和口号很重要,也很微妙,特别是对于此时的宋高宗、心怀鬼胎的秦桧等人。
岳元帅和他的部属最常鞭策自己、鼓舞士气的口号就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帝”,也就是说作战的根本目的在于击败金军,把宋高宗的爸爸宋徽宗、兄长宋钦宗接回来。
问题是如果真被岳元帅他们实现了这个口号,宋高宗怎么办呢?按照法统,让出皇位是必然的。
按照《宋史》的记载,韩世忠及其部属并没有以此为目标,更不会公开宣传这个口号,韩元帅指挥作战、鼓励将士喊的最多的,大抵是奉旨出战、立功重赏、军法处置之类的,当然,这也更像是纯粹的职业军人所为。
还有一个极敏感的地方:如何对待全国各地以抗金为名的义军呢?
岳元帅不仅自己发动和联合各地义军,而且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扶持这些民间武装。韩元帅可不敢,兵力不够、粮饷不够,就老老实实打报告,问朝廷要,哪怕跟朝廷吵架。
那么如果你是宋高宗,会怎么看呢?你会觉得韩世忠更妥当、更无二心,就是在奏折里抱怨、批评朝廷支援不力,最多算内部矛盾。
如果扯上各地数量众多、不受约束的义军,就问你会不会多想甚至会不会害怕:都听你的,都被你团结和联合了,那还要朝廷干什么?莫非……
-莫须有的真实意思-
公元1141年,宋高宗同意、秦桧等人执行:收回韩世忠、岳飞、张俊等人兵权,从各自防区返回首都临安工作,全都晋升。
韩世忠升为枢密院枢密使,类似现在的国防部长,从一品。岳元帅升为枢密院副使,从二品。
韩元帅知道会发生什么,索性献上自己多年积蓄的军储钱一百万贯、九十多万石粮食、十五座酒库等等。
岳元帅遇害后,宋高宗和主和派不仅沉重打击了主战派,而且向金军充分展示了议和的诚意,一起似乎都很顺利——这反而让宋高宗对韩世忠这位恩人和重臣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岳飞遇难当年,心灰意冷的韩元帅多次上书,要求致仕(退休),宋高宗尽管最终同意,但仍让韩元帅兼横海、武宁、安化三镇的节度使。
宋代的节度使早就成了荣誉职位,但也算对韩世忠的格外留念和信任。
退休后的韩世忠当然知道收复故土已无可能,所以更加思念故乡的清凉山,便自号清凉居士。
韩世忠晚年对自己是有约束的:闭门谢客,就算多年军旅的老部下也不肯再见;口不言兵,只喜欢带着仆人,骑着毛驴喝着酒,纵情山水之间。
不是因为不怀旧,而是他太了解宋高宗和当时的朝局了。
最后解释一下岳元帅遭遇的莫须有罪名,本意并不是或许有、也许有的意思,而是更加霸道的另一种意思:不一定要有。
结语
都说韩元帅晚年过的不好,不能带兵打仗,所以郁郁而终。这就有些小看这位戎马倥偬、看淡生死的老兵了。
公元1151年韩世忠去世,终年62岁,作为无根无势的草民,一刀一枪拼到位极人臣,浑身受伤是肯定的,而且在古代能活到60多岁本就很不容易,这需要真正的豁达和无畏。
绍兴三十二年(即公元1162年),宋高宗赵构将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即宋孝宗,有意思的是皇位终于传回宋太祖赵匡胤这一脉了,宋高宗自己作为太上皇帝退居德寿宫,实则退而不休。
六年后的公元1168年,在宋高宗授意下,宋孝宗追封韩世忠为蕲王,并给予韩世忠“配飨高宗庙廷”的礼遇。
古往今来,这是帝王对臣子的最高褒奖,没有之一。
韩元帅能够全身而退,不是靠军功和运气,就冲他多次弹劾秦桧,为岳元帅喊冤,秦桧也不会放过他。
只不过赵构一再不允许加害韩元帅,秦桧等人无法得逞而已——这是韩元帅一贯的忠勇,用到了最重要的贵人身上,如果换个人,结局只会改写。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既凶险,又平淡;既有复杂的朝局政治,又有朴素的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