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现实
小刘在深圳干了三年新媒体运营,天天加班到半夜,工资刚够交房租。过年回山东老家,发现初中同学小王在镇上搞助农直播,把滞销的苹果卖出去了十几万斤,自己还开了工作室带徒弟。
小刘想不通:在大城市学的本事,怎么还不如人家在家门口折腾?
这事还真不是个例。这几年越来越多年轻人发现,与其在大城市当“卷心菜”,不如返乡把身边资源玩出花来。今天咱们就唠唠,那些抓住机会的人到底做对了啥。
说白了就一句话:别老盯着远方的金山,先把脚下的土疙瘩换成金疙瘩。你看着人家在家乡风生水起,其实都是把身边现成的东西反复折腾明白了。
1. 祖传手艺是个宝,就看你会不会搞
东山岛小林家三代人做鲅鱼饺子,以前就是街坊邻居买着吃。参加青鸟计划培训后,她干了三件事:
把奶奶调馅的过程拍成短视频,重点突出“摔打200次”的狠劲;
给饺子设计文创包装,印上渔家故事二维码;
在快递站蹲了三天,研究怎么冷冻保鲜不破皮;
现在她的饺子成了网红产品,最远卖到新疆都没漏过汤。老手艺不是过时了,是缺个新说法。
2. 方言土话值千金,亲近感就是钞能力
在济南做直播的小张发现个规律:只要他用济南方言喊“老师儿,来看看这个”,观看人数立马翻倍。
后来他专门报班学曲艺,把直播搞成单口相声:
介绍章丘铁锅,先来段快板《锅王争霸》
大家想看的不是端着的主播,是能唠家常的实在人。
3. 熟人社会好办事,关键要会组局
潍坊小伙大周返乡搞合作社,把村里七大姑八大姨都发动起来:
让广场舞领队当团长,负责拉人拼单
请村头修车的老李头当品鉴官,试吃新产品
找乡小学老师给农产品写故事卡片
现在他们村的合作社,老太太都能用微信接单。在老家做事,人情就是最好的资源。
▶ 普通人也能抄的三招
① 翻翻家底清单
把老家特产、老物件、老故事全列出来
重点找那些“外地人觉得新鲜,本地人习以为常”的东西
② 每天拍三条土味视频
早上拍集市砍价,中午拍厨房做饭,晚上拍村口唠嗑
口诀:原声>配乐,实景>绿幕,瑕疵>完美
③ 搞个资源交换群
把镇上快递点老板、小卖部老板娘、村支书都拉进来
每周攒个茶话会,有啥好点子碰一碰
避坑提醒:
别一上来就砸钱开店,先用手机试水
别看不起小生意,煎饼摊都能直播教学
别单打独斗,拉着亲戚朋友一起玩
见过太多人总觉得“好东西都在外地”,其实最大的金矿就在你家后院。干出名堂的人,无非是把三件事做到位:把老东西做出新花样,把土话说出高级感,把熟人变成合伙人。
下次再羡慕人家返乡创业的,先问问自己:
姥姥腌的咸菜你认真尝过吗?
村口大爷讲的老故事你录下来了吗?
赶大集时你注意过哪些东西外地买不到吗?
这世上没有不值钱的资源,只有不会用资源的人。与其抱怨没赶上大城市的车,不如把家乡的独轮车改成敞篷跑车。
成大事者:藏于心,行于事,不谋于众,真正的高手说软话,做狠事,顶级的財,也不如半大的官,因为大环境加持。一贵压千富。