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一套黄金档有部新剧叫《青山是故乡》,您瞅了吗?我跟您说,这戏可太有意思了。咱们小区看门大爷天天端着保温杯追剧,见人就念叨:“这可比那些假模假式的都市剧实在多了!”要我说啊,里头那个演农民的褚栓忠才是真绝,往庄稼地里一杵,活脱脱就是咱老家扛锄头的三叔,连指甲缝里的泥都跟真干农活的人一个样儿。
现在打开电视可真闹心,满屏都是些细皮嫩肉的小年轻。男演员头发抹得苍蝇站上去都打滑,女演员踩着恨天高在写字楼里谈三角恋。上个月有部剧说女主角月薪五千住精装大平层,气得我家那口子直拍遥控器:“编剧是没挤过地铁还是咋的?”反观这部《青山是故乡》,饭桌上摆的是腌萝卜条,吵架是为了一垄地半间房,这才像是咱们老百姓的日子。
说起褚栓忠这位演员,您可能跟我一样,见了面熟就是叫不上名。人家今年都44了,在影视圈摸爬滚打24年,愣是没混成个脸熟。可您要看过他演的戏,保准忘不了。就说前些年《傻春》里那个窝囊丈夫,被媳妇欺负得蹲在墙角抠墙皮,那委屈劲儿看得人直跺脚。还有去年《北上》里那个怂包老爹,闺女被欺负了只敢蹲在门槛上吧嗒旱烟,那佝偻着的背影,活脱脱就是咱们胡同口修自行车的老李头。
现在有些年轻演员真是没法看。上周我陪闺女追偶像剧,那个男主角中枪倒地还要摆个帅气造型,血包喷得跟打翻的番茄酱似的。再看人家褚栓忠,在《青山是故乡》里摔个跟头,裤腿卷起来露出晒成两截的小腿,手掌上的老茧特写镜头一晃,根本不用台词,庄稼汉的苦全在皮肉里刻着。
您知道最气人的是什么吗?现在剧组选演员不看本事看流量。听说有部农村剧找演员,制作方拿着明星超话排行榜选人,非要让个二十出头的小鲜肉演五十岁老村长。倒是像褚栓忠这样的演员,明明能把农民演成活人,却总在给流量明星当陪衬。去年有部扶贫剧,他演的老支书在豆瓣被夸上天,可海报上连个正脸都没有,就跟咱们过年拍全家福站边上的亲戚似的。
观众眼睛还是雪亮的。《青山是故乡》开播才三天,收视率就破2了。抖音上有个段子特别火,说现在追剧的都分成两派:年轻人守着视频网站看偶像剧,中年人都蹲在电视机前看农民吵架。我闺女还笑话我:“妈您看的这是土味剧吧?”结果有天她凑过来看了两眼,现在天天催着我更新,真香定律虽迟但到。
要说褚栓忠这身本事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听说他为了演好农民,提前仨月住到河北农村。天天跟着老乡下地,镰刀怎么握,草帽怎么戴,连蹲田埂上吃饭吧唧嘴的节奏都要学。有场戏是赶牛耕地,他愣是把导演预备的替身演员劝退了。等实拍时老黄牛突然犯倔,他胳膊上被缰绳勒出两道血印子,镜头里看着就跟老农手上的陈年伤疤似的,这可比那些用粉底画出来的伤痕真多了。
现在影视圈有个怪现象。会演戏的演员像冬天的白菜帮子,便宜又实在,可大伙儿都抢着买反季草莓。那些流量明星片酬动不动上千万,拍戏还带着八个助理。去年有个组的朋友跟我说,某顶流拍吃戏要替身嚼二十遍,自己只负责做吞咽表情。您说这不扯淡吗?要换褚栓忠这样的演员,估计能把道具馒头吃出十八种滋味。
其实观众不是不爱看实力派。去年《人世间》火成那样就说明问题。雷佳音演的那个窝囊大哥,蹲在火车站啃烧饼的镜头,多少人看着看着眼泪就掉碗里了。这次《青山是故乡》里,褚栓忠蹲在老爹病床前削苹果,削着削着刀打颤,那欲言又止的劲儿,把中年人的难处演得扎心窝子,比那些嚎啕大哭的戏码更有劲儿。
有件事说出来您可能不信。褚栓忠在中戏读书时就和陶虹、段奕宏是同班同学,现在老同学都成影帝影后了,他还在各个剧组演小角色。但人家愣是没动过歪心思,不炒绯闻不买热搜,微博最新动态还是三年前给新剧宣传。要我说,这种演员就像咱妈蒸的老面馒头,看着不起眼,嚼着才有麦香味儿。
现在视频平台也学精了。爱奇艺前阵子搞了个“迷雾剧场”,专找王景春、廖凡这些实力派撑场子。优酷更实在,直接推出“新匠人计划”,专门挖掘35岁以上的好演员。要我说啊,早该这么干了。就像咱去菜市场买菜,水灵灵的反季蔬菜看着好看,真要养人还得是沾着泥的应季菜。
追这部剧的时候,我总想起小时候村里的露天电影。那时候银幕上的人会老会丑,可个个都像活在我们身边。现在科技是发达了,4K画质看得清演员的毛孔,可好些人的演技还不如二十年前的胶片电影。好在还有褚栓忠这样的演员,让我们能在电视剧里看见真实的人生皱纹。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下回您要是看见哪部剧里有认不出名字的熟脸演员,不妨多看两眼。说不定就是下一个褚栓忠,正用他的皱纹和白发,给我们演着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记忆中的“剧抛脸”演员,没准咱们说的还是同一个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