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晚〈秧BOT〉: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的秧歌秀

试看环球 2025-01-29 11:51:17
开场:春晚的独特开场

2025 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张灯结彩,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观众们满怀期待,眼睛紧紧盯着舞台,等待着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就在这时,《秧 BOT》节目开场,舞台上一群身着鲜艳花棉袄的机器人整齐亮相。刹那间,全场观众的惊呼声、赞叹声此起彼伏,大家都被眼前这奇特的一幕吸引住了。毕竟,在传统的春晚舞台上,机器人扭秧歌这样新奇的表演,还是头一回见。人们的脸上写满了惊讶与好奇,纷纷交头接耳,讨论着这些机器人究竟会带来怎样独特的表演 ,而这场机器人秧歌秀,也正式拉开了一场科技与传统奇妙碰撞的大幕。

节目亮点:机器人的惊艳表现

表演过程中,机器人的每一个动作都成为全场焦点。它们的扭腰动作,不再是人们印象中机器人那种生硬、机械的转动,而是充满了韵律感,幅度恰到好处,节奏感精准无误,让人不禁感叹科技的神奇。那灵动的踢腿动作,高度一致,力度均匀,仿佛是经过无数次艰苦训练的专业舞者。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当属它们转手绢的绝技。手绢在机器人手中飞速旋转,形成一个个五彩斑斓的光圈,它们还能轻松地将手绢抛向空中,然后稳稳接住,继续旋转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毫无卡顿。据了解,机器人能够完成这样高难度的动作,是因为其腕部电机搭载了抛放线机构,配合先进的 AI 算法,才能呈现出如此精彩的表演。

除了这些基础动作,机器人之间的配合也堪称完美。它们时而整齐地排成一列,同步完成各种动作,展现出强大的团队协作能力;时而又两两组合,相互呼应,进行一些互动性的舞蹈动作,趣味性十足。当它们与新疆艺术学院的舞者们一同表演时,机器人与真人舞者的动作相互交织、相得益彰,传统与科技的碰撞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幕后故事:宇树科技的努力

这场精彩表演的背后,离不开宇树科技的努力与付出。宇树科技成立于 2016 年,创始人王兴兴毕业于上海大学 ,他在大学时期就对机器人研发展现出浓厚兴趣,并设计出了 “XDog” 四足机器人。此后,他怀揣着对机器人领域的无限热情与憧憬,踏上了创业之路,创立了宇树科技。

在发展历程中,宇树科技不断推陈出新。早期,公司专注于四足机器人的研发,推出了 Laikago、AlienGo 等多款备受关注的机器人犬,在四足机器人领域崭露头角。2023 年,宇树科技勇敢迈出新步伐,推出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宇树 H1,正式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这款机器人身高约 180CM、体重约 70kg,关键尺寸设计合理,关节单元极限扭矩强大,行走速度较快,内置 15Ah 电池,为其高性能表现提供了有力保障。它搭载 2 个英特尔酷睿 i7 1265U,配备 3D 激光雷达 + 深度相机,还可选配灵巧手,具备出色的运动控制能力和环境感知能力,能够完成原地转体、倒立转体等复杂动作 ,在受到外力干扰时仍能保持平衡并继续行走。

此次春晚表演,宇树科技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为了让机器人完美呈现秧歌舞,团队首先要依据舞蹈要求精心设计动作,这些动作不仅要符合秧歌的传统风格,还要考虑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和运动能力。之后,通过 AI 训练来执行 16 台 H1 激光 SLAM 定位,实现全自动走位变队形。在这个过程中,快速转、抛手绢的结构设计复杂,既要保证手绢能够快速旋转和抛掷,又要确保结构紧凑且可靠,毕竟春晚舞台存在不平和缝隙等情况。此外,舞台上的网络环境复杂,如何保证机器人之间的稳定连接也是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宇树科技的研发团队日夜奋战。他们研发了舞蹈节奏对齐算法、基于强化学习的全身舞蹈动作,让机器人能够精准把握音乐节奏,做出流畅自然的动作。针对手绢抛与回收,设计了专门的手绢抛与回收结构与算法,支持手绢隐藏与释放。在网络连接方面,采用先进组网方案和时间同步技术,保证机器人在复杂的网络环境里也能稳定连接,不掉链子。同时,为了凸显机械感的整机骨架设计,春晚舞台上的 Unitree H1 去掉了所有外皮壳体,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机器人内部精密的机械结构和科技魅力。

观众反响:社交媒体的热议

《秧 BOT》节目播出后,迅速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微博上,“机器人扭秧歌” 的话题阅读量瞬间飙升至数亿,相关讨论如潮水般涌来 。网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幽默地说:“科技大爆发时代,谁能想到机器人第一次公开亮相是给全国人民扭秧歌 ,这反差感太绝了!” 还有人惊叹于机器人的转手绢绝技:“机器人转手绢那里真的惊到我了,那速度和稳定性,我都怀疑它们是不是偷偷练了很久 。” 也有网友关注到机器人在表演结束时被工作人员扶下台的有趣画面,调侃道:“最后还要扶下台,哈哈哈,看来机器人也需要‘照顾’呀 。”

在小红书平台上,机器人创意舞蹈《秧 BOT》同样成为讨论热度最高的节目之一 。众多用户分享自己观看节目的感受,有人表示:“在中国,连机器人都要上春晚舞台跳舞,这也太有创意了吧,真的很佩服导演的脑洞 。” 还有人晒出节目截图,详细分析机器人的动作和舞蹈编排,引发了其他用户的点赞和评论。

抖音上,关于《秧 BOT》的视频播放量也高达千万次,各种精彩片段被大量转发和二次创作。一些博主制作了机器人表演的精彩混剪视频,配上欢快的音乐,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还有人将机器人扭秧歌的画面与其他有趣的元素相结合,制作出搞笑的短视频,让人忍俊不禁。

这场机器人秧歌秀不仅在国内引发热烈讨论,还吸引了不少国外网友的关注。一些国外媒体对春晚的这一创新节目进行了报道,国外网友在相关评论区留言,对中国的科技实力和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表示赞叹。他们纷纷表示,这样的表演让他们对中国文化和科技有了全新的认识,感受到了中国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的独特魅力 。

展望未来: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秧 BOT》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机器人技术在未来的无限潜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在性能、智能和灵活性等方面将取得更大突破。它们将具备更强大的学习能力,能够快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和任务需求 ,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文化领域,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将为文化传承和创新带来更多可能性。未来,我们或许能看到机器人参与到更多传统艺术表演中,比如京剧、武术等,通过精准的动作还原和创新的表演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也有可能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文化场景,如穿越回古代的庙会、宫廷宴会等,以全新的方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次春晚的机器人秧歌秀,只是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一个精彩开端。它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传统文化将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与感动 。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