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自打微信出现,并且微信这个app中,还研发出了微信群这个功能后,微信群可以很好地把我们每个人划分到各自的圈层之中。
其实,这句话也不能完全对,应该这样说:
我们最活跃、最关注的那几个群,很好地把我们每个人划分到了各自的圈层之中。
还是拿我自己举例吧。
日常的工作群、物业群、行业群、协会群等自带行业属性的群就不必多说了。虽然我本人对这些群颇为反感,却不得不加入并关注它,因为日常生活、工作和它们分不开。
我自己比较关注的群,有以下几类:
1、家庭群。
家庭群也是有差别的。
直系亲属:父母、爱人、兄妹组成的群,是我最核心的家庭群,会被我放在置顶的位置。
其他亲朋好友群,关注度会差点。
2、同学群。
同学群,是按照读书阶段进行划分的。
分为小学群、初中群、高中群、大学群。其中,大学群还分班级群和宿舍群。因为大学期间,相处最长的是宿舍里的那几个同学,在一起玩得比较多一点。
那么,这几个因不同读书阶段,而造成的不同群,里面同学所聊的话题,以及同学的生活现状,呈现出千差万别。
小学群里面的很多同学,基本上高中都没怎么上完。他们目前都是在老家发展,或者做一些社会面上最普通的工作,或者自己做点小生意。
当然了,也有家庭底子好点的,生意做得还算红火点,可以晒一下自己售价超过10w的座驾。或者女生嫁得不错的,也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平时可以发点穿金戴银、身着名牌的照片晒一下。
在小学群里,能聊的话题基本上就集中在有没有啥好的活,或者当地最近有没有发生什么稀奇古怪的事。
初中群大体和小学群差不多。
到了高中群,就又不同了。
我就读的高中,是我们当地最好的,所以那个年代、能从这个高中走出来的学生,还是能够很明显地和初中群里同学的精神面貌有很大不同。
就拿我们这届校友中的佼佼者来说吧,目前就我所知,有官至我们当地某富裕镇镇长的,也有高中阶段参加招飞,成为飞行员,参加过2019阅兵活动,驾驶着运20从广场上空飞过的。还有成为郑大一附院目前小有名气医学专家的。
当然了,在我们当地基层政府部门,当个普通科员,三甲医院担任医生,在中小学担任教师,过上中产生活的人,也是大有人在。
所以说,对于那些叫嚣着“读书无用论”的人,我是嗤之以鼻。因为这些人喜欢拿没读书的那些人中最拔尖水平,和读过书的这批人的平均水平相比。
我们这届同学成绩最优秀的那批,在高三时期是在学校组建的奥赛班就读。多年之后,这批学生还组建了一个群,大体是以奥赛班的成员外加在北京混得不错的一批校友为主。
我呢,也被其中一个同学邀请加入。那个群不大,里面有几十位同学。
这里面的同学,应该是我们这届高中同学中的学历天花板了,取得博士学位的N多个,可能除了我之外,其余的都是研究生以上的学历。
至于大家所从事的工作,要么是高校学者,要么是北京地区的大型企业。
那么,这个群平日里所聊的话题,就更不同了。
要么会围绕某行业发展,进行畅聊;要么会围绕某社会现象,雄辩一番;有时候还会针对当下的某些不合理举措,进行尖锐的批判。
前几天,群里面围绕“高铁上,为什么男生不主动帮女生扛行李”及其背后所映射的社会问题,再次吸引了几位学历在博士以上的同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我默默地看着那几位仁兄从儿时记忆、再到引述某名字长得让人难以记住的老外专家著作中的某句话论证自己的观点。实在找不到加入讨论的机会。
再联想到小学、初中同学群里,偶尔会有一些同学发几张他们在一起聚餐的照片。照片中,那些同学因为大多是从事繁重的工厂体力技术劳动工作,肤色早已黝黑,因整日下班就是喝酒吃肉而个个变得膀大腰圆,而脸上无不写满了沧桑。
这两下的对比,的的确确成了人世间非常生动的景象。
当然了,目前为止我们这届高中校友中,还没有哪位同学在工商界崭露头角,即要么白手起家、把自己的生意做到有口皆碑的水平,或者在知名企业里担任重要角色。不过,我相信一定会有这样的人。
还有大学同学的群。
因为大学同学都是来自天南海北,毕业后,这些同学们又都奔赴天南海北,各自之间的境遇、差别会更大。
目前,我所知道的,就有两位同学已经官至副处级了。一个在河南某县担任副县长,一个在某省某市某局担任副局长。
还有一位大学校友,毕业后没有回老家,而是在我们安阳创建了一个家政公司,从零做起,目前公司已经发展成在河南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行业标杆企业,这的确很不简单了。
那位担任副局长的同学,在大学期间和我私交非常好。不过眼看人家开始高升,我个人的一向原则是没什么正事,绝不主动联系人家。
有时候人际关系就是那么回事。
以前走得近,是彼时的生活现状促成的。
现在的生活现状,又决定了双方之间应该保持一个怎么样的距离。
在没有微信群的时候,这种群体、圈子的划分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微信群,使得我们周遭的这种人际关系、交际圈子,变得更加清晰、明了了一点。
其实别人混得好、混得不好,都是你微信朋友圈中的一个状态而已。
你准备活成什么样,永远取决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