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十三邀》的一番话让我明白:孩子幸福比成绩重要

我是宋少卫 2024-11-04 17:10:54

前段时间,北大教育学院教授林小英火了,她在《十三邀》节目上谈论“教育内卷”的话题,引发热议。

事情是什么样的呢?

节目一开始,林小英来到一所县高中,跟着他们感受一天的学校学习。

在一堂英语课堂上,她艰难地度过了40分钟,下课的那一瞬间,林小英长出了一口气。

当节目组许知远问老师,他们会通过看美剧来学习英语吗?老师只是笑笑说,除非我课堂给他们放,否则他们没时间看。

这所县高中整个环境都十分压抑:

学生们穿着统一的迷彩服,“自愿”参加军体课培养集体荣誉感。

教室门口挂着用来打卡上课的电子屏,上面还记录着包括“没拉拉链”等纪律问题。

校园卫生有专门的物业负责,为的是让孩子们有更多时间学习。

节目里,面对一位学生“国内教育是否真的太卷了?”的直白提问,林小英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

这个简短有力的回应,背后是无数个被题海淹没的日日夜夜,更道出了无数学生、家长,乃至教育工作者的心酸。

这还不是特例,全国的中学有多少是这样的呢?

在节目中,林小英她讲了一段很有力量的话:

人的一生不能只是为了谋生,你还得干点别的。如果你不为谋生而做的事情越多,你的一生其实就越幸福。

如果你一生做的事情都是在为了谋生,那么你这一生都只能是苦役。

听完这段话真的是醍醐灌顶,我们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想让孩子幸福。

我们想让孩子通过成绩来获得未来的幸福,但在过程中却慢慢丢失了帮助孩子寻找幸福的初衷,只以成绩论长短,让多少孩子苦不堪言。

也许我们无法改变现在的教育现状,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感知到幸福力。

下面,我们来分享两条让孩子具备幸福力的方法:

1、父母给予的充足的安全感

内心丰盈的小孩从不惧怕风雨。

还记得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做过的一项追踪实验:

第一组是哈佛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来自于不同的阶层和家庭,都在二战期间完成大学学业;

另外一组是波士顿最贫穷区域的男孩。他们来自于20世纪30年代波士顿麻烦最多、最底层的家庭。

研究人员会定期对每位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长达十数年,此后又陆续加入了他们的伴侣和子女,进一步追踪他们的人生走向。

在这些孩子长大之后,有的成为了工人、律师,甚至还有一位成为了美国总统;但也有人成为了酒精依赖者,甚至精神分裂者。

是什么导致这些人的人生轨迹如此不同呢?

最终,研究员发现,无论家庭条件如何,影响孩子未来的一个巨大的因素居然是家庭关系。

研究数据显示,有着温馨童年的调查对象,一半都达到了“最佳成人发展”;而童年经历糟糕的孩子里,只有八分之一达到同样的最佳发展水平。

研究还发现,假如一个孩子幼年时得到过爱与温情(不一定来自父母,也可以是其他人),他长大后会更容易交到朋友,也更容易建立稳固的亲密关系;

此外,他在社会上的处事和应对方式,会让别人倾向于靠近而非疏远,也就更容易获得事业成功和高薪。

父母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之后,就像给孩子包裹上了一层层安全网络,当风雨来临时,这些孩子更容易被这些网托住。

2、好好说话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很多父母爱孩子,却不知道如何表达爱。很多时候,父母明明是出于关心,源自爱护,但一张嘴却成了伤害孩子的利刃,给孩子造成难以愈合的伤害。

很多时候,亲子关系陷入僵局,就是因为忘了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这时候,如果父母能试着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自然能理解孩子的行为,体谅孩子的错处,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也会更贴近一些。

学习治疗家庭教育领域专家常晓敏老师曾说过:“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情绪不佳的时候,恰恰正是需要你的帮助的时候。”

作为父母,要做到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成为孩子坚实的后盾。

幸福是一种持续的能力,一个拥有幸福力的小孩,内心总是充满着阳光,即使遇到阴云密布,也能够引领他走向光明。

作为父母,我们没办法庇佑孩子一生,但我们却可以让他拥有幸福的能力,让他带着这份爱开启自己的征途!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